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74055099084

    巴林石鑑別

    1.巴林石的品等與鑑定:巴林石的鑑別方法有摸、刻、看和辨四種方法:

    摸:即透過觸控石表面來體會手的感覺,感覺石的潤滑程度。

    刻:即用器物對石頭進行刻劃來測試石的硬度及石性。

    看:即用目測和鏡測來鑑定石的結構和紋理。

    辨:即相互對比辨別好壞和真偽。

    2.鑑別內容:

    質地鑑別:主要鑑別質地的純淨細膩程度和完整性。

    光澤鑑別:主要鑑別石的光潤程度,觀察其肌理、光澤、溫潤和清晰程度。

    顏色鑑別:主要鑑別顏色純正程度,色澤自然性和層次的分明程度。

    意蘊分析:觀看石畫面,分析意境,品評石中蘊藏的深刻的文化內涵。

    3.品等與鑑定

    雞血石品質高低,以地子、血色區分。地子,即質地,有凍石、普通石、煉石(灰白軟石或硬石)數類,以凍石最佳。其色有白、粉、黃、灰、綠、黑等顏色,以白如玉的羊脂凍地為上,烏凍次之,綠地最下。血色以米砂的多少、形態、鮮豔度而分。色有鮮紅、正紅、深紅、紫紅等,形有片紅、條紅、斑紅、霞紅等。一般以血多、色鮮、形美者為佳。而血質浮薄飄散者則往往是易退色之下品。雞血石的好壞,首觀雞血顏色是否紅,質地透明的程度,缺陷的多寡,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進行鑑定的方法。

    明、清代作品具歷史文化價值,其檔次標準常在珍品級或珍品級以上,其名貴性和重要性不言而語。超高檔次珍品級不分產出年代,血色與質地均為珍品級之極高品,或其質與材均為獨一無二的罕見珍品。雞血石應避免長時間放在日光或燈下,以免雞血因紅色部分變暗而減低了價值性。平常則宜擦上或浸於好的潤石油中,如美玉一般,使石質與空氣隔絕,減少因溫差變化而造成石質龜裂的可能性,且可增加石質的溫潤性。另外避免碰撞、摔裂即可。雞血石適當的把玩、磨擦,可使呈“老光”,亦稱為“寶光”,而成為“老石”質更可人。其道理和磐玉的道理完全一樣。但對刻有薄意之印石或雕刻品則應避免,以免破壞了雕工,使之面目全非。對未刻的印石,或原石等,則不妨多磨擦;未刻的印石有較不易損傷的好處,玩石兼養石,其樂趣之無窮,非親身體驗,難入其境矣!巴林石保養巴林石各品種中,佼佼者首推雞血紅。和昌化雞血石相比,二者各有千秋:昌化雞血石質地粗而血鮮,對比強烈;而巴林雞血紅質地潤而血紅。

    二者保養不當,會發生血變,一定要注意做到避高溫、避強光。萬一出現血變,把雞血紅用石蠟油一浸,經數日後血色仍會鮮豔如初。但有的藏石家更喜歡這種變化,他們認為:這是“活血”。

    如今,奇石收藏已不算冷門了。奇石也和其他收藏品一樣需要養護。那麼,如何養護奇石呢?石頭養護,正確的方法是給石頭上蠟。上蠟既能使紋理圖案清晰,又能使石頭更加溫潤,強化石頭的天然之美。上蠟之前要先將石頭清洗乾淨,再把石頭加熱。加熱方法是,體量小的可放在鍋裡煮沸,體量大的可放在蒸汽鍋裡蒸,也可放在鐵板上用火烤,夏天可放在烈日下暴曬。火烤、日曬法應注意石頭表面加熱均勻;水煮、汽蒸法要注意離開熱源後,待石頭表面水乾才可上蠟。用一塊固體石蠟接觸熱的石頭表面,石蠟熔化即可在石頭表面塗上一層石蠟,石頭冷卻,熔化的石蠟也凝固了,上蠟便完成了。上蠟時的石頭溫度以能使石蠟熔化為準(燙手即可),溫度過低蠟液不易滲入,冷卻後表面起皺,所以溫度宜高不誼低。塗蠟量以冷卻過程中蠟液能全部被石頭表面吸收為準。若發現塗蠟過多,應在冷卻之前用乾布擦去過多的蠟液;若冷卻後才發現塗蠟過多,則要加熱去蠟,然後重新上蠟。表面粗糙或吸附性強的石頭不宜上蠟,如薑黃石、松多石等。

    另外,養石切忌:

    其一,壽山石中珍貴的石種不可隨意加熱打蠟,因為有礙於石種保持原來的面目。

    其二,芙蓉石特別滋潤、潔白,尤其是藕尖白、豬油白,“入手使人心蕩”,也不能上油。上油後的芙蓉石即泛黃,甚至出現石中黃白不勻的色彩。古人已有這個經驗,他們把上油後的芙蓉石,謂之“油泡芙蓉”。收藏者把玩芙蓉石時,可和在臉部和鼻翼兩側輕擦,讓微量的脂肪油保養最為適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南部每年都會爆發乾旱,為何不將恆河水調過去緩解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