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蝦扯蛋你會嗎
-
2 # 淺淺滿滿
行書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早期,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易學裡測字,草書筆畫多可視為歸於屬水。
-
3 # 當代藝術家專委會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據《書斷》行書序論中說是劉德升所創作,又據同書書家評傳,雲:“劉德升字君嗣,潁水人。桓靈之時,以造行書擅名,雖以草創,亦豐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胡昭、鍾繇,並師其法,世謂鍾繇行押(狎)書,是也。”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
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
4 # 麓風軒
一些人認為行書出現於魏晉,其實不然,在魏晉以以前早就有人寫。按目前所掌握的史料來看,行書開始於東漢(也稱後漢),是一個叫劉德昇的人最早所作,後世稱其為“行書鼻祖”。
唐張懷瑾《書斷》記載:
“案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唐張懷瑾《書斷》又記載:
“劉德昇,字君嗣,潁川人。桓、靈之時以造行書擅名。雖以草創,亦豐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從以上文獻看,行書是後漢桓帝、靈帝之時潁川人劉德昇所草創,這在其他的一些文獻中也有記錄,如清人宋曹所著《書法約言》中也說:
“蓋行書作於後漢劉德昇,魏鍾繇亦善作行書。”以上是唐人、清人的記載,難免時間久遠,有人可能會覺得不可信,那麼再看南朝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中的記載吧:
“劉德昇,善為行書,不詳何許人。潁川鍾繇,魏大尉。同郡胡昭,公車徵。二子俱學於德異,而胡書肥,鍾書瘦。”在這段文字中,雖然說劉德昇不知何許人,但是說到鍾繇等人向其學行書,可見至少是魏晉以前的事。
從以上幾宗文獻綜合起來看,行書當是後漢潁川劉德昇所作也!遺憾的是現在已經看不到劉德昇的行書真跡了,不知什麼面目。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東漢末年。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唐代張懷瓘《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明代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佔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展輝煌燦爛的歷史。 趙孟頫《閒居賦》 隨著當代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行書創作的探索與創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潮,呈現出多元激盪的繁榮景象。在繁雜的書法熱浪中,筆者以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執著追求,理性地摸索,從多年的躬耕實踐中總結了一些初步的體驗與感悟。 在浩如煙海的書法藝術寶庫中,行書無疑是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其中王羲之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顏真卿創作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蘇軾創作了“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王珣創作了《伯遠帖》,王獻之創作了《鴨頭丸帖》等。這些照亮書法藝術星空的經典之作,是歷經漫長歲月淘洗留下的藝術精髓,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審美領域的獨特貢獻。
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行書產生的時間: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 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佔居主流地位。 2、證明: 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 唐代張懷瓘《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明代豐坊在《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 3、簡介: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