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朗風習習
-
2 # 季我努學社
王熾是清末與胡雪巖、盛宣懷齊名的著名商人,締造了以金融票號業為主幹的商業帝國,但是他比紅頂商人胡雪巖還要厲害,他是清朝唯一一位一品紅頂商人,恩賞榮祿大夫二品頂戴,當時人稱其是“雲南歷史上經商達到最高境界”的人,民間給他取外號叫“錢王”。他於道光十一年(1836年)出生於雲南彌勒虹溪,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初九病逝於雲南昆明“同慶豐”商號內,享年68歲,“同慶豐”總號和“天順祥”商號由其長子王鴻圖接掌。“錢王”王熾究竟多有錢呢?英國《泰晤士報》把王熾評為19世紀10年代10名世界首富中的第四,李鴻章稱其為清廷之國庫。
王熾
王熾的從商經歷也頗具傳奇色彩。他本出身於貧寒之家,因此早早輟學做點小本生意,成本資金來自於其母典賣首飾的20兩紋銀。後來生意越做越大,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人稱“滇南王四”。不過就在他事業剛有點起色時卻發生了一起禍事,他因參與當地的鬥毆而失手打死了其表兄姜庚,此後便逃亡重慶。沒想到在重慶卻迎來事業的高峰,晚清時期出現了早期的以經營匯兌業務為主的金融機構—票號,並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展,一時間大熱,王熾審時度勢,先後與人合辦了 “天順祥”(1866年)和“同慶豐”(1873年)商號,因商業信譽良好,無論是官府還是民人都選擇王熾的商號承辦匯兌,當時王熾在15個省份設立了分號,成為“南幫票號”中執牛耳之巨擘,王熾的事業達到了鼎盛時期,所賺頗豐。
昆明錢王街修復後的王熾票號同慶豐 耿嘉 攝
王熾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其一、他嚴於律己,善於理財,即便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仍做到“窮死三不沾,煩死三不沾”,即 “不走鴉片,不走兵器,不走人口”;“不沾賭,不沾嫖,不沾槍。”其二,他有著很多傑出商人都有的品質:誠實守信。王熾經營的匯兌業務,對來此存取款的客戶做到絕對守信;同時他對身邊的朋友、同事也很講究誠信,因此朋友甚多;其三、他懂得如何用人,建立了一套賞罰分明的管理制度,深諳“以財聚人,以人生財”之道;其四、王熾熱衷於公益事業,他十分關心家鄉的教育,並捐贈大量錢財用於雲南的教育事業。
王熾能夠享有朝廷“三代一品封典”的厚待,主要是他確實為朝廷作不了不小的貢獻,尤其是當清廷陷入財政危機時,他總是傾囊相助。這裡列舉一二事:第一件事發生在1883年的中法戰爭,當時所需軍餉數目巨大,王熾前後共支墊了60多萬銀兩,因此戰事結束後,朝廷頒發給王熾一塊“急公好義”的匾額。第二件事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京城,慈禧倉皇出逃,因所攜銀兩不足,王熾便號召“天順祥”和“同慶豐”各分行沿途資助。因此慈禧回京後,對王熾的舉動高度讚賞,還下旨要召見王熾。其後,朝廷又賞賜給王熾“義重指群”的牌匾,並封其為二品頂戴候選道,還為其建坊旌表。
彌勒虹溪“三代一品封典”石牌坊黃光平 攝
此外,王熾為朝廷之事花費的銀兩數不勝數,也因此受到各種獎賞,而同時他的知名度更為提高,很多人慕名而來存匯,他的生意也因此更好。
參考文獻:
張清渝:《窮死“三不走” 煩死“三不沾”——記雲南金融開創者王熾》,《文史春秋》2005年05期。
魏紀侯:《義商王熾》,《英才》2009年05期。
馬向青:《“錢王”王熾:清末一品商人典範鉤沉》,《蘭臺世界》2015年18期。
本刊編輯部:《一代錢王——王熾》,《商業文化》2016年30期。
回覆列表
在雲南彌勒縣虹溪鎮的東門街正中,靜靜地矗立著一座“三代一品封典坊”。牌坊坊頭正中有一塊鏤空的石龍盤抱的直匾,上書“聖旨旌表”,下面橫書“三代一品封典”的石匾。
這座石牌坊,是中國封建社會唯一的一品紅頂商人,民間稱之為“錢王”的“王熾”興資所建。竟然比晚清時期的“胡雪巖”還要高一級。那這座牌坊是怎麼得來的呢?
01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十二日這一天,王熾在彌勒縣十八寨東門街出生了。王熾從小天資聰穎,8歲入本地私塾讀書,10歲的時候就被當地譽為神童。
王熾14歲以後,他的三個哥哥和父親“王勳業”相繼離世。使本就貧困的家庭如雪上加霜,只能靠母親張氏手工紡織維持生活,王熾不得已只好輟學。
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王熾也開始跟著大人們,去做些小本生意賺錢養家。他拿著母親張氏賣掉陪嫁玉鐲得來的二十兩銀子,從家鄉彌勒縣虹溪鎮購買了一些土布,挑到竹園和盤溪兩鎮去賣,賣了以後,再從那裡買紅糖回家鄉來賣。
就這樣,王熾白天跟著大人們起早貪黑,做著倒買倒賣的生意,晚上回到家裡,就掌燈夜讀他最喜歡的《史記·貨殖列傳》。
《史記·貨殖列傳》當中,王熾最崇拜的人物就是“陶朱公”,即春秋末期,中國古代商人的聖祖“范蠡”。他認真研究范蠡的經商思想,學習“計然七策”,並積極運用到自己的經商當中,為王熾今後的經營理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史記·貨殖列傳》裡,王熾最欣賞的人就是“弦高”。弦高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商人,經常來往於各國之間做生意,他在鄭國危難之時,救了鄭國,當鄭國君主要獎賞弦高時,他卻婉言謝絕,說這是他做鄭國商人的本份。也正是弦高的這種崇高的思想,一直影響著王熾,造就了他今後不平凡的人生。
清咸豐六年(1856年),雲南回族人民起義,王熾利用當時彌勒戰亂造成物資緊缺的特殊時機,帶領自己的小馬幫,便把廣西州屬各地的米、鹽、雜、糖、茶、百貨等運進,等到物價暴漲時再賣出,竟然獲利十倍。這樣,幾年以後,王熾便賺得了一筆豐厚的家資。
02
轉眼王熾已到20歲。有一天,和表哥姜康因為買肉發生爭執,失手殺死了姜康。闖下了大禍,只得匆忙逃到昆明,投奔到了當時已任雲南總督的故交“馬如龍”部下,後從軍進入了四川。
當時正值重慶商業繁華,於是王熾與一位同僚準備合夥重操馬幫舊業,因他在家排行老四,所以,將馬幫命名為“滇南王四”。並開設商號“天順祥”。從此開始往返於四川和雲南之間的長途販賣生意。
當時,土匪猖獗,馬幫在販運途中,經常會遭到攔路搶劫。
一天,王熾親自帶領“滇南王四”馬幫滿載川貨回滇。途中,依然有一百名土匪跳出來攔路搶劫,那些趕馬的人驚慌失措,四處逃亡。王熾十分鎮定與土匪們說要見他們的頭目。土匪們見他赤手空拳,便帶王熾去見首領。
王熾見到土匪首領,便說:“我乃滇南王四,在川滇之間以馬幫販執行商,今日從大哥門口經過,久聞大哥講義氣、夠朋友,早就想來拜見大哥,如今終於實現,運了些貨,送給大哥,作為小弟的見面禮,還請大哥笑納。”土匪頭子一聽,很高興,忙以禮相待,二人談得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臨別,土匪首領只留了一半貨物,另一半還給了王熾,並傳令下去:今後凡是插有“滇南王四“旗號的馬幫,一律不得侵擾。
正是因為王熾的圓滑機警,仗義疏財,打通了劫匪之路,結束了被搶劫的困擾。雲南總督岑毓英當即題贈“急公好義馬鍋頭”。所謂“馬鍋頭”,就是茶馬古道上馬幫的首領。
於是,“滇南王四”旗號名聲大震,眾多商人都找王熾運貨,生意越做越大。
1880年,曾任過雲南巡撫的唐炯,奉命督辦四川省鹽務,被任命為鹽茶道員。唐炯為改善川鹽生產裝置,急需白銀十萬兩。由於布政司庫沒有這麼多銀子撥,唐炯只好到重慶向各商界籌集。
然而,富商們認為風險太大,無人響應。但王熾認為這次籌集銀子,一方面可以藉此結交唐炯為靠山,另一方面還可以向世人展示天順祥的實力。為將來自己開錢莊打基礎。所以,他權衡再三,當即向唐炯應承十日內湊足白銀十萬兩。
不出十日,王熾果然湊足了十萬兩白銀。他特意組織一百名挑夫,每擔裝銀一千兩,並打出“天順祥”的名號。王熾帶頭,敲鑼打鼓繞城數圈後,率領著送銀隊往唐府而去。一時間,全城轟動,萬人空巷,全城都知道了“天順祥”籌鉅款一事。
03
“天順祥”的一炮打響,使王熾身價倍增,更重要的是,王熾找到了唐炯作為他的政治靠山,由此走上了“官之所求,商無所退”的發跡之路。在唐炯的支援下,王熾開匯號並代辦鹽運,生意越做越大。
不久,王熾成為了名震南北的“錢王”,被譽為“執全國商界牛耳”的雲南金融業開山鼻祖。而“同慶豐”、“天順祥”則被譽為“南邦之雄”。
王熾雖富甲全滇,但卻不是一個惟利是圖的商人。他仗興疏財,以財力急國家之急,發展地方實業,熱心公益事業。
清光緒九年,王熾借墊60萬兩餉銀,幫助雲南巡撫岑毓英督師出關抵擋法國侵兵。
王熾還花巨資從法華人手裡買回了滇越鐵路的路權,使雲南路權不受法華人支配。
晉、陝兩省大旱,黃河斷流,王熾捐銀數百萬兩給工部興修水利,被李鴻章稱之為“猶如清廷之國庫也”。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惶出逃,所帶銀兩不足大隊隨行人員衣食,王熾認為愛國必須忠君,慈禧人馬所經之地,“同慶豐”分行須全力資助。慈禧回京後,國庫空虛,資金短缺,王熾又發動海外及國內各分行融資接濟。
1903年,石屏人袁嘉穀中狀元,王熾欣喜若狂,他拿出全部“興文當”公款,一半獎給袁嘉穀這位雲南首名狀元,一半在拓東路建起一座巍峨的的狀元樓。
王熾的種種善舉,讓這個有恩必報的慈禧太后備受感動。於是同大學士李鴻章商量,打算給他封賞。李鴻章說:“聽聞此人因為急公好義,屢做功德,早已經被朝廷加封為一品,一個商人總不能封給他爵位吧,實在是無可再封了。”
“那我就封他一個‘三代一品’!”慈禧太后一句話,王熾上下三代都成了官至一品的紅頂子。這可是大清開國以來,從沒有過的新鮮事。
於是,王熾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唯一的一品紅頂商人。所受榮譽遠遠超過晚清時聲名顯赫的鉅商胡雪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