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星新海

    首先他們是一群奴才,他們是因為滿州本部兵馬不足,所以將他們編練成軍,但隨著他們的入關及明清戰爭的節節勝利,他們也就變成了新佔領區奴才的主人了,就鬥起來了,自認為是旗人,是皇上的奴才了!但以鐵嶺礦徒孔有德而言,本是與滿州韃子世不共天的,從東江鎮的積極抗虜到登州叛亂,再到降虜建旗,然後奉命入關征討南明,封王廣西,走到一個武將最高的目標,最後兩蹶名王被李定國所殺。為什麼?為什麼?

  • 2 # 使用者李森

    首先要明確清朝的八旗最早是由滿人組成,是正宗。後來又增加了蒙八旗,隨著努爾哈赤後金勢力逐漸擴大,軍事組織也在增強。尤其攻佔了遼西地區以後,俘掠了大批明朝漢民。努爾哈赤把這些漢民編入八旗做苦役,成為滿人的奴隸。努爾哈赤在寧遠被袁崇煥紅衣大炮炸死後,皇太極繼漢位。為減少民族衝突,他不再把佔領區的漢民編入旗內為奴,而採取編莊分居的方式,由投降明朝官員或選撥滿人去管理。真正建立漢八旗的時間,大約在公元1628年,袁崇煥處死了遼東總兵毛文龍。其部下極為不滿,部將孔有德,耿仲明則率山東登州兵馬來投降後金。皇太極在盛京親自迎接,以滿族最高禮儀接待了他們。為了使孔.耿的部隊與原八旗有所區別,使用白讓皂旗幟,由皇太極直接指揮。後金改國號為清以後,公元1642年,皇太極把原漢軍擴為八旗,與蒙.滿八旗一致,既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蘭共八旗。從此漢八旗為滿清滅明效盡了犬馬之勞。漢八旗彌補了滿清的兵員不足,加速了明朝漢人的分化。建立漢八旗,實在是滿清統治者的一著高棋。而漢八旗也只是奴才的奴才而己。

  • 3 # 雲端美

    有些史實不知道也罷

    因為知道了又如何呢?

    總之後金拿下神州大地

    對於漢族是恥辱的歷史

    因為對手人口不足1%

    也沒有什麼堅船利炮的高科技

    儒家思想武裝起來的幹部群眾就一個字軟;

    知道有漢八旗、蒙八旗、吳三桂投降清軍

    就完了

    總之明朝是眾叛親離

    內部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外部滿清日益猖狂

    朝廷的官員都放棄努力了;

    當我知道滿清八旗

    每個旗6萬人左右

    還是男女老少

    就是說滿族總人口50萬的樣子

    不由得打了個寒顫;

    皇帝體制+儒家思想

    讓這個大民族退化了,

    大清採用這一套

    也全面走向崩潰

    四千人登陸就隨便籤條約、賠款

    保全中文文字給予皇帝的面子

    是英華人看不懂

    還是為了讓奴才們繼續以為朝廷依然堅挺?

  • 4 # 北洋水兵

    總體來說,得看入夥時間。

    漢軍按照如果時間來看主要分兩種人,一種是入關前即歸附愛新覺羅家的遼東漢人以及原明朝官兵,這些人在八旗裡面待久了,也和滿洲人差不多了,甚至隱去了漢姓,起滿洲姓名。這一類人在清朝被稱為老漢軍或者是陳漢軍,被清室視做滿洲家裡人。代表人物比如說清初的范文程、李永芳,清朝中期的阿爾賽,晚清的富明安。

    另一類是入關後歸附或者投充進八旗的,代表人物是左夢庚、鄭克塽等,這一類人屬於比較尷尬的群體,沒有陳漢軍那樣受清室重視。乾隆年間因為他們入夥時間較晚,被乾隆強行請出了八旗,一同出旗的還有八旗還有大批的旗下家奴。其實這個時候八旗制度也該廢除了,但是這卻是愛新覺羅家僅剩的需要堅持的滿洲傳統。這裡說句題外話,如果滿洲人還沒有喪失先祖的進取精神,八旗制度在乾隆時期就應該廢除了,因為乾隆時期八旗人口大量增加,而有限的八旗崗位以及旗人集中居住、限制人身自由的政策造成了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使得底層旗人越過越窮。

    其實漢軍的作用最開始主要是牽制、削弱滿洲貴族的勢力,清初實際上並非君主專制制度,而是封建制度,比如各旗的王爺、貝勒們都有自己的勢力,極大的牽制了君權,凡遇有大事君主往往無法乾綱獨斷,而是需要貴族們開會商議,也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太極建立蒙古、漢軍八旗,實際上是削弱滿洲貴族。

    另一方面,作為大汗的皇太極,他發現漢人對權威的崇拜、對君主的服從玩遠強於滿洲人,所以皇太極就必須要利用漢人來完成君主專制改革。這也引起了滿洲貴族的不滿,但是在日益強化集權的皇太極面前,這些反抗也越來越微弱。

    但是清朝入關之後,漢軍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留守東北老家,屯墾戍邊;一種是從龍入關,駐防京師和全國。兩者雖然在清朝有著不少不同之處,但是相同之處則是融入滿洲都非常徹底。建國後人口普查,漢軍後裔基本上都是報滿族。舉一個例子,福建省琴江村,以前是八旗水師旗營,人員上漢軍佔了絕大部分,這村人建國後被報成了漢族,但是一直維繫著滿族認同,改革開放後全村集體改成了滿族。而東北的漢軍旗人,從清朝就開始逐步滿洲化,不僅生活習慣和滿洲人幾乎一致,名義上都向滿洲靠近,比如說乾隆朝大臣阿爾賽,本是盛京漢軍崔氏;還有清末駐防將軍、都統富明安,漢軍袁氏,但是他們都隱去了漢姓,起滿名。

    不過有時候也是很有意思,在清朝中期漢軍被邊緣化,或者是兩級化。大部分底層漢軍人員往往並不受重視,而家世顯赫的漢軍人員依然可以出入朝堂。比如說范文程子孫多有不爭氣的,但是因為范文程作為八旗的漢軍貴族,其後世子孫不僅沒因為不爭氣被處罰,還有不少人身居高位,還有人以漢軍補滿缺;李永芳子孫李侍堯,也曾經被乾隆重用,並以漢軍補滿缺;還有尚可喜子孫,都曾在清朝官場嶄露頭角。但是這幫人基本都有兩個共同點,就是有世管佐領且先祖均為清朝立下功勳。

    其實被邊緣化也很簡單,在漢人看來,漢軍旗人不過是滿人而已;而在滿洲人看來,漢軍旗人則是兩種情況:涉及到滿漢之爭的時候他們是滿人,在涉及到利益分配得時候他們又是漢人。這也是很有意思的是事,除了部分漢軍勳貴,大部分底層旗人確實是這樣,否則不會有漢軍出旗的政策了。我想在這個以漢人佔絕大多數的大帝國裡,漢軍旗人自己也曾經困惑過身份認同問題。

    不過,對於陳漢軍旗人來說,時間長了他們的自我認同也是偏向於滿洲了,要不然怎麼清亡後他們依然堅持旗人這一身份,並在建國後的人口普查填報滿族。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日本的物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