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
2 # 閒雲去處
英國曾經和尼泊爾簽訂了一個和平條約,尼泊爾退出印度北部一些土地,把徵召廓爾喀兵的權利給了英華人,同時保留了自己獨立的政治地位,尼泊爾不受德里的英屬印度政府管轄(沒什麼用)。
由於地理的限制和印度天然具備南亞霸主的潛質,印度在建國後,逐步圖謀對南亞次大陸的主導權,尼泊爾不可避免的淪為印度的後院,雖然是主權實體,但內政外交都受被印度控制(類似於法國與摩納哥的關係),尼泊爾的這種獨立只不過是表面上的獨立罷了。
實際情況下,尼泊爾現在是否屬於印度的一部份沒有太大區別,尼泊爾既無法掙脫印度鉗制,印度就沒有吞併尼泊爾的必要,即使有一天,尼泊爾真的和印度聯合組成一個國家了,也不足為奇,且看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後…………
印度還未獨立就有成就“有聲有色的大國”之夢想,1947年以來在南亞確實霸道。題主所說的“一直沒有動鄰國尼泊爾”,意即大到吞併小到入侵均無記錄,而干涉制裁封鎖倒是幹得不少......
從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看,尼泊爾與印度關係密切,與中國西藏地區素有往來尼泊爾面積14.7萬平方公里,人口2898萬(2016年),北臨中國,其他三面被印度“摟抱”。
以印度教為國教,佔比近90%,佛教徒佔5%。尼泊爾語源於梵語,屬印度—雅利安語系支脈,現為官方語言和大部分居民的通用語。
尼泊爾以三個不同的地區居住者身份來界定族裔,北部一般統稱菩提人,與藏人身份、語言接近,信奉佛教,從事農耕和放牧;中部和南部的主要居民是帕哈里人,意指來自印度的人,佔全華人口1/3,又分婆羅門人和切特里人,他們自認最優越,擁有土地和國家權力。中部另一較大群體是瓦尼爾人,系尼泊爾土著,受印度文化影響有千年之久,主要從事農、商、手工業;南部主要是低種姓的印度裔人,稱作“馬德西人”,有400多萬,以種植水稻為生。
從歷史沿革看,尼泊爾作為獨立國家比印度早近180年,其地位得到清代中國與英國暨英屬印度的認可,更為兩國地緣政治的緩衝區當地王朝統治始於公元前6、7世紀,先是與藏人有血緣的、信奉佛教的王朝,然後是信奉印度教的王朝。公元14世紀後期,印度人的馬拉王朝實行種姓制度。公元1769年,廓爾喀人在加德滿都建立沙阿王朝,成為尼泊爾當代君主制的開始。18世紀後期,王朝在擴張中與西藏發生衝突,1792年中國軍隊進軍加德滿都,中國成為尼泊爾宗主國至1908年。廓爾喀人的擴張更引發尼泊爾與英屬印度的衝突,1814—1816年英尼間發生戰事,尼成功抵禦英軍後雙方最終簽署和約,其版圖縮小至現今規模,英國承認尼主權並在其首都設立常設機構。1816—1923年,尼泊爾成為英國保護國。但它未被西方征服或殖民,成為南亞唯一一直保持獨立的國家。
一位國王曾將自己國家比作“兩個巨礫之間的山芋”,該國的一位外長更聰明:“尼泊爾不是受制於中印之間的受氣包,也不是大國衝突下的‘三明治’,而應當從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受益。”歷史和現實證明,它在兩個大國間充當著穩定和中立的緩衝地帶。印度獨立後對尼泊爾內政外交指手畫腳,引起尼政壇的不滿與輿情反擊。當下,它堅決參與北鄰的“一帶一路”,女總統上月參加北京第二屆“帶路”高峰論壇1947年後印度取代英國影響尼泊爾事務,與印度關係密切的尼泊爾大會黨一直掌權。2008年,延續239年的君主制被共和取代。
2008年前,尼歷屆政府對印關係認知和行動遠超對華。2009年,“毛派”總理在解除親印陸軍參謀長時與總統尖銳對立,印大使一週內十餘次會見總理施壓,致使其辭職。2015年新憲法通過後,印度特使曾敦促尼推遲實施,《印度時報》竟點出“七部分需要修改”——印度干涉其內政成為普遍印象。
一位印度駐尼大使曾道出該國的地緣窘境:“尼只有兩個鄰國,中國更多是概念上的,因為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使兩國經濟交流十分困難。而印度與尼泊爾邊境開放,容易人員和經濟交流,印度還為尼不熟練和半熟練工人提供跨境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