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釋然53297

    自己諮詢的問題解決了就沒必要繼續聯絡,如果總聯絡就會耽誤諮詢師幫別人解決問題的時間。自己諮詢的問題沒解決或者解決了出於對諮詢師的感恩、喜歡可以繼續保持聯絡。這個都是大家隨心的一個小事。

  • 2 # 心理諮詢師嚴琦

    您指的是什麼樣的聯絡呢?

    正常的諮訪關係發生在諮詢師裡,如果你們出了諮詢室,還維持著除此之外的關係,那就有備於諮詢倫理。

  • 3 # 離姜心理師

    諮詢關係結束後,相互之間只是路人了,生活之間沒有交集。現在有好多做網上諮詢的,有對方的微信,透過微信進行諮詢,結束後微信好友也沒有刪除。諮詢師不會給來訪者發信息,影響來訪者。聯絡方式還保持著,過節了,來訪者發些祝福過來,如果需要諮詢,透過微信就可以預約了。朋友或者親戚來諮詢,諮詢師會推薦給別的人,有雙重關係會影響客觀的判斷 ,秘密知道了也不好。

  • 4 # 你的好心情會感染到我

    我覺不應該,心裡諮詢師既是一個心理工作者,同時又是一個保密工作者,心裡的相信而成立了聯盟,一個把心裡秘密交給一個可信的心裡工作者,是對一個心裡需要幫助的人的一種尊嚴,我覺得是保持聯絡方式,而不聯絡,如果需要幫助可以。

  • 5 # 純胡扯的鷗尼醬

    專業的心理學回答。

    根據倫理守則,心理諮詢師在和某位來訪者完成心理諮詢或治療關係後,至少三年內不得與該來訪者發生任何親密關係或性關係。

    這一規定的出發點,主要在於對來訪者利益的保護,避免對諮詢的負面影響,避免在諮詢中諮詢師可能對來訪者的利用和傷害。一旦做了朋友,之後的諮詢服務的效果會因此收到影響,基本無法提供。

    另一個方面,也是對諮詢師利益的保護。在諮詢關係中,諮詢師對來訪者是無條件的包容和愛的,部分來訪者會表現出過分的依賴,諮詢師在反移情的過程中會很麻煩,來訪者不合適的依賴行為也可能會影響諮詢師正常的生活狀態。因此,在諮詢關係結束後,兩者的聯絡也就不存在了。

  • 6 # 霞姐剖析身邊人

    諮詢師與來訪者繼續保持聯絡,分為3種情況:

    現在進行時,過去完成時,未完待續時。

    1.現在進行時:諮詢正在進行的階段。為了能夠很好的幫助來訪者,諮詢師不要跟來訪者發展諮詢關係以外的其他關係。

    2.過去完成時:諮詢師與來訪者的諮詢關係已經結束了三年以上,諮詢師可以和來訪者發展諮詢關心以外的其他關係;如果發展了其他關係,那麼之後來訪者就不能再找這個諮詢師做諮詢了。

    3.未完待續時:諮詢師與來訪者的諮詢關係結束了,但是未滿三年,諮詢師不要跟來訪者發展諮詢關係以外的其他關係。

    以上的建議不是絕對的,尤其現在是網路社會,諮詢師與來訪者很有可能會出現諮訪關係外的其他關係,比如說雙方在一個群中巧遇。

    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要太糾結,有一個原則是來訪者利益最大,必須要去考慮,諮詢師跟來訪者發展諮詢關係之外的其他關係,是為了滿足來訪者的需求呢?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呢?

    這一點至關重要。

    ^0^刺蝟抱團取暖時^0^

    ᨐ解讀情緒剖析他ᨐ

    ~趙小明心理團隊 海霞

  • 7 # 王培

    嚴格來說,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只能在諮訪關係存續期間保持一定的聯絡,而且儘量透過第三人(一般是機構助理)進行諮訪時間的預約和溝通,諮訪關係結束後,不能再持續保持私人聯絡,這是諮訪關係的設定,即為了保護來訪者,也為了保護心理諮詢師。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不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心理諮詢師要保持中立性。

    諮訪過程中,職業特性要求心理諮詢師要對來訪者保持一定的價值中立,不對其遭遇的問題進行主觀性的道德評價,來訪者在這樣的狀態下感到被理解和體諒,也更願意傾訴和積極配合調整自己。但既然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心理諮詢師也會像很多普通人一樣,在其文化背景下形成個人的價值觀,日常生活中難免流露出這些價值觀的傾向。如果諮訪關係結束後,雙方仍保持密切的私人聯絡,甚至成為朋友,諮詢師流露出來的價值觀就會顛覆來訪者在之前諮訪關係中對諮詢師的認知,尤其在諮詢過程中,他們能感受到來自心理諮詢師的關注和包容,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因此,諮訪關係結束後,總有人想維持這樣的關係,來訪者不會清晰地分辨出以前的那種讓他感覺“和諧美好”的狀態,是因為雙方是在一種諮訪狀態,但關係維繫在諮訪關係外,雙方互動的模式必然有所改變,心理諮詢師不再像與來訪者專有的諮詢時間中那樣全情關注在來訪者身上,這讓來訪者會對諮詢師產生疑慮,最終影響來訪者的諮詢效果。

    2、諮訪關係被打破很難再續。

    能保持一定時間的諮訪關係,說明來訪者對諮詢師較為信任和認可,但是當雙方從成為私人關係的那刻起,雙方的諮訪關係就被打破,特別是雙方關係進一步成為熟人關係,一旦來訪者的問題沒有進行徹底解決,則很難向該諮詢師“敞開心扉”,探究自己真實的內心,原有的諮訪關係難以重建。其結果很可能是來訪者重新去尋找一位自己能夠信任且適應的另一位諮詢師,影響來訪者解決問題的效率,也影響諮詢師做出專業的判斷和引導。

    3、保持諮訪關係的設定是對雙方的一種保護。

    相信很多人能體會到這樣一種心態,如果認識一位自己較為認可的心理諮詢師,只能每次提前預約才能見面,闡述自己的感受,時效性總會覺得有點延遲,但如果這位心理諮詢師是自己的朋友,那麼很多事會不會可以隨時詢問,得到更專業的指點呢?就像認識幾個醫院的大夫,有什麼事隨時諮詢下,就比排隊掛號問一圈感覺來得更輕鬆一些。這恰恰給來訪者造成的結果是,免費的服務反而不珍惜,積極配合解決問題的動力明顯弱化,另外一方面,心理諮詢師則易被這樣的關係困擾,畢竟心理諮詢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這些都是明碼標價的資產,如果常與來訪者保持諮訪關係之外的聯絡,難保不會有個別人不懂分寸,傷害到心理諮詢師的私人空間。

    所以,不建議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在諮訪關係之外,還保持其他層面的聯絡。心理諮詢師只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位陪護者,總有分別的時刻,收拾好心情,調整好狀態,終歸要靠自己一路前行。

  • 8 # 釋然53297

    自己諮詢的問題解決了就沒必要繼續聯絡,如果總聯絡就會耽誤諮詢師幫別人解決問題的時間。自己諮詢的問題沒解決或者解決了出於對諮詢師的感恩、喜歡可以繼續保持聯絡。這個都是大家隨心的一個小事。

  • 9 # 心理諮詢師嚴琦

    您指的是什麼樣的聯絡呢?

    正常的諮訪關係發生在諮詢師裡,如果你們出了諮詢室,還維持著除此之外的關係,那就有備於諮詢倫理。

  • 10 # 離姜心理師

    諮詢關係結束後,相互之間只是路人了,生活之間沒有交集。現在有好多做網上諮詢的,有對方的微信,透過微信進行諮詢,結束後微信好友也沒有刪除。諮詢師不會給來訪者發信息,影響來訪者。聯絡方式還保持著,過節了,來訪者發些祝福過來,如果需要諮詢,透過微信就可以預約了。朋友或者親戚來諮詢,諮詢師會推薦給別的人,有雙重關係會影響客觀的判斷 ,秘密知道了也不好。

  • 11 # 你的好心情會感染到我

    我覺不應該,心裡諮詢師既是一個心理工作者,同時又是一個保密工作者,心裡的相信而成立了聯盟,一個把心裡秘密交給一個可信的心裡工作者,是對一個心裡需要幫助的人的一種尊嚴,我覺得是保持聯絡方式,而不聯絡,如果需要幫助可以。

  • 12 # 純胡扯的鷗尼醬

    專業的心理學回答。

    根據倫理守則,心理諮詢師在和某位來訪者完成心理諮詢或治療關係後,至少三年內不得與該來訪者發生任何親密關係或性關係。

    這一規定的出發點,主要在於對來訪者利益的保護,避免對諮詢的負面影響,避免在諮詢中諮詢師可能對來訪者的利用和傷害。一旦做了朋友,之後的諮詢服務的效果會因此收到影響,基本無法提供。

    另一個方面,也是對諮詢師利益的保護。在諮詢關係中,諮詢師對來訪者是無條件的包容和愛的,部分來訪者會表現出過分的依賴,諮詢師在反移情的過程中會很麻煩,來訪者不合適的依賴行為也可能會影響諮詢師正常的生活狀態。因此,在諮詢關係結束後,兩者的聯絡也就不存在了。

  • 13 # 霞姐剖析身邊人

    諮詢師與來訪者繼續保持聯絡,分為3種情況:

    現在進行時,過去完成時,未完待續時。

    1.現在進行時:諮詢正在進行的階段。為了能夠很好的幫助來訪者,諮詢師不要跟來訪者發展諮詢關係以外的其他關係。

    2.過去完成時:諮詢師與來訪者的諮詢關係已經結束了三年以上,諮詢師可以和來訪者發展諮詢關心以外的其他關係;如果發展了其他關係,那麼之後來訪者就不能再找這個諮詢師做諮詢了。

    3.未完待續時:諮詢師與來訪者的諮詢關係結束了,但是未滿三年,諮詢師不要跟來訪者發展諮詢關係以外的其他關係。

    以上的建議不是絕對的,尤其現在是網路社會,諮詢師與來訪者很有可能會出現諮訪關係外的其他關係,比如說雙方在一個群中巧遇。

    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要太糾結,有一個原則是來訪者利益最大,必須要去考慮,諮詢師跟來訪者發展諮詢關係之外的其他關係,是為了滿足來訪者的需求呢?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呢?

    這一點至關重要。

    ^0^刺蝟抱團取暖時^0^

    ᨐ解讀情緒剖析他ᨐ

    ~趙小明心理團隊 海霞

  • 14 # 王培

    嚴格來說,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只能在諮訪關係存續期間保持一定的聯絡,而且儘量透過第三人(一般是機構助理)進行諮訪時間的預約和溝通,諮訪關係結束後,不能再持續保持私人聯絡,這是諮訪關係的設定,即為了保護來訪者,也為了保護心理諮詢師。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不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心理諮詢師要保持中立性。

    諮訪過程中,職業特性要求心理諮詢師要對來訪者保持一定的價值中立,不對其遭遇的問題進行主觀性的道德評價,來訪者在這樣的狀態下感到被理解和體諒,也更願意傾訴和積極配合調整自己。但既然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心理諮詢師也會像很多普通人一樣,在其文化背景下形成個人的價值觀,日常生活中難免流露出這些價值觀的傾向。如果諮訪關係結束後,雙方仍保持密切的私人聯絡,甚至成為朋友,諮詢師流露出來的價值觀就會顛覆來訪者在之前諮訪關係中對諮詢師的認知,尤其在諮詢過程中,他們能感受到來自心理諮詢師的關注和包容,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因此,諮訪關係結束後,總有人想維持這樣的關係,來訪者不會清晰地分辨出以前的那種讓他感覺“和諧美好”的狀態,是因為雙方是在一種諮訪狀態,但關係維繫在諮訪關係外,雙方互動的模式必然有所改變,心理諮詢師不再像與來訪者專有的諮詢時間中那樣全情關注在來訪者身上,這讓來訪者會對諮詢師產生疑慮,最終影響來訪者的諮詢效果。

    2、諮訪關係被打破很難再續。

    能保持一定時間的諮訪關係,說明來訪者對諮詢師較為信任和認可,但是當雙方從成為私人關係的那刻起,雙方的諮訪關係就被打破,特別是雙方關係進一步成為熟人關係,一旦來訪者的問題沒有進行徹底解決,則很難向該諮詢師“敞開心扉”,探究自己真實的內心,原有的諮訪關係難以重建。其結果很可能是來訪者重新去尋找一位自己能夠信任且適應的另一位諮詢師,影響來訪者解決問題的效率,也影響諮詢師做出專業的判斷和引導。

    3、保持諮訪關係的設定是對雙方的一種保護。

    相信很多人能體會到這樣一種心態,如果認識一位自己較為認可的心理諮詢師,只能每次提前預約才能見面,闡述自己的感受,時效性總會覺得有點延遲,但如果這位心理諮詢師是自己的朋友,那麼很多事會不會可以隨時詢問,得到更專業的指點呢?就像認識幾個醫院的大夫,有什麼事隨時諮詢下,就比排隊掛號問一圈感覺來得更輕鬆一些。這恰恰給來訪者造成的結果是,免費的服務反而不珍惜,積極配合解決問題的動力明顯弱化,另外一方面,心理諮詢師則易被這樣的關係困擾,畢竟心理諮詢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這些都是明碼標價的資產,如果常與來訪者保持諮訪關係之外的聯絡,難保不會有個別人不懂分寸,傷害到心理諮詢師的私人空間。

    所以,不建議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在諮訪關係之外,還保持其他層面的聯絡。心理諮詢師只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位陪護者,總有分別的時刻,收拾好心情,調整好狀態,終歸要靠自己一路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月份可以移栽鐵掃帚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