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感照
-
2 # 節度使95
孟子這話什麼意思?“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這話看起來是釋義《論語》15.37子曰:“君子貞而不諒。”然而夫子的價值觀裡並沒有階級概念,11.1子曰:“先進於禮樂者,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吾從先進。”夫子贊同認可任何人都能學思以進,平民亦可預政,修仁成道。聖人無思,君子無想,溝通天地而行:15.3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因為任何人都能學思以行,故聖人無大人小人的階級之別。君子以仁心成行、立名,為仁人君子,君子名由公職公事公忠天下人民而成;“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能做到這點,不任公職的人也是第三等士,並不低誰一等。
《論語》顏淵篇論大道為治,公禮為仁,公制、公資源、忠信於天下人祖為仁,這是論管理之道。其12.7“民無信不立”,12.8子貢補充“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意思是內治以正,君子的管理言論必然是可操作的,言行成信則民任焉。
為什麼會有“君子貞而不諒”這句話?見里仁篇順序:君子志於仁;志於道於天下;為國,“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最後才是“事父母幾諫”――聖人志立人道,沒有天地人祖哪有華胥氏子孫興國立足之地?沒有國哪有家?君子大孝天地,中孝君王,小孝父母。所以君子大受於仁,“當仁,不讓於師”、大仁大義在前不講究私人名分,“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敬忠天下人民之事在先,後思考自己的食祿私名。
聖人心懷人道,不割裂人類。孟子非聖,“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有個什麼邏輯嗎?既然人分層了,義還是同一個義嗎?以誰的義為義比較好?孟子這句話就是為了捧貴族的臭腳,忽悠人民被奴役的同時還要崇拜仰望貴族。孟子是幫助貴族為治的儒家。不是夫子的聖人之道。孔子孟子並不是同一家。
孟子並沒有承聖人之道,孔孟不是一家!比如:人本有仁,“魚與熊掌”把仁義和利對立,好像有利就必定無義一樣,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不知道孟子腦子裡裝的啥,孟子書裡大把價值觀混亂的內容!讀孟子,不用看別人的解讀,直接把這書里仁義禮智信的概念歸結一下就知道孟子是個什麼價值觀了!詭辯之徒,徒有虛名。當然,孟子當時求的也就是個名氣能混飯吃而已。
我們說文化自信,正本清源要先把諸子價值觀捋明白了!現代人要用自己的腦子,別把亂七八糟的東西捧為圭臬。
-
3 # 澡雪堂主談修心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句話重點在一個“必”字,“必”的意思是絕對,“不必”就是不絕對,孟子這段話其實批判的是教條主義。
這段話的來歷這段話出自《孟子.離婁下》,與前後文是有邏輯關係的,我們要注意,孟子是一個辯論高手,他的邏輯水平相當高,這一點,讀過《孟子》的朋友都應該會有所體會,所以我們在讀《孟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前後文的呼應。
這段話的起因,是孟子和齊宣王論君臣關係,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的觀點很直接,典型的“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的儒家風格,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尺,將心比心,有來有往,這也是我們千百年來最基本的人情世故。
邏輯的延伸鑑於這種將心比心的原則,所以孟子接著講“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這都是相對應的,你仁,我也仁,你義,我也義,相互平等,禮尚往來。
否則的話,孟子說“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什麼叫“非禮之禮”?就是相互間不對等的“禮”,你不以“禮”待我,卻讓我以“禮”待你,這就叫不對等,這個“禮”對雙方而言,都是“非禮之禮”。
“非義之義”的道理也一樣,都是講相互之間不對等,孟子對這個是堅決反對的,所以講“大人弗為”,“大人”按《易經》的說法,就是能做到天人合一的聖人,意思是連聖人都不會認可這種“非禮之禮”。
結論“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是結論,對聖人而言,不管“言必信”也好,還是“行必果”也好,都不是絕對的,而是“惟義所在”。
面對一個毫無信用可言的人,我們有必要對他講信用嗎?面對一個做事虎頭蛇尾,經常半途而廢的人,我們有必跟和他合作,幫他擦屁股嗎?這時候如果依然堅持“言必信,行必果。”那就是徹頭徹尾的教條主義了。
“惟義所在”這個“義”,孟子的老師子思,在他的《中庸》裡面講“義者,宜也!”什麼意思?“宜”就是適宜、合適、恰當等意思,說白了,就是要見機行事。
所有的道德標準,禮儀制度,都是相互對等的,既不是用來討好人,也不是用來壓制人,你要想讓別人那樣,那你自己同時也要這樣,這就是孔子所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各的行為標準,彼此平等,相互制約,自然就達到了一種和諧,和,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目的。
回覆列表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