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嶽劍

    因為黃權的投魏完全是劉備一手造成的。

    關羽在荊州被殺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起兵伐吳,此時這個黃權也是極力反對劉備伐魏的,但是沒有被劉備採納。

    夷陵之戰中,黃權建議作先鋒,讓劉備鎮守後方,也遭到劉備的拒絕。劉備可能覺得黃權太礙事,所以就將黃權派去監視魏國的動向,使其遠離自己。後來劉備大敗,而黃權的回軍路途又被東吳切斷,不得已黃只好向魏國投降。歸降曹魏後,黃權被曹丕以及後來的司馬懿重用。

    劉備聽說黃權投降之後,覺得非常惋惜,對身邊的人說是黃權並沒有對不起自己,而是自己負了他。因為他深知黃權之所以投降,完全是無奈之舉,他回不來,更不會帶領手下與東吳硬抗,所以最好的選擇是投降曹魏。

  • 2 # 小南史

    三國時期,劉備對待自己的將領不可謂之不好,可是黃權居然從劉備旗下直接跳槽走人,為什麼要離開劉備的蜀國轉投魏國呢?

    黃權,起初他是在劉璋身邊做官,智力方面是非常的頂尖的,而且看待所有問題他都非常的認真且嚴肅,在劉璋聽從其他謀士的建議,讓劉備來本地幫助自己的時候,黃權都劉璋說:劉備此人非常勇猛,如果讓他來助主上的話,對自己非常的有利。要是給他的將士待遇的話是不行的。但是如果給他客上賓的待遇,雖然可以但是西川不可以存在兩股勢力的頭領。如果他有想要奪川的心,那麼就等於引狼入室。

    不管黃權怎麼勸說,劉璋也還是不採納,等到了劉備進入川境,黃權就對他有戒心,一直在告誡劉璋,但是劉璋嫌他煩,然後給他安置到遠處的一個領地當官。

    劉備拿到西川之際,所有的領地都紛紛投降,只有黃權根本沒有一絲動搖,關閉城門決不投降,但是劉璋不爭氣的投降了,這個時候黃權才放棄了抵抗,劉備非常的看好黃權,於是就讓他在自己手下唯以重用,漢中戰爭也就是黃權策劃的,當劉備得利後將黃權安置到漢中做管理。

    《三國志黃權傳》描述了黃權降魏的過程,即“(先主)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吳將軍陸議(遜)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這裡的記載指出,黃權降魏是因為黃權歸蜀的路途受阻,因此被迫投降曹魏,這是歷史明面上的記載。

    夷陵慘敗加速了這一程序(投魏),黃權雖然能夠預見夷陵之戰蜀漢一定吃虧,但是卻沒有料到蜀漢居然敗得如此狼狽,導致北面蜀軍歸途道路受阻,在這種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情況下,黃權迴天乏力。因此,形勢、地理加之自己的處境,給了孟達以誘降的機會。

    劉備打發黃權到北面防禦曹魏,其首當其衝要受到來自東三郡,即西城、房陵、上庸的威脅,而此時東三郡由於孟達叛逃,皆屬曹魏,那麼黃權防禦的物件即是孟達,二人的距離很近,有機會接觸。

    黃權降魏其實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後,蜀漢的大部分元老舊將相繼過世,卻又缺乏新人才的補充,蜀漢陷入了人才嚴重匱乏的階段。

    因此,劉備最終不因黃權降魏而收監黃權的家人,反而說出“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的話,是有意識到這一點的。劉備此言不僅僅是說黃權,而很有可能是為了安撫大戰後益州本土人士之心。但是,劉備雖然有所意識,但最終並沒有真正改善對益州本土人士的態度,以至於到諸葛亮和劉禪在之後蜀漢的執政中還是沒有充分重視這一點。

  • 3 # 文史洪荒小鯰魚

    黃權投魏實則是看不慣劉備的虛偽,明明是想多人家主子的地盤,又裝得大義凜然。黃權覺得劉備搶了他主子劉璋的地盤,有沒有給他滿意的解釋和妥善的處理辦法,他只好投奔曹操了。

  • 4 # 譜寫歷史長歌

    反對劉備入蜀

    黃權一早擔任益州牧劉璋的主簿,別駕張松極力忽悠劉璋喊劉備增援益州,抵抗漢中張魯,黃權認為一國不容二主,反對劉備入蜀。劉璋是個庸主,就很不爽了,我和劉備都是劉室宗親,你胡說什麼呢?於是把黃權外放到廣漢當縣令。

    被迫投降

    張松知道劉璋是個蠢才,浪費蜀地這個天府之國,故意引狼入室,甚至惟恐劉備此狼不便吞併,還手繪地圖,把益州山川險要、兵力部署等軍事機密,全部打包送給劉備。

    等到劉備劉璋反目,益州郡縣都望風而降,黃權閉城堅守,聽說劉璋投降,成都失守,再抵抗下去已經沒有意義。於是投降劉備,劉備任命其為偏將軍。

    獻策漢中

    曹操伐張魯,張魯丟了漢中跑路到巴中。黃權建議立刻增援張魯,拿下漢中。“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漢中是益州的北大門,丟了漢中,益地的三巴之地就危險了,相當於失去了蜀地的臂膀啊!

    劉備於是任命黃權為護軍,率領將領們迎接張魯,不料張魯已經回到南鄭投降了曹操。破巴郡賊寇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這些都是黃權替劉備規劃好的。

    夷陵之戰

    劉備稱帝后以黃權為治中從事,這時候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劉備下令伐吳。

    黃權就替劉備分析局勢了,我們在益州,是長江上流,吳國在下游,我們過去容易撤退難,而且吳國佔據荊州揚州,水軍肯定比我們能打,黃權想打穩點,我黃權當先鋒,先行試探吳軍部署,陛下你率主力部隊緊隨其後。

    腦子發熱且自信心爆棚的劉備當然不會採納,“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讓黃權帶個幾千人馬駐軍到江北防禦魏軍突然偷襲,劉備自己在江南。劉備自認為領兵多年,自認為是個天才,其實也就是個軍事庸才,活脫脫的一個常敗將軍。吳蜀交戰,魏國的態度就是靜觀其變,坐視兩國火併,自己最後再去尋找戰機,把黃權放到江北,完全是浪費了軍事人才,完全沒必要有這個部署。

    等到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黃權帶著幾千人馬被陸遜隔絕在江北,投降吳國肯定不仗義,只好投降北面的魏國。

    黃權成了降將,有關部門請求抓拿家人,劉備就說了“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是我劉備對不起他黃權,不是他對不起我劉備。於是善待黃權的家人。

    黃權是個良將,如果當初劉備能聽從黃權的意見,把仗打穩點,或者把黃權帶身邊,以黃權的戰場局勢分析能力,肯定能阻止劉備把軍隊駐紮在深山密林裡,看破陸遜的戰略動向。

    蜀軍就算不能取勝,也能全師而返,就算敗了,也不可能敗這麼慘。但是劉備銳氣正盛,求勝心切,拒絕了黃權的提議,以至於慘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後加一伏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立秋後還有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