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鵝出殼後,便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中生活。由於雛鵝個體小,對環境的抵抗力差,各生理機能還不完善,其禦寒抗熱,調節體溫和對外界環境適應性都較差,這時往往會因管理不當而導致疾病,甚至死亡。為此,在育雛期必須根據雛鵝的生理特點,注意做好保溫、防溼、防集堆、放牧(包括放水)以及分群等管理工作。
溫度
溫度對雛鵝的健康影響極大。育雛舍的溫度應高低適宜,供溫均勻。剛出殼的雛鵝,個體小,絨毛稀,體溫調節能力較差。一般出雛後需保溫2~3周。
合理密度
合理的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麵積飼養12~15只雛鵝,每群以100~150只為宜。隨著日齡的增加逐漸分散,28日齡時每平方米8~9只鵝。如果在網上育雛,開始可以將多餘的網面積擋上,隨著密度的增加,再逐漸放開。有條件時可以留一空欄,間隔3~5天,將另一欄的鵝傳入。倒出的欄,經擦洗消毒後,再以同樣的方法轉其它欄的鵝。育雛期間經5~6次週轉,每一次都在潔淨的環境下飼養鵝雛。這對於提高成活大有好處,此法可以結合上疫苗時進行。
雛鵝的飼養密度與雛鵝的運動、育雛室空氣質量及室內溫度關係極為密切。在生產實踐中,飼養密度過大,雛鵝運動受限,舍內溫度偏高,空氣質量不好,雛鵝生長髮育受限;飼養密度太小,除降低育雛室的利用率外,育雛舍溫度偏低。及時合理地分群,能使雛鵝生長均勻,可提高雛鵝的成活率。
分群方法有如下幾種:一要根據雛鵝出雛的時間及體重來分群。二要根據雛鵝採食能力來分群。凡採食快,食管膨大部明顯者為強者;凡採食慢,食管膨大部不明顯者為弱者,將強弱分群。三要根據雛鵝性別分群。在出雛後幾小時內可用翻肛法來鑑別雛鵝的公母,在3日齡後也可用翻肛法來區別公母,將鑑別出的公母分群飼餵。
此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經常注意檢查鵝群健康狀況,注意鵝糞是否正常。一旦發現體質瘦弱,行動遲緩,食慾不振,糞便異常者,應及時剔出,隔離飼養。
防溼
雛鵝最怕潮溼和寒冷,長期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易導致各種疾病。若溼度高,溫度也高,則雛鵝體熱散發受到抑制,因而形成體熱積累,產生悶熱感而造成物質代謝能力衰退,食慾下降,抵抗力減弱,發病率增加。因此,育雛舍要切實防止潮溼,經常注意保持乾燥。防止辦法:育雛舍應選址在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地為佳。在確保育雛舍內沒有“賊風”侵入,溫度穩定時,育雛舍的門窗應經常開啟,保證舍內有足夠的光照。注意保持地面乾燥,每次喂料後要增添墊草,隔日更換1次。
通風
採用負壓通風,注意通風均勻,最大風速每秒0.2~0.5米,每次通風的溫差不要超過1度。
放牧和放水
放牧和放水可促進雛鵝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和適應性。但是時間不宜過早、不宜過長。
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它是保證雛鵝健康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睡眠不足,會引起食慾減退,消化不良,生長髮育遲緩。5日齡內的雛鵝,每次喂飼後,應給予10~15分鐘運動。
搞好衛生工作
定期消毒對減少舍內細菌、病毒的數量,降低汙染十分有效。可每週進行一次,在消毒前儘可能清除舍內的羽毛、灰塵和糞便等,並且通風一定的時間後關閉門窗,用1:250的農福或0.5%的過氧乙酸溶液噴霧消毒,由上而下,使霧滴自然下落,以地面見溼為宜。楊興武
光照控制
育雛期光照的目的是為使雛鵝均勻一致地生長,0~3日齡提供每日24小時的光照時間,3~8日齡23小時光照時間,8日齡以後應從每日23小時光照逐漸降低到自然光照。並順利過渡到中雛期光照。
溫度調節
育雛溫度是否恰當,可以由雛鵝的體態和叫聲來判斷。當溫度適宜時,雛鵝活潑,食慾旺盛,飲水適度,羽毛光滑整齊,均勻散佈於育雛欄的周圍,睡眠姿態自然,頭頸伸長,全身放鬆,入睡深,不易驚醒。當溫度過低時,雛鵝互相擠在一起,以求取暖,或密集於熱源處,絨毛豎起,並不斷髮出長而尖銳的叫聲,並常常把頭頸藏於翼下而睡;若溫度太高時,雛鵝分散或遠離熱源處,張口呼吸,食慾減退,頻頻飲水,不時發出高而短促的叫聲,起臥不安,難以入睡。發現上述不正常情況時,應立即調節溫度。鵝育雛期所需溫度,因品種、日齡、育雛季節、雛鵝強弱而有所不同,可作為育雛時參考,給溫是否適宜應根據鵝雛的表現和實際情況來調整。
雛鵝出殼後,便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中生活。由於雛鵝個體小,對環境的抵抗力差,各生理機能還不完善,其禦寒抗熱,調節體溫和對外界環境適應性都較差,這時往往會因管理不當而導致疾病,甚至死亡。為此,在育雛期必須根據雛鵝的生理特點,注意做好保溫、防溼、防集堆、放牧(包括放水)以及分群等管理工作。
溫度
溫度對雛鵝的健康影響極大。育雛舍的溫度應高低適宜,供溫均勻。剛出殼的雛鵝,個體小,絨毛稀,體溫調節能力較差。一般出雛後需保溫2~3周。
合理密度
合理的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麵積飼養12~15只雛鵝,每群以100~150只為宜。隨著日齡的增加逐漸分散,28日齡時每平方米8~9只鵝。如果在網上育雛,開始可以將多餘的網面積擋上,隨著密度的增加,再逐漸放開。有條件時可以留一空欄,間隔3~5天,將另一欄的鵝傳入。倒出的欄,經擦洗消毒後,再以同樣的方法轉其它欄的鵝。育雛期間經5~6次週轉,每一次都在潔淨的環境下飼養鵝雛。這對於提高成活大有好處,此法可以結合上疫苗時進行。
雛鵝的飼養密度與雛鵝的運動、育雛室空氣質量及室內溫度關係極為密切。在生產實踐中,飼養密度過大,雛鵝運動受限,舍內溫度偏高,空氣質量不好,雛鵝生長髮育受限;飼養密度太小,除降低育雛室的利用率外,育雛舍溫度偏低。及時合理地分群,能使雛鵝生長均勻,可提高雛鵝的成活率。
分群方法有如下幾種:一要根據雛鵝出雛的時間及體重來分群。二要根據雛鵝採食能力來分群。凡採食快,食管膨大部明顯者為強者;凡採食慢,食管膨大部不明顯者為弱者,將強弱分群。三要根據雛鵝性別分群。在出雛後幾小時內可用翻肛法來鑑別雛鵝的公母,在3日齡後也可用翻肛法來區別公母,將鑑別出的公母分群飼餵。
此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經常注意檢查鵝群健康狀況,注意鵝糞是否正常。一旦發現體質瘦弱,行動遲緩,食慾不振,糞便異常者,應及時剔出,隔離飼養。
防溼
雛鵝最怕潮溼和寒冷,長期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易導致各種疾病。若溼度高,溫度也高,則雛鵝體熱散發受到抑制,因而形成體熱積累,產生悶熱感而造成物質代謝能力衰退,食慾下降,抵抗力減弱,發病率增加。因此,育雛舍要切實防止潮溼,經常注意保持乾燥。防止辦法:育雛舍應選址在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地為佳。在確保育雛舍內沒有“賊風”侵入,溫度穩定時,育雛舍的門窗應經常開啟,保證舍內有足夠的光照。注意保持地面乾燥,每次喂料後要增添墊草,隔日更換1次。
通風
採用負壓通風,注意通風均勻,最大風速每秒0.2~0.5米,每次通風的溫差不要超過1度。
放牧和放水
放牧和放水可促進雛鵝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和適應性。但是時間不宜過早、不宜過長。
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它是保證雛鵝健康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睡眠不足,會引起食慾減退,消化不良,生長髮育遲緩。5日齡內的雛鵝,每次喂飼後,應給予10~15分鐘運動。
搞好衛生工作
定期消毒對減少舍內細菌、病毒的數量,降低汙染十分有效。可每週進行一次,在消毒前儘可能清除舍內的羽毛、灰塵和糞便等,並且通風一定的時間後關閉門窗,用1:250的農福或0.5%的過氧乙酸溶液噴霧消毒,由上而下,使霧滴自然下落,以地面見溼為宜。楊興武
光照控制
育雛期光照的目的是為使雛鵝均勻一致地生長,0~3日齡提供每日24小時的光照時間,3~8日齡23小時光照時間,8日齡以後應從每日23小時光照逐漸降低到自然光照。並順利過渡到中雛期光照。
溫度調節
育雛溫度是否恰當,可以由雛鵝的體態和叫聲來判斷。當溫度適宜時,雛鵝活潑,食慾旺盛,飲水適度,羽毛光滑整齊,均勻散佈於育雛欄的周圍,睡眠姿態自然,頭頸伸長,全身放鬆,入睡深,不易驚醒。當溫度過低時,雛鵝互相擠在一起,以求取暖,或密集於熱源處,絨毛豎起,並不斷髮出長而尖銳的叫聲,並常常把頭頸藏於翼下而睡;若溫度太高時,雛鵝分散或遠離熱源處,張口呼吸,食慾減退,頻頻飲水,不時發出高而短促的叫聲,起臥不安,難以入睡。發現上述不正常情況時,應立即調節溫度。鵝育雛期所需溫度,因品種、日齡、育雛季節、雛鵝強弱而有所不同,可作為育雛時參考,給溫是否適宜應根據鵝雛的表現和實際情況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