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共賞五千年
-
2 # 德全不畏
如果項羽真的打敗了劉邦,得到了天下。天下的結局會怎麼樣?我覺得會再重新來一次秦滅六國。也就是說,秦國的關中地區的政權會再一次一統天下。
項羽滅秦後,分封天下,自稱西楚霸王。其實這是在走西周時期分封制度的老路。西周分封制符合西周時期的生產力狀況,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的進步。項羽的這種分封措施,會再次讓天下諸侯國林立。秦滅六國後的統一局面會被打破,重回到諸侯割據爭霸的局面。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諸侯國爭霸的話。我們來看一下,此時華夏大地上,最有實力逐鹿天下的仍然是秦的關中地區。無它,皆因商鞅變法已經把八百里關中地區打造為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富饒之地,也讓關中百姓只知耕戰,聞戰則喜,人人思戰,極為尚武。這是其它地方不能比擬的,商鞅變法之後一百多年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完全可以想象,項羽分封到關中地區的政權,在整合資源後,會一步一步的逐漸變強。再次沿著當年秦國東出的路線,滅掉東方的諸侯國,統一天下。
畢竟,統一是天下大勢。百姓早已經受夠了戰亂之苦,戰亂不符合百姓的利益,統一才是人心所向。
-
3 # 按我說的幹
項羽在當時已經得了天下,結果我們都看到了,他不是皇帝的料。項羽沒有當天下人皇帝的想法,他的心思仍停留在戰國時期,當一個霸主,而沒有意識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帶來的巨大歷史進步意義,因此在楚漢爭霸中落敗是必然的。
我們假設項羽贏得了楚漢爭霸,情況會稍有不同,但項羽幾乎不太可能是一個好皇帝。首先項羽集團是一個軍事集團,沒有劉邦集團中蕭何,張良那樣的治世能臣。項羽本人剛愎自用,不大可能獲得六國文人士大夫支援,持續不斷的叛亂是可以預見的。劉邦獲得天下後,精心選擇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進行同志,經過幾代人共同努力,國家才日漸恢復。項羽不大可能如此,因此項羽的統治極有可能迅速敗亡,天下再次大亂。
得天下易,坐天下難!
假如項羽取得天下,結合現代管理哲學,談談可能出現的幾點問題:
1、企業架構體系
分封制已經走向瓶頸,難於扭轉時代頹勢!
春秋戰國已爭霸幾百年,誰當王皆難以安分!
分封制的局勢不利於朝廷管理,經濟互通,民族互融等!卻更容易故步自封,各自為政,耗國害民!
2、激勵機制
《太公兵法》雲:“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崇禮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項羽個性“膠著”,令“激勵方案”虎頭蛇尾——
對“先入咸陽為王”的事件熟視無睹、置若罔聞(誰說先入者就一定為“主”哪!),說好的獎勵都沒哪,劉邦心裡可苦啊
即使對分封出去的獎勵(土地)也難於割捨,不能自已——
“說好的這個土地給我收租70年,但卻不情不願的,以後的獎勵誰還奢望啊......”
3、績效考核系統
君主用人全憑“喜惡”,但卻不盡相同!
雖劉邦也“相馬”,但其自知“相馬術”沒那麼強,所以就請張良、蕭何等組成“臨時考評小組”——定期出各種科目“難為”韓信等,還不定期“帶走兵馬”以驗收“考試成果”......
項羽因“才能出眾”,所以通常過分自信的人都更傾向於相信自己!
“全才”的領導更容易讓下屬“心悅誠服!”
還有“全能領導”的下屬通常皆有——依賴心理!這樣一般“考評小組”只能是流於形式,考評體系也只能是淪為思想......
淺談幾點可看出“項羽團隊”——
組織架構難以為繼(體制不行);
績效考評流於形式(用人不行)
激勵機制“虎頭蛇尾”(幹勁不行);
不難看出——難堪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