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就是春、夏、秋、東和朝、晝、夕、夜。
中國文化認為四時的概念包括一天的四時和一年的四季。
一天的四時指早晨、中午、晚上、半夜四個明顯時間段,早上是春,中午是夏,太陽落山是秋,半夜是冬。
中醫稱之為平旦、日中、日西、夜半。
一日都在陰陽變化之中,一晝夜陰陽交會之時在子時。
一年的四時就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個時間段,季節的劃分是由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的不同來確定的,一種是按照二十四節氣來劃分,以立春至立夏為春,立夏至立秋為夏,立秋至立冬為秋,立冬至立春為冬。春夏秋冬分別為91天、94天、92天、88天。
另一種是以陰曆來劃分的,以1、2、3月為春;4、5、6月為夏;7、8、9月為秋;10、11、12月為冬。閏月的年份為例外,基本與前者相似。
還有一種天文季節劃分法,把陽曆3、4、5月作為春季;6、7、8月作為夏季;9、10、11月作為秋季;12、1、2月作為冬季。
四方:指的是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古人把旭日東昇的方位叫做東方。
古人把太陽落下的方位叫做西方。
古人認為草木接納暖風而得以枝繁葉茂的地方是南方。
古人把正午時間房屋面向太陽的方位叫做北方。
東南西北在五行中的屬性為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
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
五行把萬物分成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萬物都存在著相生相剋的情況。
五行的相剋關係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相生的關係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五種美德。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由孔子提出是用來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準則,是古代維持人際秩序的基本原則。
仁:就是愛人,孔子提倡人與人之間要講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就是做人講大義,講公道,講公正。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講究不做損害他人而利己的事情,不出賣朋友,不背叛妻子,不背叛國君,民間信仰的關公,就是義的化身。
禮:禮是社會交往之道,表現為尊重他人,是仁義的外在表現,華人一直認為有禮貌與無禮貌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平時在社會交往中,有禮貌、講禮節,待人處世符合禮儀,常常給人一種溫暖,有利於社會關係的穩定。
智:就是智慧、明智,不做蠢事,老子說:“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智重在內在的自我修養,有智慧,才能正確的做事,做正確的事。
信:就是誠信、信任,信為立身之本,興業之道、沒有信用在社會上難以立足,現在有一種卡叫信用卡,很好的體現了誠信的作用,信用低的使用者在使用資金方面有諸多不便,在求職、出現方面也會有麻煩,信就是一種可靠度,可靠性高的人容易獲得別人的贊同,自然更容易成功。
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四方: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五常:仁、義、禮、智、信五種美德。
四時就是春、夏、秋、東和朝、晝、夕、夜。
中國文化認為四時的概念包括一天的四時和一年的四季。
一天的四時指早晨、中午、晚上、半夜四個明顯時間段,早上是春,中午是夏,太陽落山是秋,半夜是冬。
中醫稱之為平旦、日中、日西、夜半。
一日都在陰陽變化之中,一晝夜陰陽交會之時在子時。
一年的四時就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個時間段,季節的劃分是由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的不同來確定的,一種是按照二十四節氣來劃分,以立春至立夏為春,立夏至立秋為夏,立秋至立冬為秋,立冬至立春為冬。春夏秋冬分別為91天、94天、92天、88天。
另一種是以陰曆來劃分的,以1、2、3月為春;4、5、6月為夏;7、8、9月為秋;10、11、12月為冬。閏月的年份為例外,基本與前者相似。
還有一種天文季節劃分法,把陽曆3、4、5月作為春季;6、7、8月作為夏季;9、10、11月作為秋季;12、1、2月作為冬季。
四方:指的是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古人把旭日東昇的方位叫做東方。
古人把太陽落下的方位叫做西方。
古人認為草木接納暖風而得以枝繁葉茂的地方是南方。
古人把正午時間房屋面向太陽的方位叫做北方。
東南西北在五行中的屬性為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
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
五行把萬物分成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萬物都存在著相生相剋的情況。
五行的相剋關係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相生的關係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五種美德。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由孔子提出是用來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準則,是古代維持人際秩序的基本原則。
仁:就是愛人,孔子提倡人與人之間要講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就是做人講大義,講公道,講公正。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講究不做損害他人而利己的事情,不出賣朋友,不背叛妻子,不背叛國君,民間信仰的關公,就是義的化身。
禮:禮是社會交往之道,表現為尊重他人,是仁義的外在表現,華人一直認為有禮貌與無禮貌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平時在社會交往中,有禮貌、講禮節,待人處世符合禮儀,常常給人一種溫暖,有利於社會關係的穩定。
智:就是智慧、明智,不做蠢事,老子說:“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智重在內在的自我修養,有智慧,才能正確的做事,做正確的事。
信:就是誠信、信任,信為立身之本,興業之道、沒有信用在社會上難以立足,現在有一種卡叫信用卡,很好的體現了誠信的作用,信用低的使用者在使用資金方面有諸多不便,在求職、出現方面也會有麻煩,信就是一種可靠度,可靠性高的人容易獲得別人的贊同,自然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