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翼風隨風

    首先《鋼琴課》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段愛情故事。男主名叫斯圖爾特是一名商人,女主叫愛達是一位語言有障礙的女士。由於丈夫斯圖爾特將鋼琴丟在海灘,愛達十分傷心。

    鄰居貝因用一塊地換走了鋼琴,兩人逐漸有了感情。斯圖爾特斬了愛達一根手指,貝因帶著愛達離開並生活在了一起。

    而對於這部電影而言,這與我們分享了一個最為真實的社會背景。在當時的婦女沒有選擇愛情的權力,而甚至是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沒辦法儲存。但這依然不能阻擋兩個相愛的心,共同生活在一起。我想這也是這不電影想要告訴我們的,愛情是美好的,每個人都要敢於去追求愛情。

  • 2 # 正能量跟蹤

    19世紀中期的紐西蘭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色和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廉價的勞動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紛紛飄洋過海,去那裡實現自己的發財夢。蘇格蘭女人艾達是一個面目清秀、性格內向的小婦人,她不會說話,有一個9歲的女兒弗洛拉。艾達遵從父親的安排,嫁給遠在紐西蘭的斯圖爾特——一個她從未見過面的男人。  船把她們送上紐西蘭荒涼的海灘,艾達和弗洛拉等待斯圖爾特來接她們。她們只有簡單的行李,卻有一架黑沉沉的鋼琴。斯圖爾特帶著一幫土著人來接艾達,因為道路難走決定把鋼琴留在海灘上。  艾達思念自己的鋼琴,只好求助於鄰居貝恩斯,請求貝恩斯帶她和女兒去海邊看鋼琴。他們來到海邊,艾達急切地撲向鋼琴彈起來,弗洛拉在琴聲中舞蹈。貝恩斯默默地望著她們,他從這震撼人心的音樂中瞭解了艾達的心,並迷戀上了她。於是他主動提出以自己的80畝地換取海灘上的鋼琴,斯圖爾特很高興,貝恩斯提出要艾達給他上鋼琴課,斯圖爾特也滿口答應了。艾達起初並不答應這個交易,她認為貝恩斯是個粗人,不配碰她的鋼琴,但是在斯圖爾特的威懾下也只好答應。為了彈琴,艾達只好每天去貝恩斯的小屋上鋼琴課,弗洛拉和一隻小狗在外面玩。艾達專注地彈著琴,可貝恩斯卻不練鋼琴,只是痴迷地望著她,對於他來說,上鋼琴課是一種很美的享受。  貝恩斯知道艾達極想重新擁有自己的鋼琴,於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彈鋼琴的時候他對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個鍵。艾達同意了,對於貝恩斯來說,這不是單純的遊戲,這是情慾的表達。  斯圖爾特問艾達貝恩斯的鋼琴彈得怎樣,艾達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圖爾特很滿意。在長久的交往中,艾達和貝恩斯的感情與日俱增,不料他們在一次裸體相對時被不諳世事的弗洛拉發現了。弗洛拉告訴了斯圖爾特她不明白為什麼一直是媽媽教琴而柏為什麼一直不彈,為什麼有的時候在彈而有的時候卻沒有任何聲音,於是,斯圖爾特就有點懷疑了。  柏因為太愛艾達於是決定把用土地換來的鋼琴送給艾達。斯圖爾特起初還以為是柏變卦。不在教柏鋼琴的艾達其實也早已習慣了彈琴的時候有柏在,也已經愛上了柏。於是她決定去找柏。但是被斯圖爾特發現了,他用木板把門窗釘死,軟禁了艾達。第二天一早,斯圖爾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訴艾達他信任她,於是出去幹活了。而艾達在送給貝恩斯信物時又一次被發現,斯圖爾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達的一個手指。然而,艾達是無法說服的,這也許是一種意志的力量。斯圖爾特終於徹底絕望了,他帶著槍來到貝恩斯的小屋,要他帶艾達走。  有情人終成眷屬,貝恩斯帶著艾達和弗洛拉以及鋼琴離開了小島。在船上,艾達在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象徵了她沉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貝恩斯與艾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達以教鋼琴為生,貝恩斯請人給她做了一個銀指套,每當銀指套與琴鍵相撞時,總會發出一種奇特的聲響,它融入了鋼琴美妙合諧的音符之中,創造出了另一種完美的旋律。 艾達也漸漸開始學說話,但是聲音粗得嚇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獨自一個人說話,傾訴自己的心聲。

  • 3 # 評影師

    電影《鋼琴課》是一部以女性意識,獨立覺醒為題材的作品。它不僅是一部十分震撼人心的音樂愛情片,也被稱之為是一部十分具有藝術色彩的情感作品。這部影片用女性與音樂的融合,演繹出了內心情感的壓抑和釋放,喚醒了很多人對於自由的渴望與人生信仰的追求。

    女主角艾達雖然是一名啞巴,但是她有著很好的聽力,對於她而言鋼琴是她信仰的支撐,自然而然的傳遞著內心的情緒表達,然而其經商的丈夫卻與艾達有著差距甚遠的喜好,於是在海灘邊的小屋之中,那家斑駁的鋼琴成為了艾達內心唯一的歸宿。這部電影的劇情充滿了西式浪漫主義色彩,當中的很多人物性格都十分的具有看點。

    木屋的主人貝因,因為同情和愛,他將艾達丈夫拋棄的那家鋼琴放在了自己的木屋之中,他用土地和美麗的艾達交換了鋼琴,並承諾一節鋼琴課可以換回一個琴鍵。這種充滿童趣的交易方式,讓艾達與貝因之間產生了無以名狀的情愫,隨著時間推移,鋼琴成為了二人聯絡的紐帶,而他們的感情也由此升溫,於情不自禁處深深的相愛。

    無論是艾達的懦弱,鄰居貝因的情深,還是艾達丈夫的刁鑽,它對映的其實也是那個時代,女性無力反抗的局面。鋼琴不僅僅代表著女性意識的甦醒,也承載了時代文明的象徵,其被導演賦予了多層的含義,作為可貴的就是女人對於愛情的勇敢追求。導演簡坎皮恩利用灰色低沉的鏡頭真實營造出了成人式情感的壓抑,女主角情感的想象力也側面襯托了她渴望被愛的心靈。

    值得一提是,在劇情中,艾達的女兒多次在大海邊起舞的畫面引起了人們深深的思考。她年少無知的放縱,童言無忌的天真,恰好和艾達終日封閉內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演員服裝上看,女主角前半部分時常穿一身黑衣,而和鄰居貝因相識以後,其著裝越發的溫柔賢惠,並有一定的魅力。此種心境的轉變,也側面烘托了她對於自己的認識,和信仰的迸發。

    《鋼琴課》是一直以來,十分罕見的題材,其用音樂詮釋了時代的朝文更替,音符節奏代表著推進的時光洪流中,女人的勇敢自強。據說很多女性觀眾看完這部電影,都彷彿洗滌了自己的靈魂。其每一幀每一幕都以細膩的女性視角呈現出了有所溫度的人性光輝。

    在這部電影最後,艾達失去了一根手指,嚴格的說這或許是她違背道德的代價,當貝因帶著她與孩子離開這片的故土的時候,艾達一下推翻了這架承載了不堪和痛苦記憶的鋼琴。鋼琴的隕落預示著艾達新生活的來臨,她終於遇上了屬於自己知己般的愛人,從此也再也不同依靠鋼琴來宣洩自己的孤獨與情緒,所謂真愛,或許就是一場相知後的相守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鋪公寓投資和金融理財產品投資,你更傾向於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