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古談今
-
2 # 春先生的世界
明朝內廷分為十二監四私八局,俗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內廷掌禮監掌印,如同外廷的元輔一樣。掌東廠,如同總憲。秉筆、隨禮如同眾輔。可見司禮監權利之大,所以司禮監在十二監中排名第一也很正常。
-
3 # 趣談國史
明朝內廷十二監,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目的是讓太監們分工管理內廷事務。朱元璋特別注重防止太監干政,還寫了鐵券懸在宮中,以警示太監。所以,在朱元璋時期,太監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那時候的司禮監,不過是掌管著內廷的禮儀事務,並沒什麼了不起。
司禮監成為十二監的頭把交椅,並且擁有呼風喚雨的能力,是在明宣宗之後。
大家知道,皇帝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批閱大臣的奏摺。可是對於有德皇帝來說,這份工作有點累。於是,明朝的皇帝就想了一個好辦法:先讓內閣大臣閱讀奏摺,然後把批閱的內容寫在一張紙條上,附在奏摺上,是為“票擬”。然後,再由皇帝批閱內閣大臣的紙條。把自己的意見用硃筆寫上,是為“批紅”。
這大大減輕了皇帝的工作量。
可是有些皇帝,連這點活兒也不想幹。於是,他們連“批紅”的工作也轉讓了出去。轉讓給誰了呢?轉讓給了司禮監的秉筆太監。
自從司禮監秉筆太監替皇帝批紅,司禮監的地位一下子就提升上去了。皇帝為了制衡秉筆太監,又讓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握著皇帝的印璽。秉筆太監批紅後,需要掌印太監同意,蓋上皇帝印璽才能生效。於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地位又高於秉筆太監。
能夠與內閣大臣共同理政,從此司禮監不僅成為內廷十二監之首,也成為朝臣們不可小覷的一個機構。
此外,東廠提督一般也由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或者掌印太監兼任。如此一來,既參與朝政,又掌握著東廠,司禮監自然成了內廷第一監。
-
4 # 只愛潘多拉
其實司禮監在明代的宦官系統中,一開始並不重要。
司禮監最早設置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這一年朱元璋改革宮廷宦官管理體制,設定了一堆統領宦官的機構,名為“某某監”。其中“內官監”排在第一,為正六品機構(副廳級單位),而司禮監排在第八位,為正七品機構(正處級單位)。在宦官系統中的地位並不高。當時所有的“監”的最高主官叫做“監令”,整體品級都在六、七品左右。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對宮廷宦官管理體制來了個大調整,把宦官機構的地位整體提升,每個“監”在“監令”之上設定了更高品級的“太監”,作為部門主官,品級提升為正四品(正廳級)。從此,“太監”成為明代宦官的最高官職,內廷十二監也統統成了正廳級單位。
明太祖、明成祖時期,內廷十二監的之首是內官監,明成祖時代權力最大,手握兵權,帶領大明海軍七下西洋的鄭和,是內官監的太監,而不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司禮監的太監。
司禮監最初的工作,是負責元旦、冬至等重大節日和皇帝、皇子婚禮的禮儀安排的,不是什麼重要部門。但司禮監有個優勢,就是它要處理的禮儀事務,從事的是宮廷裡最有文化的活動,在司禮監當差的太監,必須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否則怎麼搞得懂的那麼複雜的禮儀規範。
司禮監的走紅跟明代內閣體制的形成有關。明宣宗以後,內閣體制初步成形,在內閣體制下,皇帝有大理的檔案需要處理,根本忙不過來,這時,文化水平最高的司禮監就開始受到皇帝的重視了。
從明宣宗時代開始,司禮監從幫助皇帝整理內閣呈上來的檔案,為皇帝批閱檔案提供各種服務,到直接幫皇帝代筆,把內閣呈報上來的對各種政務的處理意見,用硃筆再抄一遍,這樣內閣和司禮監實際上共同承擔了明代中央政務執行的決策諮詢環節。
這樣,司禮監不再是一個宮廷內的“打雜”的服務型機構,變成了皇帝處理政務的“機要秘書處”,不但擁有了干預政事處理的最後決策的機會,而且擺脫了所有的宦官機構本身的“打雜”的屬性,而成了國家行政的“中樞機關”之一,司禮監性質的轉變當然使司禮監在明宣宗以後地位與日俱增,最終坐上內廷十二監的頭把交椅。
-
5 # 勇戰王聊歷史
因為司禮監有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明朝所有權監,都是出自於這個部門。
秉筆太監,負責在大臣奏章上"批紅"。明朝中期開始,皇帝沒有經歷審批全部奏章。就讓內閣把對奏章的處理意見,寫到一張紙上。皇帝直接看處理意見,然後,用紅筆抄奏章上就行了。後來,皇帝更懶了,就讓太監拿誅筆“批紅”。這個活就是秉筆太監乾的。
"批紅”完的奏章,要掌印太監蓋章,才能下發。掌印太監認為“批紅”不合適的,可以駁回重寫。
司禮監依靠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兩個職位,代表皇帝,管理者全國政事。所有大臣的奏章文書,都要經過他們,才能批准下發。所以,司禮監是十二監最牛的!
回覆列表
我們首先談談十二監及其二十四衙門,再談談司禮監的問題。
十二監四司八局(四司八局也可統稱為十二司或十二局)被人稱為二十四衙門,是明朝內官衙門的主體部分。司禮監作為十二監甚至二十四衙門第一名,那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時期。
(1)明朝的二十四衙門
二十四衙門的十二監十二司如下:
十二監是: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善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
十二司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兵仗司、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局、司苑局。
其實,這24衙門只是主體部分,還有不少司監存在。
正如陰曹地府、閻王殿也是按人活著的“等級”設定一樣,皇宮大內也是按照人的生存方式按“等級”的活著。
宣德皇帝以後時期,內官監就類似於“工部”;御馬監就類似於“兵部”;神宮監就類似於“禮部”;司禮監就類似於“禮部”;御用監、司設監、尚善監、尚衣監等就類似於“戶部”等等。
同樣,現實生活中為了防止“權力集中”,內官也是如此,比如御馬監還要受到尚寶監、印綬監、兵仗司制衡。
(2)司禮監之所以排名第一
司禮監之所以成為第一權力機構,也主要是皇權與行政權的爭奪結果。強悍如朱元璋者最終也預設既成事實,在晚年開始對太監權力進行擴張,他那時最得力的部門是尚寶監。朱棣上位後對行政權更是多有抑制,在其統治下建立了東廠、擴大了太監的軍權。永樂時代,內官監是第一衙門,鄭和被貶為南京留守後該部門地位下降。
司禮監成為24衙門權力最大的部門,只是因為該部門在朱元璋成立時具備“御前勘合”的權力,也就是整理給皇帝的各種檔案。由此,它的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就和其他23個衙門的秉筆或掌印太監不同了(請注意有些人誤會只有司禮監有其實是錯誤的),其他那幾十個秉筆或掌印只具備管理本部門的權力。
因為,朱元璋畢竟是“祖宗”、開國者,它的一個不經意的漏洞,也就成為後世不斷給該部門開放權力閘門的解藉口。到了宣宗時期,“硃批權”也被司禮監秉筆代行了。由此,“皇權的第一代表者”也就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了。
封建社會皇帝最大!那麼“代表者”自然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