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啄摸不透ABC

    世界三大輕音樂隊的輕音樂都適合開車聽,古典音樂選擇精幹,輕快,通俗的樂曲和園舞曲,如凱旋進行曲,土耳其進行曲,春之聲交響曲,溜冰園舞曲,弟二園舞曲,天鵝湖四小天鵝舞曲,二個巡邏兵,過山車,卡門序曲,鬥牛士舞曲,總之,要選擇節奏感強,輕鬆優美的振奮精神的曲子,不要又慢又悠閒的曲子,別聽睡了。或者荷東的迪斯科也很好。

  • 2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第六交響曲》副部主題

    二、捷克音樂

    捷克是一個有著光榮的鬥爭歷史和悠久的文化傳統的國家。它歷經坎坷,從17世紀20年代以來的近300年的時間裡,長期受奧地利帝國的統治。自19世紀中葉以來,捷克人民為了爭取獨立和民族自由,再次掀起民族解放鬥爭的浪潮。在這個大的環境中,和其他的文學藝術一樣,捷克的音樂文化也體現出鮮明的民族主義傾向,形成以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為代表的民族樂派。

    圖6.3.6 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年-1884年)出生在一個小酒店店主的家庭,從小喜愛民間音樂,學習過小提琴和鋼琴的演奏,中學畢業以後在貴族的家庭中當家庭教師,1849年- 1856年還曾創辦了音樂學校,後來還擔任捷克合唱協會的指揮職務。

    斯美塔那的創作在題材內容和音樂形式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了他對民族藝術的熱愛和與民間音樂的密切聯絡。他的一生致力於發展捷克的民族音樂事業,透過自己的創作為捷克專業音樂開闢了道路、指明瞭方向。他是捷克民族樂派的奠基者。斯美塔那的創作領域主要在歌劇和交響詩套曲,代表作有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1866年)、《李布舍》(1872年)、《布蘭登堡人在捷克》(1863年)、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6首,1874年- 1879年)等。

    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充滿了對捷克壯麗的歷史的緬懷和對祖國美好河山的讚頌,共有六個獨立的交響詩:(1)維舍赫拉德、(2)伏爾塔瓦、(3)莎爾卡、(4)捷克的田野和森林、(5)塔博爾城、(6)勃蘭尼克山。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沃爾塔瓦》。沃爾塔瓦河是貫穿捷克南北的河流,被譽為捷克民族的母親河。音樂中的沃爾塔瓦主題充滿捷克民族特點,淳樸自然、真切動人。

    譜例6.3.9:

    沃爾塔瓦河主題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年- 1904年)是繼斯美塔那之後的又一位捷克民族樂派的傑出人物。小時候的德沃夏克是在民歌聲中和教堂的樂聲中度過的,學習過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風琴,後來進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1891年任布拉格音樂學院教授,1892年應邀去美國任教,1895年回國。他的作品涉及交響樂、歌劇、合唱、室內樂等。

    圖6.3.7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的音樂樸素自然,紮根於民族傳統和古典傳統,並有自己的個性。他認為偉大的音樂必須像植物那樣從本國民間音樂的沃土中成長。他把自己的風格建立在祖國的民歌和舞曲的基礎之上。他的很多創作都傾注了對捷克民族精神的讚頌和光榮歷史的緬懷,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深情。代表作有:《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歌劇《水仙女》、《斯拉夫舞曲》(16首)、《狂歡節序曲》、《F大調絃樂四重奏》等。

    【作品選介】第九交響曲

    作品是德沃夏克到美國後寫下的,作曲家自己曾說:“如果我沒看過美國,是寫不出這樣的交響曲來的。”作品正是表達了作曲家作為一個捷克人身處美洲新世界的種種印象和感受,包括對美國資本主義大都市繁忙緊張的生活的印象,以及對遙遠的祖國的深切思念等。作品雖吸取了一些美國民間音樂的素材,但仍以鮮明的捷克民間音樂的特色著稱。

    譜例6.3.10:

    《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念故鄉”主題

    三、挪威、芬蘭音樂

    挪威和芬蘭兩個北歐國家長期受到異族的統治、欺壓,國家沒有獨立自由,經濟不發達,兩個國家都面臨著爭取國家獨立自由、復興民族文化的任務,民族革命運動不斷高漲,兩華人民的民族意識也日益增強。

    圖6.3.8 格里格

    在這兩個國家的音樂藝術領域湧現出兩位傑出人物,分別為發展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是挪威的格里格和芬蘭的西貝柳斯。

    格里格

    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年- 1907年)的祖輩是蘇格蘭的移民,他出生在一個商人的家庭,母親是鋼琴家。格里格從小跟母親學習鋼琴,15歲時進入萊比錫音樂學院深造。1864年格里格決心以挪威的民間音樂為基礎,開闢民族音樂的道路。此後,格里格除了從事創作,還積極創立音樂協會,還進行旅行演出。晚年時在鄉間別墅隱居專門從事創作。

    格里格的代表作有:話劇《培爾金特》配樂、《a小調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等。易卜生的話劇《培爾金特》取材於挪威民間傳說,描寫了一個離家少年培爾金特周遊世界、放蕩不羈,歷經種種荒唐、冒險的生活,筋疲力盡,最後在未婚妻的懷抱中死去的故事。1886年,格里格從配樂中選出8段重新配器,組成兩部著名的管絃樂組曲。《培爾金特第一組曲》包括:《晨景》、《奧薩之死》、《阿尼特拉舞曲》、《在山妖的洞穴中》。《培爾金特第二組曲》包括:《誘拐新娘》、《阿拉伯舞曲》、《培爾金特歸來》、《蘇爾維格之歌》。

    圖6.3.9 西貝柳斯

    西貝柳斯

    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年- 1957年)出生在芬蘭中部的一個小城鎮的醫生家庭,他小時候已展露出音樂才能,中學畢業後聽從母親意願學習法律,同時在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作曲,但不久即放棄法律專攻音樂。後來曾到德國柏林、維也納深造,回國後專心從事創作。

    西貝柳斯的創作體裁廣泛,以器樂成就,尤其是交響樂的創作最為突出。他的很多作品都貫穿著芬蘭民族雄渾、粗獷、豪放的氣質,滲透了北國大自然的氛圍,充滿了史詩的氣魄。代表作有:交響詩《芬蘭頌》、《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塔皮奧拉》,管絃樂組曲《歷史場景》等。交響詩《芬蘭頌》是芬蘭民族解放鬥爭的象徵,它向全世界的人民宣告:位於北極圈的一個小國正在為了自己的生存自由而與入侵者進行著殊死的鬥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年齡大了喜歡京劇,對現在的流行歌曲不感冒了?這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