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渣杜康
-
2 # 軍武吐槽君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要拘泥於戰壕這種表面現象,這只是一種戰術層面的東西,核心是對峙, 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為何協約國和同盟國會打的如此膠著,然後再從戰術層面進行分析。作為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的必然,這其中摻雜了許多的因素在裡頭,而不是某些人所說的僅僅一些技術層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戰略、戰役、戰術三個層面來全面還原一下那場殘酷的壕溝戰所具有的各種必然性。
戰略層面的必然性同盟國和協約國實力相近,沒有任何一方能形成碾壓之勢力。德意志、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基本上和英法俄意(義大利在戰爭爆發沒多久就加入協約國)打成平手,同盟國中雖然其他國家實力較弱,但是德國實力超群,一人硬抗英法俄三國,協約國整體實力較為平均,所以總體也強悍,英法兩國頂住了德國的快攻,俄國則成功拖住了東線。這一均勢直接導致了兩個集團誰也吃不掉誰,只能一直對峙抗衡,而這一均勢在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後被打破,同盟國在這之後被迅速打敗。
戰役層面的必然第一、德國速戰速決的“施裡芬計劃”被打破,奧匈沒有頂住俄國,難以在西線形成絕對優勢
施裡芬計劃講究的是一個時間差,即在俄國戰爭動員之前先在西線集中力量打垮法國,可是俄華人快速的動員使奧匈帝國獨木難支,德國不得不分兵東線援助。英法馬恩河的反擊讓德華人的計劃破滅,德華人迅速陷入了兩線作戰,只能分兵東西,陷入對峙,再難形成區域性絕對優勢。
第二、小毛奇修改“施裡芬計劃”,使德國徹底喪失迅速打垮法國的機會。
作為施裡芬的繼任者,小毛奇缺乏應有的魄力和勇氣,對於這個計劃本身具有的賭徒性質戰戰兢兢,最後直接把西線德軍的兵力從180萬減少至140萬,並且將西線右翼的德軍減少三分之一,這無疑是葬送了整個施裡芬計劃,為日後的西線對峙埋下了導火索。(小毛奇)
戰術層面的必然第一、自動武器的普及使物資消耗量急劇增加,騾馬化的後勤難以為繼
馬克沁機槍和新式火炮的普及讓一戰的彈藥物資消耗量遠遠高於以往任何一場戰爭,而當時汽車的尚未大規模普及使得部隊後勤只能依靠鐵路戰略運輸和騾馬戰術運輸,而騾馬的運輸能力和距離是非常有限的,這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臨界距離,部隊只能在火車站附近幾十公里內活動,難以進行快速有效的突進,攻擊到了一定距離就會因為後勤線的延長而難以為繼,只能就地駐紮對峙,要想打破這樣的均勢,只能在未來依靠高效的摩托化機動!(一戰中戰馬是運輸的主力)
第二、一戰的火力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單靠步兵難以突破
一戰中馬克沁機槍成為了所有交戰雙方的噩夢,而在這類新式武器下,不管是任何一方單單靠步兵已經難以突破敵方防線,防守的成本明顯要高於進攻,這也促使了英法兩國首先使用壕溝戰這種形式阻止德國的進攻,在日後這種對峙也將在坦克的碾壓下陷入毀滅!
(一戰末期英國首先發明瞭坦克)
第三、歐洲的平原地形毫無遮攔,壕溝是最容易發揮和阻止火力的作戰方式
歐洲的地形主要就是歐洲平原,在一戰中的西線德法邊界更是如此,任何一方要想避免被地面火力覆蓋,只能依靠挖壕溝,別無他法,而當時的空中作戰還處於雛形,飛機基本上難以對壕溝形成有效威脅。二戰中各種作戰飛機的急劇發展也使戰壕戰這種形式迅速被淘汰!
-
3 # 銀杏智庫
為什麼一戰要靠挖戰壕來打仗?
華人,打通加拿大兩洋鐵路,震驚美國。因此美國也用華人勞工打通兩洋鐵路,被喻為累不死的人。因為之前美國用愛爾蘭勞工、非洲勞工等等,都累死了。只有華人可以經得起長期體力活。因此名聲大噪,華人成為一戰最優秀的戰壕挖掘工。當遭遇襲擊時抵抗能力又很強,他們也使得中國成了一戰的戰勝國。
那麼,為什麼要用戰壕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隨著身管火器的發展,遠距離直線射殺威力很大嘛,自然要尋求遮蔽。而各地戰場能夠隨時獲得的方式,戰壕再好不過了。蹲在裡面就可以多次射擊啊。還可以移動,後撤、補給,類似於長城裡面。
隨著塹壕戰發展為立體築壘陣地,衝鋒就很難成功了。因此戰車藉助發動機和重鋼甲得以重生,也就是坦克。這就是矛盾雙方的互促發展。和火炮稜堡的互促發展是一樣的。
塹壕戰也是攻守矛盾雙方互促而生的一步,僅此而已。
-
4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一戰之前,戰爭還是要軍官帶隊組成線列式的隊形進行進攻,而一戰時機槍和大炮鐵絲網的使用,導致了這種戰術已經不行了,那時候沒有大規模的空軍轟炸機,只能最後打起了殘酷的戰壕戰,那簡直就是災難,人類之前從未見過那麼殘酷的戰爭。
-
5 # 戰略論
戰壕的出現本身就是為了增加步兵的存活率,在重型榴彈炮和機關槍大量裝備的情況下,戰區的火力投射密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而步兵們為了據守某一防線不得不構築深而漫長的戰壕來躲避對方的火力打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火炮的部署密度可以說是世界之最,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難以與之匹及。最著名的例子便是1917年的梅西納之戰,在僅9英里寬的正面上,英軍集結了2338門火炮,其中重炮828門。同時英軍還調來了304門大型戰壕迫擊炮,使得每英里就有240門火炮,每一米的防線可被投落5.5噸的炮彈。試想在如此“犁地”般的火力打擊之下,假使沒有戰壕呢保護,步兵將不可能存活,更不用說抵抗了。
可以這麼說,從軍隊大量裝備重炮和機槍開始後,步兵防禦便基本依靠交錯縱橫的戰壕了。而在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火力密度發揮到極致後,設計複雜功能多樣的戰壕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歷史總是這樣,矛和盾總是此消彼長,互相發展。
而隨著各種武器的射程越來越遠,威力越來越大,步兵在戰場的生存將越來越惡劣,戰壕這一保護步兵的有效方式將會長久的存在。
回覆列表
百科給出的意思:戰壕是指一種作戰的輔助工具·交戰方處於對峙時,掘土成壕,可以防止從正面襲擊過來的子彈和炮彈 戰壕對步兵衝鋒的壓制能力極強,配合機槍能在一戰中建築出堅固的防線。
因為子彈和炮彈射出後是拋物線運動,而在有效的殺傷範圍內,可近似成直線運動,所以戰壕能有效的防止子彈的射入,將子彈隔離在戰壕之外,有效的阻止了子彈對於士兵的傷害。
這就是戰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