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姑且說

    我們分別從楚國、秦國的國情、政治制度(郡縣制的實施)以及國內政治勢力上來分析:

    楚國

    一、楚建國曆程使其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分封制

    “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史記·楚世家》

    楚國本是丹陽的一個蠻夷部落,在歷代楚王的帶領下,吞併幾十個小諸侯國,最終成就了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的大國。而楚國在歷史上一度被認為時蠻夷,得不到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承認。艱辛的立國過程,讓楚人緊緊圍繞在楚王室身邊,有著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如屈原所歌“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楚人愛國尚武可見一斑;而獨立於中原的體系,又讓楚國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中原各諸侯國分封制的政治體制。綜上因素,從而讓楚王室具有獨特的地位。

    二、楚的政治制度帶有雛形的中央集權色彩

    1.官制

    這些中央、地方職官都是由楚王任命的,楚王可以隨時撤換他們。——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論綱

    無論是位居宰輔的令尹,還是各級軍事職官、司法職官以及分佈於全國各地的地方職官,楚王都擁有最終的人事任免權,這保證了楚王最為國家最高元首的政治權威與地位。

    2.縣制

    春秋之世,滅人之國,固為己縣。——顧炎武

    楚國是最早設縣的國家。從楚武王時期開始,楚國就對滅國後新佔領的地區不再實行分封制,而是設定縣管理。楚王對縣尹具有任命權,可以隨時進行更換。而且縣尹不實行世襲制,基本與秦漢等大一統王朝的郡縣制類似了。楚國縣制的推行,使楚王手中直接掌控的力量隨著楚國的擴張越來越多,即便有封君制的存在,也無法對楚王形成威脅,進一步鞏固了楚王的權勢,加強了中央集權。

    三、王族勢力強大,保證了楚王的延續

    在楚國,令尹集政治、軍事、外交、司法於一身的令尹,地位僅次於王,然而如此重要的官職的人選,絕大多數出身於王族。

    根據宋公文先生統計:“春秋戰國楚國令尹共46人,其中王子王孫17人。王族者22人。楚籍而出身不詳者3人,客卿4人。”

    這足以說明楚國公族的強大。而其他官職例如司馬,據統計,春秋時,楚國18名司馬中,全部是王子王孫。

    然而,楚國王族的勢力不僅僅分佈於中央官職上,而是廣泛分佈於各級政治階層中。

    而楚國的選官制度,無論是從中央還是到地方的主要職官,基本上都出自於王族血統範圍之內。——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論綱

    而即便是到了戰國時期,權勢最大一度把持國政的昭、屈、景三家,也是王族,屈、景、昭只是他們的氏,並不是他們的姓。如此強大廣泛的王族勢力,幾乎把持了楚國所有的政治力量,維護了楚國王族的統治。

    一、國情決定了秦是一個新興政權

    “戎人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戎人,這些土地就歸秦國。”

    秦是最年輕的諸侯。西周滅亡後,因秦襄公勤王有功,周平王將岐山以西分給了秦。但當時這些地區被犬戎大軍佔領。於是,秦人為了謀求自己的發展空間,與各個蠻夷部落展開了數百年的血戰。茹毛飲血的艱苦環境,養成了秦人“共赴國難”的精神,而一代代秦國王族奮鬥在一線,在秦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而同時,作為最新的諸侯國,遠居中國西陲,帶有蠻夷風俗,不被東方諸侯國接納,從誕生之初,秦就幾乎沒有分封制的影子。

    二、郡縣制,確保了中央集權

    秦國是最早推行郡制的國家。秦穆公九年,晉公子夷吾對秦國使者談到" 君實有郡縣",是中國歷史上關於設郡的最早記載。

    郡縣制的推行,源於秦國建國之時,便面對著巨大的軍事威脅,無論是西方的遊牧民族還是東方各諸侯國,對秦都報有強大的敵意,這迫使秦國必須要最大程度的凝聚調動起全國的力量,因此郡縣制的嘗試在秦國最早展開,分封制雖然也存在,但規模較小,一般分封給有功之臣,如封商鞅商於之地等,還都是在戰國時候才多了起來。這就註定秦王作為最高統治者,掌握著對全國土地的絕對控制,而掌握土地就意味著掌握著著力量。

    而秦始皇也在歷代秦國的實踐中,總結六國分封制弊端,在一統天下後採取推行了郡縣制。

    三、王族勢力一支獨大

    秦獨特的國情,加之郡縣制的推行,使秦天然缺失世族勢力強大的土壤。而秦自秦穆公以來,重用外來人才的風俗一直流傳了下來,更壓制了本國世族勢力。而外來人才驟然興起,也無法得到秦華人的支援,無法對秦王的統治構成威脅。

    “春秋時列國皆用同姓,唯秦不然。”——《更生齋文甲二》

    更有趣的是,秦國也是獨有的公族的政治地位不高的諸侯國。從春秋到戰國,秦王一直奉行的是壓制公族的政策,導致秦國公族在政治上沒有太多的權利,無法對王族構成威脅,以至於出現秦公子絨因受到秦桓公寵愛而致富,卻在秦桓公死後,“或膺之,恐誅,乃奔晉。”的事情發生,而這種事情在東方各諸侯國看來,是不可理喻的。

    綜上

    楚、秦兩國無論是國情還是政治制度上,都促使兩國具備了雛形的中央集權,保證了王族勢力的強大。

    而對於東方諸侯國而言分封制的存在削弱了各國王室的力量,給予了其他勢力的強大的契機;而一旦遭遇庸碌君主,強幹權臣,便造成王族權利旁落,加之大爭之世,王國滅亡者不計其數,周朝威懾不再,法統維序的力量不復存在,當然有能力者得之。這也是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的根源所在吧。

  • 2 # 暗物質影片

    楚國自楚莊王死後,經歷了楚昭王“失國”又“復國”的事件後,楚國的國祚從此穩定了下來,再也沒有卿大夫篡權和外國侵略的現象。

  • 3 # 小馬2009

    秦國並非底蘊厚重的傳統奴隸制國家,周平王年代才做了諸侯,雖然建了諸侯國,卻還是部族習氣,早期連卿大夫分封制都沒有,農業更是極弱,距離一個標準奴隸制政權都差距明顯,一直到秦穆公啟用百里奚改革,才算一下跨越式發展,迅速崛起為強國!可等著秦國好不容易穩定下奴隸制制度,時代又變了,春秋戰國之交,又是列國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所以看上去國土大實力強的秦國,新時代下又趕不上步子,進入戰國年代,就是步履蹣跚。有多步履蹣跚?可以說是之前“跨越奴隸社會”的遺留病大爆發:由於政治制度落後,貴族實力強大,國君都沒太多話語權,比如從秦出子,秦獻公,秦孝公這三代,基本都是內部血流成河,貴族間你爭我殺,捧著個國君上臺,長期內耗不斷。同時越來越大的,就是秦國的經濟文化,春秋年代的秦國,本身畜牧業就比重大,農耕能力早就弱,進入戰國年代,各國的農耕水平都井噴,秦國這邊還不趕趟,商鞅進秦國時,秦國五分之三的土地都沒開發,文化更是可以想象,本身就落後,沒幾個文化人。關東地區已經是諸子百家萌芽發展,秦國這邊還是荒漠,不信看諸子百家領軍人,可有一個秦華人?高層掐,經濟差,文化低,人口少,只剩個大國空架子撐著,這就是商鞅到來前的秦國。這就是內部最亂。如果這樣一個國家,能遠離戰火核心區域,倒也顯不出落後。為什麼大家都覺得他落後?因為秦國在戰國早期,捱揍次數最多,被東邊的鄰居,正霸道崛起的魏國胖揍。當時的魏國,經過魏文侯改革,然後幾代實力膨脹,膨脹了就要吞疆並土,最方便下手的,就是西邊又大又弱的秦國。早年魏國強大時,好些魏國名流,都是拿著揍秦國來刷軍功,最典型的是吳起。當年他為魏國鎮守西河,首創魏武卒制度,然後摁住秦國就暴打,二十七年裡竟無一敗績,甚至還有個五萬大軍血虐秦國五十萬軍隊的壯舉,這位戰神的不敗美名,基本就是拿秦國踮腳。踮腳的後果,當然不止捱揍現眼,秦國的西河土地,大片被魏國併吞,而且照這個趨勢下去,如果秦國繼續不爭氣,被魏國吞併,或者被韓趙魏當菜分了,那是早晚的事。幸運的是,秦國醒悟的不晚,於是,有了商鞅變法!也正是因為秦國在商鞅變法前的慘樣,使得商鞅變法以及商鞅本人,都在後世得到了極高的推崇,但如果再看秦國的條件,就不難發現,雖然秦國各種落後,但對於後來的震撼變革說,秦國的好些優勢,也是不可複製的。首先一個優勢,正是秦國本身的落後,因為奴隸制都是一步到位,所以奴隸貴族守舊勢力,本身就要比中原列國弱的多。典型商鞅變法裡的頭炮:廢除世爵世祿制,對比下就知道,放在有著悠久勳位和世代傳承,力量話語權極大的齊楚貴族那裡,必然要難的多,吳起被亂箭射死的結局就已經印證。商鞅強力變法,固然也付出生命代價,但秦國的令行禁止,也只有在一個奴隸制阻力相對弱的國家,才能更完美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負能量爆棚的句子關於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