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鵠迎罡
-
2 # 川蜀老男孩
《德西烏斯·穆斯的葬禮》是德國油畫大師、巴洛克藝術前期代表保羅·魯本斯(1577年——1640年)大約創作於1617年的一幅作品。
魯本斯一生創作力非常旺盛,並且繪畫題材非常廣泛,風景、肖像、人體、戰爭、宗教、神話等題材,他都畫出過不少傑作,《德西烏斯·穆斯的葬禮》是一幅關於戰爭題材的繪畫作品。
《德西烏斯·穆斯之死》
此幅畫是魯本斯關於戰爭題材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617年,是圍繞古羅馬軍團指揮官“德西烏斯·穆斯”展開創作的,總共畫了一個系列,有8幅,記錄了德西烏斯·穆斯將軍在戰爭生涯,即“維蘇威戰役”中的幾個重大事件,是接著上一幅《德西烏斯·穆斯之死》而創作的。
《德西烏斯·穆斯的葬禮》
“維蘇威戰役”是“斯巴達克斯起義”的主戰役之一,在這場戰役中,斯巴達克斯的起義軍大獲全勝,並且殺死了古羅馬軍團指揮官德西烏斯·穆斯。德西烏斯·穆斯也是一位英雄人物,所以,古羅馬軍團就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德西烏斯·穆斯的葬禮》正是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創作出來的,也是系列作品中的最後一幅。
《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
魯本斯在繪畫創作中,喜歡用飽滿的色彩和奔放的線條來刻畫富於動感的人物群像造型,並且每個造型神態各異,善於營造宏大而富於氣勢的場面,並注重刻畫畫面中的衝突效果,可以說,魯本斯每幅關於戰爭題材的繪畫,都是有故事背景支撐的。
因此,觀者在觀看魯本斯的作品時,能感受到一股奔放歡騰、華美壯麗的氣息撲面而來。
《戰神馬爾斯與西爾維婭》
在創作這幅作品時,魯本斯已經40歲,他的繪畫風格基本定型,他把自己這種繪畫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在刻畫畫面中心的起義軍士兵,以及被俘獲的羅馬士兵時,魯本用富於流動感的線條勾勒出了他們的造型,這幾人的肢體語言也很豐富,扭身檢視情況的起義軍士兵肌肉飽滿,孔武有力,體現出了一種勝利者的姿態。
《魯本斯與妻子海倫娜和兒子彼得》
而兩名半跪和跪著的羅馬士兵低下頭,似乎心有不甘,尤其被起義軍士兵壓著頭顱的羅馬士兵半跪在地上,體現出一種大義凜然和威武不屈的精神,魯本斯把他們的神態和心理抓取得非常到位。
而眾人中心躺著的則是主角德西烏斯·穆斯,他死去了,神態是那樣安靜,但從周圍婦女複雜的表情裡,可以看到他們有驚恐、無奈、不甘、憤怒等多種心理活動,魯本斯把這些細微的情態表現得恰如其分,不愧是大師。
鴻鵠迎罡
8萬粉絲 · 25萬贊
-
3 # 淯陽新視界
普布利烏斯·德西烏斯·穆斯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執政官,父子同名。父親在公元前340年的坎巴尼亞戰役為國捐軀,兒子陣亡於公元前295年的森提努姆戰役。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早期巴洛克藝術傑出代表彼得·保羅·魯本斯(1577-1640),根據羅馬歷史學家李維(Livy)在《羅馬史》中的記載,創作了《德西烏斯·穆斯之死》《德西烏斯·穆斯的葬禮》等一系列作品(8幅)作為掛毯樣圖。這些作品描繪了公元前340年古羅馬執政官德西烏斯在坎巴尼亞戰役中壯烈犧牲的故事。當時拉丁姆平原的拉丁人為擺脫羅馬人的統治,與羅馬軍隊展開了殊死決戰。羅馬軍隊在卡普阿安營紮寨後,兩位羅馬指揮官德西烏斯·穆斯和提圖斯·曼利烏斯·托爾誇圖斯分別做了一個夢,然而這兩個夢就像寓言一樣出奇的準,而且大同小異。都寓意勝方的將領必將在此次戰役中身亡,同時另一方將全軍覆沒。因此,只有將領殉國,才能使己方獲得勝利。畫品中,德西烏斯·穆斯犧牲後,躺在鬆軟的大床上,周邊圍著很多羅馬士兵,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德西烏斯·穆斯的殉葬品極其豐富,有美女、小孩、身材高大的俘虜,牲畜、美酒,彰顯這位執政官的至高無尚的權威和地位。
回覆列表
《德西烏斯·穆斯的葬禮》是德國油畫大師、巴洛克藝術前期代表保羅·魯本斯(1577年——1640年)大約創作於1617年的一幅作品。
魯本斯一生創作力非常旺盛,並且繪畫題材非常廣泛,風景、肖像、人體、戰爭、宗教、神話等題材,他都畫出過不少傑作,《德西烏斯·穆斯的葬禮》是一幅關於戰爭題材的繪畫作品。
《德西烏斯·穆斯之死》
此幅畫是魯本斯關於戰爭題材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617年,是圍繞古羅馬軍團指揮官“德西烏斯·穆斯”展開創作的,總共畫了一個系列,有8幅,記錄了德西烏斯·穆斯將軍在戰爭生涯,即“維蘇威戰役”中的幾個重大事件,是接著上一幅《德西烏斯·穆斯之死》而創作的。
《德西烏斯·穆斯的葬禮》
“維蘇威戰役”是“斯巴達克斯起義”的主戰役之一,在這場戰役中,斯巴達克斯的起義軍大獲全勝,並且殺死了古羅馬軍團指揮官德西烏斯·穆斯。德西烏斯·穆斯也是一位英雄人物,所以,古羅馬軍團就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德西烏斯·穆斯的葬禮》正是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創作出來的,也是系列作品中的最後一幅。
《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
魯本斯在繪畫創作中,喜歡用飽滿的色彩和奔放的線條來刻畫富於動感的人物群像造型,並且每個造型神態各異,善於營造宏大而富於氣勢的場面,並注重刻畫畫面中的衝突效果,可以說,魯本斯每幅關於戰爭題材的繪畫,都是有故事背景支撐的。
因此,觀者在觀看魯本斯的作品時,能感受到一股奔放歡騰、華美壯麗的氣息撲面而來。
《戰神馬爾斯與西爾維婭》
在創作這幅作品時,魯本斯已經40歲,他的繪畫風格基本定型,他把自己這種繪畫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在刻畫畫面中心的起義軍士兵,以及被俘獲的羅馬士兵時,魯本用富於流動感的線條勾勒出了他們的造型,這幾人的肢體語言也很豐富,扭身檢視情況的起義軍士兵肌肉飽滿,孔武有力,體現出了一種勝利者的姿態。
《魯本斯與妻子海倫娜和兒子彼得》
而兩名半跪和跪著的羅馬士兵低下頭,似乎心有不甘,尤其被起義軍士兵壓著頭顱的羅馬士兵半跪在地上,體現出一種大義凜然和威武不屈的精神,魯本斯把他們的神態和心理抓取得非常到位。
而眾人中心躺著的則是主角德西烏斯·穆斯,他死去了,神態是那樣安靜,但從周圍婦女複雜的表情裡,可以看到他們有驚恐、無奈、不甘、憤怒等多種心理活動,魯本斯把這些細微的情態表現得恰如其分,不愧是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