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知

    首先歷史上先有百姓在前的“百姓黎民”《大戴禮記·保傅》中曾經就有記載“此五義者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緝於下矣。”。

    此是百姓與黎民同時出現是含義:

    百姓是貴族的統稱即鄭玄箋:“百姓,官族姓也。”。

    黎民則由《爾雅·釋言》“黎,眾也。”知此黎民即庶民。

    兩詞和在一起是所有國民。

    而此時百姓在前、普通民眾不同意在後體現了一種尊卑關係。

    到時代發展才出現了黎民百姓一詞至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中第一次出現:“那六街三市勳衛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與民同樂。”

    其黎民在前百姓在後並不是說黎民地位提高了,而是黎民、百姓兩詞含義趨同在此為同義複用。都指普通民眾。

    其包含的歷史資訊

    首先只有貴族有姓的時代結束了,即使普通人也有姓。因此百姓成了所有國民的代稱。

    背後是則是奴隸貴族的消亡,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

  • 2 # 歪史

    關於黎民百姓,是一個漢語成語。他的意思呢,現在來說就是普羅大眾。顧名思義,看樣子屬於兩個詞。黎民是一個、百姓是一個。

    起初,這兩個詞不是連在一塊地,應該是分開用的,但是用在一起的多了後來就逐漸連城一個詞並且成了成語。但是呢,成語歸成語,兩個單詞仍然都在普遍使用。

    那麼,這兩個詞的本義是什麼?歷史發展中有什麼變化?先有黎民還是先有百姓?

    第一個,黎民指的是九黎之民。九黎之民大概在上古事情逐漸形成,後來出了一位非常優秀的首領,蚩尤,在他的帶領下逐漸擴張。擊敗了佔據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後者被迫聯合黃帝部落反擊,在一番血戰之後擊敗斬殺蚩尤。戰敗的九黎之民成了戰俘。於是黎民成為嘲笑的物件,黎民本來是專指。但是後來將下賤之人泛稱為黎民。這個可以參考商人、春秋時的宋人,先是專指,後來成為泛指。

    第二個,黎民諧音犁民。古代時候文字並不是很多,所以有很多的通假字或者借字。在馬牛等馴化之後用於耕作,這個族群逐漸發展為普遍模式,所謂兩件事耕田讀書。由於犁民需要在黎明的時候就要下田勞作,所以是黎民之時就勞作的民眾。稱為黎民遠比犁民典雅而形象黎民,於是成了美稱。

    第三個,黎的本義就是眾,黎民就是眾民。通指所有的民眾。

    首先,它的本義,姓,現在看來是個普遍的一個字,每個人都有一個姓。但是,上古先秦時代,姓,是個稀有產物,只有少數的人有,這一些幾乎全部是貴族。百,泛指多的意思。這裡泛指所有的貴族。當時大量的人是沒有姓氏的,他們有姓氏是戰國後期姓氏大爆發,姓氏合二為一之後才出現了每個人都有姓氏的情況。

    第二,那就是它的借意。在戰國後開始了姓氏大爆發,主要是周禮的崩潰以及頻繁的戰爭導致大量的原貴族變成階下囚或者平民,姓氏由原來高貴變成下賤或者平庸。這個時候開始,姓逐漸平民化,帶動大量的平民一起使用姓氏,或冒用、或新創。就這樣,貴族變成平民。百姓成了平民的代表。

    而以前黎民已經泛指,這個時候百姓也成了泛指,成了意思一樣,所指是一個群體,逐漸被合用,進而發展為成語。

  • 3 # 小仔觀天下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黎民百姓是一個成語,現在就泛指一切普通老百姓。但是既然都是指普通人了,直接叫做百姓不就行了?黎民為何在百姓前面?是否包含什麼重大的歷史資訊?

    原本“黎民”和“百姓”是兩個不同的階層,就相當於普通人和貴族的區別,也因此泛指社會所有人。黎,在《詩經爾雅》釋為“眾”,故“黎民”即眾民,從西周開始是對庶民百姓之俗稱。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那六街三市勳衛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與民同樂”。

    而“百姓”則不同,戰國之前,百姓之有姓之人。姓子分開就是“女”和“生”,女子在何處生的兒子(女子沒有這個待遇),那麼就得一個姓。

    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遠古時期,子並不跟父姓,如黃帝就給自己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

    所以在當時有一個姓的皆不是一般人,都是王公貴族出身,“百姓”即“百官”,有姓之人並不多見。一般的平民是沒有姓的,無權無勢,夠不上“百姓”之稱,所以在當時便統稱之“黎民”或者“庶民”,地位不高。

    可是戰國之後,貴族階級沒落,而且姓氏也開始了大面積的產生,奴隸的人數開始慢慢的減少,階級界限開始了變得模糊,所以“百姓”和“黎民”或者“庶民”就慢慢變成了一種統稱,於是“黎民百姓”這個詞的涵義也就變成一回事了。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九黎族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這大概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後來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大械鬥……結果蚩尤鬥敗被殺。九黎族經長期鬥爭後,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後來建立黎國;一部分被炎黃族俘獲,到西周時還有‘黎民’的名稱。”

    所以有一說“黎民”其實是九黎族,也就是蚩尤的後代,這些是受九黎族部落管轄的百姓們,故稱之為“黎民”。不過後來蚩尤戰敗,九黎族瓦解,“黎民”併入了“炎黃子孫”中,慢慢變被同化而不再單獨做“黎民”拿出來講,然後“黎民百姓”便慢慢的泛指一切普通老百姓了。

  • 4 # 嶽劍

    黎民百姓,現在是指普通老百姓,也因此泛指社會所有人。而在古代“黎民”和“百姓”是兩個不同的階層,就相當於普通人和貴族的區別。

    黎,在《詩經爾雅》釋為“眾”,故“黎民”即眾民,從西周開始是對庶民百姓之俗稱。

    “百姓”則不同,戰國之前,百姓是指有姓之人。所以在當時有姓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都是王公貴族,“百姓”即“百官”。而一般的平民是沒有姓的,無權無勢,夠不上“百姓”之稱,所以在當時便統稱之“黎民”或者“庶民”,地位不高。

    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後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後來就將黎民與百姓統一稱謂了,就是現在我們這些平頭百姓了。

    之所以把黎民放到前面,可能統治者覺得民貴君輕有關吧,覺得民為天下的根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俄羅斯到現在連一個像樣的大型幹船塢都沒有,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會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