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亢奮蘿蔔頭
-
2 # 易筆寫春秋
說劉備,就得從兩本書的作者,以及寫作背景來分析了。
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他自然免不了小說中的一些,對主人公的一些誇大的英雄主義。而劉備便是其中的主角,身為皇室宗親,又是從草根做起,最後居然建立了三分天下之一的蜀漢,這哪怕放到現在,也是妥妥的主角模板呀,這自然吸引大家的眼光。更何況,蜀漢更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就是說忠君。這是這是符合羅貫中歷來受的教育影響。
而三國志則不同了,三國志它是一本史書。無論他再怎麼新增作者的主觀因素,它首先得大致符合歷史實情,這就少了很多小說中的虛幻成分,就顯得比較樸實,枯燥。
說實話如果沒有三國演義,那麼三國的歷史肯定不會有現在這麼火,陳壽的三國志雖然寫的不錯,但是像我說的,那麼小說情節中的那麼跌宕起伏,更沒有符合我們觀眾所欣賞的主角模板。
我們再說說,兩位作者的背景。羅貫中處於元末明初,那個時候正是戰亂的時候。那麼他他確實是經歷過戰亂的,並且還曾加入過張士誠的麾下,是張士誠的謀主,所以說他對戰爭的描述啊,描寫也是比較是比較有經驗的,但是這是不同於三國時期,畢竟差了將近1500元,但是打仗,多多少少都是類似的,所以說三國演義它除了虛實誇大了一部分以外,關於戰爭場面的描述是比較真實的,這也是比較吸引人的原因。畢竟完全脫離現實的東西我們不會喜歡。
陳壽是魏華人,當時蜀漢的史書是很少的,蜀國沒有設定史官,所以說陳壽的三國志關於蜀國的一部分,資料是很少的。三國之中,所以看到蜀國的一部分感覺比較的空洞,少了很多。正是因為陳壽沒有資料借鑑,他不可能全猜測。 其次,陳壽畢竟要以魏華人的身份來寫書。所以他稱劉備為先主,劉禪為後主。我忘了在哪裡看到的一篇文章,。說陳壽,十分同情劉備,十分認同劉備的身份,所以他才會稱劉備為先主,這是把劉備當成了自己的主角。這得多麼無知才能說出來這種話,想想都可笑。
試想陳壽把劉備寫的英明神武y,讓魏主怎麼想?好比南北朝的魏書,在裡面可是連東晉都不承認的。
一部小說,一部歷史書,這是不能放到一起比較的,因為兩方的受眾是不一樣的。小說任何人都可以看,喜歡看可以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但是史書不一樣了,史書是比較枯燥,往往除了真正的愛好者,一般是不會看史書的。
羅貫中的劉備是羅貫中結合歷史,外加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的。劉備會被拔高。
陳壽的劉備是結合史料,再加上自己的身份背景創造出來的。劉備會被貶斥。
羅貫中的劉備是給全部人看的,是給喜歡同情悲劇性人物,看的。 陳壽的劉備,是給歷史研究者看的,或者說是給當時的魏國當權者看的。
物件不同自然劉備就不同,至於其中的區別,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只能靠自己去讀了。
-
3 # 十八驕子,光芒
是褒獎頌揚。作者羅貫中每逢劉備輒稱"先主"或”皇叔"而且還重墨濃彩塑造諸葛亮和劉備麾下的謀士和將官,尤其對張飛,趙雲,姜維等賦詩讚揚。這是因為老羅的初衷是奉劉備為大漢宗親。而對曹操則一筆一個"奸雄"和挾天子以令諸侯。
-
4 # 夜抱琵琶行
《三國演義》相比《三國志》不同點在於《三國演義》是以劉家為正統來講述整個三國故事的,而《三國志》是一本史書,相對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的。
首先您所說的陳壽對劉備評價是大耳賊,不可信之人,但是《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
“大耳賊”應該出自《三國演義》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當時呂布被曹操捉住,乞求劉備救他,劉備不但沒救,反而暗示曹操殺他,呂布大罵劉備無信義,還罵其大耳賊。
《三國志》中呂布只是說劉備“是兒最叵信者",也就是說這傢伙不可信,並沒有罵其大耳賊。而不可信之人是從呂布嘴中,狗急跳牆時所說,我覺得並非代表陳壽的意見。
但是《三國志》確實記載過劉備耳大:(先主)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固自見其耳。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您說耳朵大不大?
那麼對於劉備,兩本書的評價都是什麼樣的呢?是褒獎還是貶斥呢?
先說一下《三國志》《三國志》中對劉備的評價比較客觀,陳壽認為劉備很得人心,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劉備當上平原相時,一個叫劉平的郡民十分輕視劉備,對在其下感到恥辱,派刺客刺殺劉備,結果刺客不忍心刺殺他,把這件事告訴劉備後離開了,透過此事,陳壽認為劉備很得人心。
同時陳壽還認為劉備堅強剛毅,對人對事有漢高祖劉邦之風範,有英雄氣度,託孤於諸葛亮,說明其心中無雜念,君臣之間極高的信任與大公無私,是古今美好的典範。
《三國志》中記載劉備最著名的一句話,其臨終前對劉禪說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足以證明其品德與修養是很高的。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陳壽認為劉備的謀略,權術,才幹等等都不如魏武帝曹操,所以他統帥管轄的地方就沒有魏國大。 陳壽還認為劉備之所以不折不撓的與曹操爭鬥,不肯居其下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什麼蜀漢正統,曹賊奪權,而是劉備知道以曹操的度量,肯定容不得自己,爭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傷害。
再說一下《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對劉備的評價就非常接近完美了。
因為《三國演義》是以大漢劉家為正統書寫的故事,其宣揚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長坂坡為了趙雲摔阿斗),仁慈(不忍奪劉表的荊州,以及劉璋的益州之地),深得民心(曹操攻打完新野後,百姓自願跟劉備出走渡江)可以說是非常完美之人。
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義,含有不少不客觀的東西在裡面,但是縱觀這兩本書,對劉備的評價均是不錯,還是褒獎大於貶低的。
劉備對於諸葛亮是有知遇之恩的,諸葛亮對於劉備的評價是賢明。而陳壽和三國時期的人評價稱他為大耳賊,不可信之人。你們覺得呢?寫出你們的見解在下方。謝謝。
回覆列表
個有千秋
因人而異
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見解
從拯救漢室匡扶漢室到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從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到五虎上將如果是貶那麼不會有那麼多強者一路跟隨
從兩代王朝扶不起的阿斗到關羽張飛以及自己報仇的兄弟情誼不顧諸葛亮勸阻一意孤行影響三國格局那也不能說褒了
所以看個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