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早安陽光862

    前期朝廷軍事實力不如三藩,但是吳三桂屬於軍事能力突出,政治眼光短淺。在節節勝利之時給了朝廷喘氣的機會,在加上吳三桂本就是在漢民心中不得人心。康熙能平三藩完全是順應天意。

  • 2 # 老許說事

    首先清政府當時在全國只有50萬軍隊,但是由於中國太大,再除去保護京城的10萬人,能作戰的部隊也只有30來萬左右。這三十來萬,還分散在全國各地。實際參加叛亂的清軍,只有15萬左右。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清軍卻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明朝 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

     康熙為什麼要削藩呢?大家也都知道是為了回收權力。也就是說這藩是一定要削的,怎麼削,啥時候削是個至關重要的學問。那麼再問,三藩強麼?

      當然強,不管是吳三桂還是尚之信,耿精忠都是千軍萬馬裡走過來的人,更全是武將世家,特別是吳三桂,麾下有著當年令人聞風喪膽的關寧鐵騎,想當初替滿清清除明末農民起義軍,就數吳三桂功勞最大。但是他們三個加起來跟康熙朝的八旗勁旅對比怎麼樣?打個比方,就一個孩子王跟成年人的差距。

      當時的清朝經過皇太極和順治的經營,傳至康熙一代,可以說整個中國已經基本上處於鐵板一塊,不管是經濟,軍事,還是民生都蒸蒸日上,一掃明末風氣,特別是除掉鰲拜,大權在握的康熙,雖然年僅十九,已頗具聖祖風範,而決定削藩,對於當時的康熙來說,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且僅有這一次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裡就不得不拎朱允炆出來說一通了,朱允炆是自己翅膀還沒滿就想削藩,而且削的還是叔叔,結果給了人家名正言順(這點非常重要)造反的理由(清君側,靖國難),這叫自己找死。而康熙呢?自己大權在握,削的不僅是異姓藩王,而且還是不得人心的“漢奸”。最重要的一點是,雖然此時的雲南已經被吳三桂經營得如同自己的小國家,但離明朝滅亡還不夠一代人之久,如果再等下去,吳三桂和清廷的力量就是此消彼長,加上人們終歸會逐漸淡忘當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之事,這無形之中就給清廷削藩增加了難度。因為在漢文化中,內賊比外賊更加可恨。這也是康熙選擇此時削藩的原因。

      所以我們看到,吳三桂雖然在起兵之初便迅速佔領了湖南和四川兩省,直逼京師,但是清廷卻採用了剪其羽翼,先滅耿精忠和尚之信的策略,最後圍困吳三桂。

      同時,吳三桂要奪滿清江山,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是最重要的,不用想,除了“竊我先朝神器,變中國冠裳”,“共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之類扯到大明的,吳三桂也沒其他旗可以扯了,而正如上文所說,雖然這旗可以扯吧,也確實有很多前明遺臣,臺灣明鄭,少數民族的土司啥的支援吳三桂,但是絕大多數漢人都清清楚楚記得是誰引的清軍入關,再加上康熙大量重用漢族將領,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有手刃“漢奸”的機會,哪有不賣力之理。而且更為重要的事,南明末代永曆皇帝朱由榔正是被吳三桂親手殺害,如今他卻又叫嚷著“大明萬歲”的口號,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說從康熙選擇這個點削藩開始,以吳三桂之前的德行和智力(扯大明的旗簡直就是昏招),就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當然了,前面說道吳三桂太老也有原因,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已經61歲高齡了,老人家還行軍打仗,結果沒幾年就染病身亡,一命嗚呼。吳三桂一死,麾下全部鳥獸散,由其創立的吳周,在年僅十二歲的孫子吳世璠手裡撐了三年,也註定難逃亡國之命。

  • 3 # 初酒

    清朝入關後,憑藉著剽悍的八旗勁旅,橫掃天下,很快就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然而隨著生活環境的安逸,這支昔日的勁旅很快就腐化墮落。1657年,順治帝無奈地說道:“今八旗人民,怠於武事,遂至軍旅隳敝,不及曩時”。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康熙帝詞條該怎麼對付吳三桂呢?

    吳三桂確實不好對付!首先,他出身將門,十幾歲就上戰場,打了幾十年的仗,軍事經驗十分豐富。其次,吳三桂手中擁有一支精兵強將。在明朝時期,吳三桂官拜寧遠總兵,掌握著關寧鐵騎詞條,入關後他率領這支軍隊南征北戰,期間網路了不少人才,比如說高得捷、馬寶、王屏藩等。

    吳三桂手中的這支部隊人數達到十幾萬人,還有一點很重要,相比於清朝得八旗兵,吳三桂的軍隊長期處於作戰狀態,既要與南明的殘餘勢力交戰,又要對付那些地方土司,因此他的軍隊保持著很高的戰鬥力。反觀清朝方面,八旗兵武備廢弛,戰鬥力銳減,早已經不是當年的那支勁旅。

    吳三桂叛亂的訊息傳到北京,康熙帝立即派兵,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詞條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領八旗禁旅出征。此後康熙帝又派簡親王喇布、貝勒尚善、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率軍南下。康熙帝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八旗兵,然而效果卻微乎其微,在戰場尚還鬧出了不少笑話。

    順承郡王勒爾錦出身將門,曾祖代善、祖父薩哈廉、父親勒克德渾詞條都是戰場的上猛將,能打能殺,立下不少戰功的。然而勒爾錦卻是個敗類,手握重兵卻不敢出戰,當他聽到吳三桂出兵的訊息,趕緊命人把大炮埋在地下,然後撤退,堅守營寨,拒不出戰。康熙帝一再催促,勒爾錦反而要求援兵。

    當然也不是所有八旗將領都不行,比如安親王嶽樂表現就很出色。不過從總體上說,此時的八旗兵的戰鬥力銳減,特別是高階將領更是嚴重退化,以他們的能力根本打不贏吳三桂詞條。然而,三藩之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康熙帝最終平定了三藩,那麼他靠的是什麼軍隊呢?

    答案是三個字,綠營兵!清朝入關之初,大量明軍紛紛投降,於是清朝以此為基礎,正式組建了綠營兵。在清朝打天下的過程中,綠營兵還算不上是絕對的主力,主要起輔助作用。由於八旗兵有限,清朝開始不斷招募綠營,到了順治十六年,已經達到60萬之多。在六年多的戰爭中,綠營兵一直戰鬥在第一線,承擔著平叛主力軍的作用。

    同時綠營中還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漢人將領,比如著名的“河西四漢將詞條”,張勇詞條、趙良棟詞條、孫思克詞條、王進寶詞條,還有蔡毓榮、傅弘烈、徐治都、萬正色等。綠營兵在這些漢將的率領下,最終平定叛亂。值得一提的是綠營兵雖然是由漢人組成的,但在三藩之亂過程中,大部分沒有跟隨叛亂,而是為清朝奮戰。自此綠營兵成為清朝的絕對主力,一直捍衛這個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翻譯,Benabar的L'effet Papil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