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鏟史官

    800年前,王實甫怎麼都想象不到,京、昆、豫、川、滇等各類劇種把他的作品《西廂記》頻頻改編上演,作為四大古典戲劇名著之冠,近千年來經久不衰。

    王實甫,生於元代大都,放到今天,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出身宦官世家的他,父親曾“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太原郡侯”,因此家教頗好,從小便才學兼備,不同於常人。

    但才子王實甫並不是劇作家出身,之前,他曾和父親一樣是政府高官,早年以縣官走入仕途,因能力超群,治縣有理有效,被提升為陝西行臺監察御史(相當於今天的省廳級幹部)。

    可能王實甫天生骨子裡就有種不拘泥傳統刻板的文人基因,沒多久,他因“與臺臣議不合”,40歲便捨棄官場,從此再不做官。

    從陝西回到大都後,他一頭扎進了關漢卿的“玉京書會”,整日出入於歌臺舞榭之中,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

    當時,劇作家的收入是不穩定的,也是微薄的,但王實甫卻樂此不疲,因為眼下的生活沒有了官場裡的爾虞我詐和明爭暗鬥,沒有了仕途中的追功逐利和利慾薰心。

    今天的西四磚塔衚衕一帶,在元大都時有勾欄數十處,就是元雜劇演出的主要遊藝場所,也是那個年代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實甫、關漢卿等人整日流連於此,不為封建禮法所拘,與倡優(當時的演員)密切交往。久而久之,他們深入觀察到了各行各業的現實狀況,真切體味到了社會下層人的真實生活。

    吟風弄月,縱遊藝苑的生活,讓本就才華橫溢的王實甫打開了創作的閘門,打破世俗思想的驚濤駭浪傾瀉而出。

    在後人看來,他的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王實甫一生著有雜劇十四種,成就最高的當屬《西廂記》了。

    在元代和明代,《西廂記》就已經為人所推重,“花間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調讓這部作品問世不久便被稱為雜劇之冠。劇本表現出的舞臺藝術的完整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賈仲明曾環顧劇壇,提出“《西廂記》天下奪魁”,一錘定音。

    在王實甫筆下,張生與崔鶯鶯這對才子佳人一見鍾情,但卻受到了封建家長崔老夫人的一再阻梗,迫使他們做出衝破禮教樊籬的舉動。對真摯的愛情,王實甫是充分肯定的,他認為真愛無邪,不必塗上“合禮”“報恩”之類保護色。

    正如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

    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王實甫借作品表達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有情”便可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撓的行為、制度,都應受到鞭撻。

    在王實甫以前,誰也沒有像他那樣響亮、明確地提出“有情人終成眷屬”。可以說,《西廂記》雜劇在元代出現,像鶯鶯驀然出現在佛殿一樣,那般的光彩熠熠,使世人目眩神搖,也照亮了封建時代昏沉的夜空。

    當時,這部問世後家喻戶曉的劇作,有人甚至把它與《春秋》相提並論。不過,《西廂記》在流傳過程中,也曾遭受到禁燬、歧視。清朝乾隆時期,朝廷曾下令將《西廂記》《水滸傳》列為“穢惡之書”。

    當然,《西廂記》是禁不了的。儘管王實甫《西廂記》的原本已經失傳,但坊間有著大量的《西廂記》刊本。據不完全統計,迄今所知的明刊本有110種之多。

    而在戲曲舞臺上,《西廂記》更是持續大放異彩,備受觀眾喜愛,一代又一代地期許著: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 2 # 唱響大中國

    清朝要加強對漢族的統治讓漢人徹底滿人化,便利用儒家學說來麻痺小民,大力倡導“三綱五常”、“君臣之禮”,配合教化推廣,宣揚“滿漢一體”以示親近,最終取得漢人的認可。

    並且朝廷還頒佈了對售賣或閱讀“淫詞小說”的處罰條例。好在這些所謂的清朝禁書被人偷偷儲存,到了民國後被找出重新版刻,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不少原著損毀嚴重,只能靠後世學者修補,導致後來刊印的作品與原版不同。

  • 3 # 福榮

    謝邀!《西廂記》是中國最為優秀的雜劇作家王實甫的作品。但聞世後便被列為禁書。這很正常,《西廂記》傳遞的是男女婚姻應建立在愛情這個基礎上,二情相悅,自己作主。要衝破父母之命的傳統觀念朿縛。這極大地衝擊了當時社會的主流道德規範,對家庭、社會的穩定會帶來影響。何況書中主角崔鶯鶯是僅次於公主的,崔相國的千金小姐。當朝統治者怎能容忍這樣的書籍在社會上出現,一個字"禁"。

    但當時《西廂記》還是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因為書中的主題、情節太精彩了。尤其說出了青年男女,幾千年壓在心底想對父母說又不敢說的幾個字"我的婚姻,我作主!"加上元一代科舉制度停了八十多年,文人們出仕之途被堵死,惟有看書作文。所以《西廂記》明禁暗通,早就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到清一代甚至外面的書攤上都能買到。《紅樓夢》中茗煙最解寶玉,看他悶得慌,為討好寶玉到外面書攤上,偷偷買了《西廂記》、《牡丹亭》等一大堆禁書孝敬寶玉,把寶玉喜得手舞足蹈。寶玉在園中偷看時碰到黛玉,對黛玉說:"……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紅樓夢》二十二回)。除了寶玉、黛玉,寶釵甚至年輕時的賈母應該也是看過這夲書的,都知道其中的情節。

    好的東西禁是禁不住的,人人都有好奇心,適得其反,越禁反而傳抪得越快、越廣。

  • 4 # 松葉寒

    其實《西廂記》不只在清代被禁,在元明時代同樣被禁。《西廂記》在表面上宣揚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實際上,是老百姓在蒙古人鐵蹄下對自由的渴望,元朝政府對這本書是打壓的。明朝從朱棣造反以後,開始禁錮人們的思想,當權者首先把它列為禁書。清軍入關以後,打壓漢人,漢人低賤,為了從思想上控制漢人,把《西遊記》《西廂記》等封錮。當權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常把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封存,但是這些作品仍然流傳下來,並在平民百姓中傳播,成為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

  • 5 # 常信明德

    乾隆年代,大興文字獄,將一些本來傳閱於市井之中的前朝與當朝文獻列為禁書,其中便包括《西廂記》和《紅樓夢》。搞得文人士子都戰戰兢兢的,生怕哪裡寫的或說的犯了忌諱,遭到迫害。

    好在這些所謂的清朝禁書被人偷偷儲存,到了民國後被找出重新版刻,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不少原著損毀嚴重,只能靠後世學者修補,導致後來刊印的作品與原版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月三大賽事齊聚,比賽接連不斷,國乒又會獲得怎樣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