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歐皇本O

    蘇軾寫過一首叫做《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的詞,這首詞的背景是一個令人十分感動的故事,世人都以為這句詞出自蘇軾之口,其實不然,它實際上是一個文弱女子在經歷世事變化後的心境吐露。蘇軾聽到這句話後唏噓不已,因此才有了這首詞。

    故事還得從烏臺詩案說起,宋神宗元豐年間,王安石的變法正進行的如火如荼,儘管有宋神宗的支援,但王安石還是遇到不少守舊的官僚集團的反對。

    因此朝中政局分為守舊派和改革派,兩個團體相互的攻擊,蘇軾儘管並不全然反對變法,但還是對變法中的一部分們內容提出了批評,這就為引來改革派的敵視。

    元豐二年,蘇軾從徐州調任湖州,按照慣例,蘇軾應該寫一道謝恩表。因此,他寫了一篇《湖州謝上表》送進了朝廷,而負責審查奏章的御史們彼時屬於改革派。

    於是為了打壓蘇軾,就從這篇文章裡給蘇軾找了一些毛病,問題於是就出在了這句話上: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御史們在“新進”和“生事”這兩個詞彙中大作文章,抨擊蘇軾蔑視朝廷,妄議朝政,接著又蒐集了蘇軾以前所做的大量詩文,試圖給蘇軾來一個以言治罪。

    在御史們逐字逐句的解讀下,這些詩文終於為蘇軾帶來了災禍。在御史們的逼問下,蘇軾承認了自己所做的《山村五絕》中“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這句詩是諷刺青苗法。

    而下半句中“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則是諷刺鹽法,這麼一來,蘇軾妄議朝政的文字罪也就坐實了,御史們把結果上報給神宗。

    宋神宗大怒,命令繼續嚴加審查。最高統治者發話了,於是原本針對蘇軾一個人的審查也就擴大成為一場政治風暴,改革派藉此契機對保守派進行大力打擊。

    而蘇軾的朋友王鞏就是其中之一,而像司馬光、黃庭堅、蘇轍、範鎮等知名人士都因此事而受到牽連,而王鞏是被處罰的最重的一個,被髮配賓州(今廣西南寧)。

    諷刺的是,在烏臺詩案中,蘇軾被下獄時,以李定為首的御史們試圖置蘇軾於死地,那些平時和蘇軾作詩唱和、稱兄道弟的官員卻對蘇軾的遭遇保持了沉默。

    反而是改革派中的其他人為營救蘇軾付出了大氣力,其中就有被林語堂形容為不斷打壓蘇軾的王安石,同時像章惇也為蘇軾最終免於一死付出了氣力。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宋朝官場上誰在為國家的強大出氣力,誰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王鞏被貶到西南時,他家中有一個叫宇文柔奴的歌女(也是小妾)義無反顧的選擇跟隨王鞏到西南去。

    正因為宇文柔奴的陪伴,王鞏在賓州才沒有意志消沉,五年後當他回到汴京時,蘇軾看到他容光煥發,性格比之前更加豁達,不禁驚詫的說:定國坐坡累謫賓州,瘴煙窟裡五年,面如紅玉,尤為坡所折服。

    王鞏於是把宇文柔奴叫出來彈了一支曲子,唱了一首歌給蘇軾聽,蘇軾聽得如痴如醉,但也感到十分疑惑,在他看來嶺南屬於偏僻遍野之地,為什麼連這位歌女也紅光滿面,氣質優雅呢?

    大為不解的蘇軾於是詢問宇文柔奴:嶺南應是不好?

    宇文柔奴聞言,淡淡一笑,回答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聞言佩服不已,原來兩人的身體之所以這麼健康,其實就是因為心性豁達的緣故,受到感觸的蘇軾後來就寫了這首著名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以表示對王鞏和宇文柔奴的欽佩。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不過後來經過考證,“此心安處是吾鄉”應該是演化於白居易在《種桃杏》寫的“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其實這個宇文柔奴原本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後來因為家道中落才被迫淪為歌女,後來王鞏看她知書達理,於是就把她收為自己的小妾,待她也是相當不錯。

    可見宇文柔奴本身一個博覽群書的女子,古人雖然推崇無才便是德,但是大戶人家一般都會讓女兒多少學習一點文化知識,譬如《紅樓夢》裡的薛寶釵、林黛玉這些都是例子。

    而王鞏和宇文柔奴的愛情故事也因為蘇軾的這首詞而廣為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inux伺服器被DDOS或CC攻擊時如何封禁攻擊者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