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鋒人亂彈
-
2 # 伊耆角木
這要分兩步說,首先是鰲拜如何成為順治臨終託孤的四輔臣之一,然後是鰲拜如何在四輔臣中從末位變得一家獨大。
先說鰲拜成為四輔臣之一的原因。鰲拜是清初努爾哈赤起兵時的五大名臣之一費英東之侄子,從小投身後金及清朝前期主要戰爭,隨皇太極攻打察哈爾、北韓,在清軍前期重要戰役皮島戰役、松錦會戰中都身先士卒、屢立戰功。清軍入關後,屢敗李自成、張獻忠部,是清軍早期作戰最勇猛的將領之一。
此外,鰲拜對皇室忠心。皇太極去世後,作為皇太極生前親掌的兩黃旗中的大臣,堅定支援皇子繼位,擁護皇太極長子豪格。在崇政殿決定繼承人會議上,與其他七位大臣一同拼死力爭,逼迫對皇位虎視眈眈的多爾袞達成妥協,最後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多爾袞輔政。後多爾袞逐步掌握大權,對當年但對他即位的兩黃旗大臣懷恨在心,尤其是始終不肯歸附多爾袞的索尼、鰲拜等人。於是,鰲拜被多次迫害,罰銀、革職、降爵,甚至被多次論死(多虧戰國卓著得意倖免)。
正是因為忠於皇室,被多爾袞迫害,才讓後來多爾袞死後,親政的順治對鰲拜刮目相看,也逐步對鰲拜委以重任。鰲拜也爭氣,處理政務相當勤奮,還侍候生病的孝莊太后十分勤懇周到,深得順治信任。最終,在順治臨終前留下遺詔,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
雖然鰲拜成為了輔政大臣,卻是四輔臣中的最後一名,那就要說說他是如何越過其他三人大權獨攬的。最根本的原因兩黃旗和正白旗的矛盾。
四輔臣中,索尼為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和鰲拜都是鑲黃旗。兩黃旗從皇太極時代開始就是皇帝親掌,而多爾袞則掌握著正白旗(弟弟多鐸是鑲白旗旗主)。當年皇太極死後崇政殿奪位,索尼、鰲拜都代表兩黃旗大臣與多爾袞兄弟劍拔弩張,遏必隆則率兵包圍崇政殿,準備以防萬一擒殺多爾袞兄弟。而後來,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兩白旗勢力大增,兩黃旗備受打壓,索尼、鰲拜、遏必隆更是重點打擊物件。所以,這三位對兩白旗是骨子裡的仇。
後來,多爾袞死後,順治剝奪了多爾袞家族的旗主地位,將正白旗納入皇帝親掌,與兩黃旗併為上三旗。更重要的是,蘇克薩哈本是多爾袞親信,他正是在多爾袞死後,靠著向順治揭發多爾袞的“謀反”罪狀獲得了順治信任,從而平步青雲。清早期,滿人對旗主是有強烈人身依附關係的,甚至高於君臣關係。故而蘇克薩哈這種賣主求榮更讓兩黃旗三位大臣不齒。於是,四輔臣形成了三對一的狀態。兩黃旗三人中,索尼年老,無心也無力參與朝政爭端,處以半退休狀態,遏必隆與鰲拜同旗,關係較好,但遏必隆膽小油滑,鰲拜處事張揚霸道,故遏必隆甘願自居鰲拜之後。於是,兩黃旗三大臣實際以鰲拜為尊,兩黃旗的勢力也就以鰲拜馬首是瞻。在這種情況下,蘇克薩哈作為正白旗的代表,就顯得勢單力薄。恰巧,矛盾又爆發了。
矛盾是在多爾袞主政時期,大肆維護兩白旗、打壓兩黃旗,正白旗曾強制將自己的很多劣等土地與鑲黃旗的肥沃土地交換。如今多爾袞已死,鑲黃旗勢力遠大過正白旗,鰲拜便要求將當年調換的土地換回。期間自然也為了自己旗的利益,要求更多原本就屬於正白旗的肥沃土地。而作為正白旗最高位的蘇克薩哈自然不能答應。雙方矛盾激化。最終,互相仇視,朝堂上相互攻擊,勢成水火。畢竟蘇克薩哈勢單力薄,往往處於下風,情形越發不利。
康熙六年,四輔臣之首的索尼病逝。對鰲拜忍無可忍的蘇克薩哈決定一決勝負。因為他在四輔臣中排第二,索尼死後他就是輔臣之首,於是,蘇克薩哈向康熙上表請求辭去輔臣之職去為順治守陵。他的用意是自己身為輔臣之首,自己辭職,遏必隆、鰲拜也只能跟著辭職。誰料想,那時的鰲拜已經完全不把他放在眼裡。而他的這一舉動也徹底觸怒鰲拜。當時權力已經遍佈朝野的鰲拜羅織罪名,借蘇克薩哈辭職之舉給他扣了要挾皇帝的帽子,定了二十四款大罪,最終將其與親信全部誅殺。自此,四輔臣只剩鰲拜遏必隆二人,鰲拜也就完全掌權再無顧忌。但是,他的行為觸到了皇權的底線,最終被康熙擒拿治罪。
回覆列表
鰲拜之所以能夠在康熙幼年獨掌大權,這與他自己忠心事主維護大清王朝利益有直接關係!首先鰲拜前半生做為清初悍將追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為初清入關政權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入關後又跟隨多爾袞平定各地戰亂,一生軍功赫赫被成為“大清第一勇士”。在順治去世後,同索尼、遏必隆和蘇和薩哈一起被昭命為四大輔臣,在康熙年幼是更是鎮壓了幾次大規模起義是清朝三代的元勳,是一個很有所作為的輔政大臣。皇太極死後,鰲拜為了遵照旨保全皇太極後人也就是康熙雍正乾隆這一脈的性命,不惜與頂頭上司攝政王多爾袞拔刀相向,可謂忠肝義膽可歌可泣!
康熙皇帝幼年登基,鰲拜當時已是權臣,並深得皇太極順治兩位皇帝信任,武夫出身的鰲拜並不太懂的鋒芒外露必遭其殃的帝王政治哲學,魯莽耿直不善權謀的性格缺點暴漏無疑,這在13歲的少年天子康熙皇帝看了實屬十惡不赦!和其他三位老奸巨猾的顧命大臣索尼、遏必隆和蘇和薩哈相比耿直外漏不修邊幅必然讓年幼的康熙龍顏畏懼,要施展自己的政治報復必須將其扳倒除之而後快,立威朝野!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秦惠王殺商鞅,秦始皇殺呂不韋,漢高祖劉邦殺韓信......皆有異曲同工之處,能臣權臣重臣位高權重功高蓋主往往不得善終,最後都是用來給帝王皇權鞏固立威的好棋子,鰲拜之禍亦如此……
當時鰲拜被捕羅列的三十六條罪狀可謂是包羅永珍,唯獨沒有謀反罪,康熙五十二年,60歲親自為鰲拜平反,並且追加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復一等公予以世襲,而他的兒子雍正繼位之後追封鰲拜為一等公,而後又加封鰲拜為超武公。
只可惜為清初政權穩固拋頭顱灑熱血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忠臣名將鰲拜,卻生不逢時遇上了時年只有13歲的天之驕子康熙大帝,最後落得個不得善終的結果也就自然而然了......(讀書明史,已警後人,歡迎喜愛歷史的朋友們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