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墨淺白

    古代戰爭常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事實上很多使者被殺,有的就算沒有被殺也會被割鼻割耳,當然也有安然回去的。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使”呢?

    第一種使者就是為了自身富貴主動出使的。《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就是諸葛亮、蔣幹和張鬆了。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建立了孫劉聯盟,為劉備立下了大功。蔣幹私會周瑜,主要目的勸降周瑜,其次就是探聽軍情。周瑜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有了“蔣幹盜書”。張松出使曹操,就是因為不看好劉璋,藉著出使的名義,尋求更好的主人罷了。他們出使的目的就是了建功立業博取更大的功名,當然他們的出使都是低風險高回報。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吳國做官,蔣幹和周瑜是同學,張松是去獻地圖,風險都很小,一旦成功都是大功績。

    第二種使者就是常規出使。這樣的使者主要是處理外交關係,探聽虛實。魯肅就曾多次出使劉備集團孫劉本也是聯盟,這樣的出使風險小,回本少。三國使者主要都是這樣的人。

    第三種使者就是無名使者緊急出使。這樣的使者往往是處理突發事件,而且是風險很大,回報很少。比如法正遣使說降劉璋,使者被割耳鼻。張飛遣使勸降嚴顏,使者被割耳鼻。這樣的使者多半是死囚一類,且有後顧之憂不能逃的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反而會成為對方表達決心的目標。

    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切都付笑談中!

  • 2 # 一道道明文傳

    一般說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那都是對禮儀志邦,禮儀式的交戰,並非你死我活的拼命之戰,在會不會亡國面前,一個來使算的了什麼?如果能成功激怒對方,讓對方失去平常心,那你自己的勝算就會高出很多。

    然後說這些充當來使的都是些什麼人,諸葛亮和司馬懿都當過來使去東吳,都是為了聯合抗之,首先當來使的人都是有做好一去不回覺悟的人,他們都知道“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句話對君主來說就是放屁,不殺你是因為你還有利用價值,殺了你是為了讓你發揮你的價值,畢竟每個來使都不會跑去別國大罵對方侮辱對方,都是些巧舌如簧之輩,畢竟來使都是有很重要的任務的,派傻逼去不太可能,並不是像三國演義電視劇裡面那樣,一些被殺的來使很蠢說不了兩句話就被拖出去,還一邊被拖著一邊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仁義呢”別傻了,活著的和被殺的,無一不是有膽識之人,只是有些人運氣不好,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三國裡每個階段的“大勢”,但在活在當時的人又怎麼可能很清楚局勢呢?就想劉備在西川穩定了,關羽佔著荊州,劉備的人都以為孫權還是盟友,但是劉備手下的人不知道劉備已經多次激怒東吳的人,還派人去東吳邀請一起打曹操,這樣的來使去了就是送死的,但是這個來使笨嗎?不見得,只是資訊不對稱,他並不知道劉備這時候已經是三國中最強大的一方了,曹孫兩家勢必聯合。

  • 3 # 吉祥流年

    三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們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期,連年的戰亂,讓百姓居無定所,甚至妻離子散。那個時期,也湧現了很多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那個時期,人民的命運是悲慘的,人民的性命也自覺著不是那麼金貴。動不動就能殺人也可能被殺,大的殺戮有曹操為報父仇,兵發徐州,一路屠城別說人了,雞犬不留。董卓帶鐵甲兵出城無故屠殺百姓。還有動不動禍滅九族,女人孩子,想想那就是慘不忍睹!被殺的人可能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就身首異處了。

    那個時候,能夠作為使者的人都是能言善辯之士,比如諸葛亮、鄧芝、闞澤、張松等。也有兩軍對壘時出使的老軍、中軍甚至將軍謀士。他們並非不怕死,首先,他們都有使命感,把生死置之度外。另外,就是能夠立功領賞。按現今說法就是高風險、高回報。

    那個年代的人處在那種生活環境中就是能有那麼多願意做為使者的人。現在,就不好說了。

  • 4 # 笑灑天空

    三國時期有很多使者,有幸運的,也有倒黴的,有名垂青史的,也有寂寂無名的。比較著名的使者有以下幾位:

    (一)投降倒戈,背棄舊主的

    辛毗:有名的投降派,先跟隨袁紹,後跟隨袁譚,袁譚派他去出使曹操,他就趁機投降了曹操,他首先向曹操分析了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箇中緣由,並建議曹操趁機出兵河北。

    後來,曹軍攻打鄴城,辛毗在城外,用槍挑袁尚印綬衣服,招安城內之人。審配大怒,將辛毗家屋老小八十餘口,就於城上斬之,將頭擲下。這也讓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韓嵩:被劉表派去出使曹操,刺探軍情,結果到了許都,韓嵩沒有為劉表說一句好話,沒有為荊州謀得任何利益。反而為自己謀了個零陵太守的職位。

    回到荊州後,韓嵩不但盡力述說了曹操的恩德威望,還勸劉表將兒子送去當人質。劉表認為其有二心,十分震怒,當場就要殺了他,最後好在妻子蔡氏的勸說下,韓嵩這才逃過一死,被關了起來。

    後來曹操平定了荊州城,韓嵩被封侯,任職大鴻臚。

    張松:作為劉璋的使者出使曹魏,最初也是想從曹操那兒得到高官厚祿的。但曹操嫌其矮小又長得醜,看不上他,再加上曹操已經得了北荊州,信心滿滿,於是乎,張松的願望落空了。

    不料他的哥哥張肅,害怕受到牽連,便將其勾結劉備之事告發了。就這樣,張松被劉璋給砍了腦袋。

    (二)臨危不懼,不辱使命的

    李恢:《三國演義》中,李恢初次出場時支援劉璋部將黃權,力勸劉璋不要迎接劉備,被劉璋命左右趕出。後經趙雲引薦歸降劉備,劉備欲勸降馬超,李恢毛遂自薦作為說客,要知道馬超可不是好惹的,要是說不好隨時掉腦袋的,但李恢不慌不忙,最終成功說服馬超投降劉備。為劉備贏得了最後一位加入的“五虎上將”!

    鄧芝:這個也算很有名的。蜀吳夷陵大戰後,為修復兩國關係,諸葛亮派鄧芝去出使東吳,成功說服孫權與蜀漢結盟,共同對付曹操。其實,這一次出使吳國的任務並不好完成,因為之前兩國的關係太過於惡劣,而且現在曹魏的勢力那麼大,孫權最終接受鄧芝的建議,恢復邦交重新聯盟,由此可見,鄧芝是一位極其出色的使者!

    (三)最有眼光的使者

    匈奴使者:有一次,匈奴人派遣使者來參見曹操。但是曹操感覺自己長得醜,登不上大雅之堂。於是,他就讓自己手下的一個文官崔琰假扮自己。在匈奴使者面見過魏王后,曹操想知道自己的計謀是否成功,便去問匈奴使者,對魏王的看法。

    匈奴使者答道:魏王威武非常,但是身邊持刀而立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氣孔磚氣孔磚和即將淘汰的紅磚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