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文種是湖北荊州人,范蠡是河南淅川人,兩人在楚國宛城相識,因為對楚國黑暗政治不滿,兩人先後來到越國,在越國為官。

    越王勾踐在被吳王夫差打敗後,重用文種與范蠡兩人,兩人協助越王勾踐,用了20年時間協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

    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後,勾踐夫婦與范蠡一起入吳國為奴隸,而文種留在越國處理政務,3年後,勾踐夫婦與范蠡在得到吳王夫差的同意後,回到越國。

    范蠡說過一句話: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意思是四面疆界之內,治國撫民的事情,范蠡不如文種;四面疆界之外,抵抗敵國的方法,當機立斷的謀略,文種不如范蠡。

    文種的能力主要體現在治國與政務上,范蠡的能力主要體現在謀略與外交上。

    文種為勾踐提出的謀略主要是:伐吳七術。

    1、高價收購吳國的糧食,使吳國沒有儲備的糧食,民眾為了生活,就會來越國買糧,這樣吳國的百姓就會疲憊;

    2、向吳王進貢美女,使其沉迷女色,不理朝政;

    3、向吳國進貢工匠和珍貴的木料,使吳國大興土木,國力空虛;

    4、受賄吳國大臣,使吳國不懷疑越國的動機;

    5、向吳國派遣溜鬚拍馬之人,極力奉承吳國,使吳王上當;

    6、設法讓吳國正直的大臣觸怒吳王,導致吳王處罰或殺死這些大臣;

    7、囤積糧食,訓練士卒,等待時機,待吳國出現空虛,再乘虛而入,滅亡吳國。

    勾踐在滅亡吳國後,曾對文種說過一句話: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意思是:你曾教給寡人7種伐吳的方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滅亡了吳國,現在你用其它的四種方法為寡人到陰間去滅了吳國的先王吧!

    你看看,文種多歷害,七種滅亡吳國的方法,只用了三種就滅亡了吳國,但最後文種由於勾踐的猜忌,被越王勾踐賜死。

    范蠡與文種不同,范蠡的作用多在具體的謀略上,並且范蠡善斷多謀,能夠在具體的事情上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范蠡的謀略主要有:

    1、為勾踐保全性命。在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的戰爭中戰敗後,力勸勾踐保持低調,主動求和,不惜甘願為奴隸,力勸勾踐答應吳國任何條件,先保住性命,再圖東山再起。

    2、為勾踐脫離吳國。范蠡是與勾踐夫婦一起到吳國為奴的,范蠡以自已對越國的忠心,感動吳王夫差,讓夫差動了惻隱之心,放回了越王勾踐。

    3、協助勾踐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恢復軍事。范蠡與勾踐回國後,大力發展經濟,安撫百姓,暗中發展軍事力量,同時繼續麻痺吳國。

    4、臥薪嚐膽,並找準時機伐吳。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以示不忘記報仇,范蠡乘吳國北上中原爭霸,吳國空虛之機,力勸越王勾踐伐吳,找準時機,越國一舉滅亡吳國。

    范蠡也在勾踐滅吳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范蠡懂得激流勇退,就像范蠡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成為鉅富一樣,在越王勾踐功成名就之際,范蠡隱退了,並且勸文種也隱退,可惜文種貪戀權勢,最終的結果就是范蠡善終,而文種被逼自殺。

  • 2 # 史鑑說文老夫子

    春秋時,越王勾踐與吳王闔閭戰場對壘射傷闔閭。闔閭箭創發作身死,從此吳越兩國結下死仇。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在會稽圍困勾踐,無奈之下,勾踐聽從范蠡計謀向夫差稱臣。自此之後,越王勾踐開始了臥薪嚐膽、韜光養晦以圖復國的艱苦歷程。在這之中,文種、范蠡兩位越國大夫作為越王勾踐的一文一武兩大輔臣,他們對後來的越王復國以及稱霸所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而且正是有了這兩位賢臣的輔助,才使得勾踐忍辱多年之後一舉復國。所以,文種、范蠡兩人的謀略和付出的行動,是越王成功的關鍵所在。那麼,這兩人的謀略體現在哪裡呢?簡單說來就是以下幾方面:

    一,范蠡謀劃越王稱臣忍辱終歸國。眼見越國將被滅亡,范蠡出謀劃策讓勾踐以謙卑之態向吳王俯首稱臣。而且自己陪同勾踐夫婦赴吳伺候夫差,其實是為了隨時為勾踐出謀劃策。果然,范蠡以一些列計謀為勾踐在夫差面前贏得了信任。特別是勾踐為夫差喝尿、嘗糞表示忠心的一幕,讓吳王徹底信任了勾踐,認為勾踐對自己的忠心天地可鑑,隨後生出放歸勾踐的想法。即使吳國有伍子胥奮力阻諫,但是從夫差指責伍子胥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夫差已經被勾踐的行為感動得血都燃燒了。於是,夫差放歸勾踐的結果就是范蠡謀略成功的結果。

    二,回國低調臥薪嚐膽。勾踐回國後,欲修城郭。又是范蠡文種,他們認為歸國以後一定低調行事。目的就是不要讓吳王產生一絲的懷疑。於是范蠡建議修了一座小小的城郭,而且還根據天文地理確定位置後,外郭築城而缺西北,表示服事吳國。而暗含的實際意義則是將來滅吳復國的出口。這樣麻痺吳國的行為,無疑會使夫差更加的不復懷疑勾踐。所以在行事低調的麻痺吳國的同時,越王勾踐開始了臥薪嚐膽的復國計劃。

    三,文種獻計借糧還熟種。文種向吳國不停進貢越國自己都不捨得使用的好東西,夫差更是相信勾踐的孝心、忠心。過了不久,文種向勾踐獻計向吳國借糧。吳王不顧伍子胥的阻攔,借給越國大量的糧食。但是,文種之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來年,越國豐收,稻穀顆粒豐滿,質量都是做稻種的水平。文種命華人將稻穀蒸熟後運去吳國還糧食,結果吳國真就用越國的這批稻穀做了來年的糧食種子。文種之計,就是為了攻打吳國做好的前期準備。

    四,范蠡向吳王獻美女。西施、鄭旦兩位美女被送到吳王面前,夫差被美色迷惑,意志自然會消沉。更可怕的是,雖然鄭旦早死,但是西施這位越國間諜可是一直沒有忘了自己的使命。按照分析,西施送給越國的吳國軍事、政治情報一定少不了,這也為越國隨時掌握吳國的動向而制定自己的計劃提供了非同一般的幫助。要不,在吳國滅亡後,勾踐也不會說出西施是滅吳的首要功臣這樣的話。

    五,審時度勢一舉滅吳。關於伐吳的時機,范蠡文種二人所掌握的時機非常準確。他們的原則是不出兵便罷,出兵必一舉滅吳。所以在前面幾次越王想出兵的時候,范蠡文種都認為時機不成熟。直到孔子的弟子子貢的到來,才讓兩位大夫徹底認為滅吳的時機到了。所以後來,越王勾踐趁夫差伐齊的機會,渡江偷襲而一舉滅吳。

    這之中的謀略細節雖不能一一列舉,但是就範蠡、文種為興越滅吳所做的貢獻來看,兩人配得上國家重臣的名號,更配得上青史留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大家玩街機遊戲曾經故意打出過什麼BUG,讓遊戲廳老闆被迫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