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鍵盤大俠
-
2 # 吉月文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兩個部分。我個人認為兩者之間關係不大,所以答案有很明顯的差別,因此要分開來看。
先看大乘佛教的形成和希臘文化的影響。我個人認為影響不是很大。大乘佛教的形成,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後。此時距離佛陀涅槃約有500年。其間經歷了三四百年的部派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是大乘佛教發展的前提。在佛陀去世後大約100年的時候,青年僧人和老年僧人,由於對於改革的不同態度形成了大眾和上座兩部。大眾部就是改革派,上座部就是保守派。兩大部派之後繼續分裂,各自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借鑑,同時也吸收其它宗教文化。這才有了大乘佛教的形成。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大乘佛教是以大眾部佛教為基礎,吸收了婆羅門教,波斯宗教以及少量古希臘宗教文化的內容而形成的新的佛教流派。但必須指出的是,大乘佛教既不是上座部佛教,也不是大眾部佛教。根據現在學者的研究,婆羅門教對於大乘佛教的影響還是非常顯著的。從現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來看,有不少強調僧侶的婆羅門身份。使用的語言也是婆羅門最喜歡的典雅式的梵文,和早期佛教所採用的較為俚俗的民間語言有很大的差異。大乘佛教中後期占主導地位的密教和婆羅門教的關係更為密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期沒有經咒。而大乘佛教當中廣泛採用經咒,這是受婆羅門教影響的典型體現。波斯宗教對於大乘佛教也有顯著影響。最典型的就是阿彌陀佛信仰。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是西天極樂世界的教主。學者們普遍認為這種光明信仰是來自於波斯地區。拜火教實際上就是光明信仰在波斯地區的一個具體體現。但總體來看,單純就宗教信仰內涵來說,大乘佛教對於希臘宗教文化的吸收是非常有限的。有些學者認為大乘佛教的偶像崇拜源於希臘的宗教文化。我認為不完全如此。婆羅門教本身就有偶像崇拜的習慣。而且偶像崇拜是一個普遍性的現象。所以印度並不需要從希臘地區引進這種文化。這種文化可能和印度當地的偶像崇拜文化相結合,並且被大乘佛教所吸收。但不可能是一個獨特的,並且具有深遠影響的因素。
接下來談希臘宗教文化對於原始佛教塑像的影響。這個應該是比較明顯的。從目前的考古情況來看,在大乘佛教形成以前,是沒有佛像的。佛教徒一般採用菩提樹,佛腳印或者法輪以及佛塔來象徵佛陀。這和早期佛經當中記載的佛陀反對偶像崇拜,生前未給自己塑像的內容是一致的。而早期的大乘佛教所塑造的佛像形象並不是中印度地區土著居民的形象。也就是說和真實歷史當中佛陀本人的形象相去甚遠。這些佛像採用地中海地區人種的樣貌。也就是現在南歐人的相貌。這些佛造像和希臘雕塑當中的眾神有相似之處。應該是因為工匠技藝傳承導致的。當然也融入了當時北印度地區的一些文化特色。藝術史當中把這種風格稱為犍陀羅風格。之所以會形成希臘藝術風格占主導地位的情況可能和希臘地區已經有非常豐富的石雕藝術基礎有關。早期的印度佛教雕像是傳統的印度石雕風格。線條很柔和,人物造型比較寫意,對細節不重視。而且從形制上大部分都是小型的雕像。希臘藝術風格的特點是高度寫實,細節非常完整,並且從形制上看接近於真人。從虔誠的信徒角度來看,顯然後者更受歡迎。
總的來說,對於大乘佛教的形成以及佛造像的出現,現在的歷史記載是相對匱乏的。很難給出非常具體的原因解釋。不過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挖掘,大體上可以理清這個發展歷程。不過必須指出的是,所謂希臘藝術風格應該是西方人的說法。其實這種藝術風格在整個中東地區普遍存在並不僅限於希臘一地,也不是以希臘為最高藝術代表。西亞地區和印度直接相連文化交流古已有之,大乘佛教的興起時間比所謂的亞歷山大東征要晚了好幾百年,不可能是由後者導致的。所謂希臘化藝術並不是一個符合歷史的名詞。不過在行文過程當中,為了方便也就沒有刻意強調這一點。
回覆列表
毫無疑問,雕塑,雕塑,和雕塑!在古希臘的雕塑技藝之前,東方人對人體雕塑的透視結構都是有問題的,中國畫里人物很多解剖結構都是錯誤的。仔細研究中國古畫,經常發現手臂或者脖子的解剖結構繪畫錯誤。古印度次大陸上的雕塑作品,與其說是雕塑不如說是版畫。那風格就和古埃及的壁畫一個風格,與其說是風格,不如說是一種沒得選的風格!他的技術能力只能讓他們做出這樣的雕塑,在古希臘的雕塑藝術傳入前,佛家也並不熱衷於做佛像。因為一方面早期正法轉時,人的根性都很猛利,成就者很多很多,對像的執著很輕。並不熱衷造佛像,對法的惜求遠超對相的執著。另一方面,塑像做得太醜了,根本沒法直視,簡直相見不如懷念!做出這麼不莊嚴的相辱沒聖人威儀!參照一下民間一些無名小廟做的一些滿天神佛的相就可以想象一下了。在正法滅後,相法轉時,那時開始湧現大量造像,那種造像從透視結構到解剖結構都極具美感,那是典型希臘文化的流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藏佛教,那屬於相法轉時的佛教傳承。我們漢地尤其禪宗那屬於正法轉時時佛家的傳承,所以,漢地佛家本身沒有那麼執著造佛像,一開始時根本就沒有什麼佛像。即使唐朝密宗的核心教法也是“生生值遇無相教”,主張信徒淡化對相的執著而追求心的真實解脫。所以,一開始漢地佛教沒有那麼多的造像。你能見到的佛菩薩造像屈指可數。但是在藏地各種造像繁多精美,對相的崇拜跟漢地不是一個級別的。隨著時光的推移,進入相法時期,大量佛菩薩的形象也源源不斷輸入中土,由此誕生了莫高窟、龍門石窟、各種摩崖石刻,那屬於後弘期的漢地佛教了。這個“後弘”是指“佛光西漸”,在印度次大陸佛教已經接近消亡,納蘭陀是最後的光明地,一把火後印度次大陸佛教徹底覆滅。曾經的榮耀地,巴基斯坦地區變為伊斯蘭傳教地,其他印度次大陸地區重回印度教傳教區。這個時期過後,禪宗已經融入中土漢地血脈,所以,千百年來,漢地並不熱衷造佛像,也不熱衷四處立佛像。但是,我們中土漢人卻對佛家典籍無比敬仰,朝聞法夕可死的價值理念,讓中土漢地頗具大乘氣象。這是正法遺風,對智慧的渴求讓中土大地智者輩出,大師千轉輪迴而不捨!也因為如此,敦煌莫高窟千年來,也沒有引起佛家太多關注,不是人們不知道,而是並不那麼熱衷裡面展現佛陀教法的方式,也沒有對龍門石窟等一些佛菩薩造像密集區域有太多關注。反而對諸如祖師教言、教法有高度關注度。慧能大師一偈千古流傳不絕於耳,各禪師故事的關注度遠高於對佛相的關注度。所以,在漢地,基本不可能有人三步一拜去某處拜佛相。在藏地就是一種虔誠修行的傳統,因為西藏代表相法轉時的佛家教法。差異巨大,但是各有因緣,並沒有孰優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