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我們都很熟知,他的創作題材十分廣泛,其中有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等,無一不是栩栩如生,被稱之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並且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並推廣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有記載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以及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並將之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徐悲鴻(1895年—1953年),原名壽康,年長後改名為“悲鴻”,江蘇省宜興人,中國傑出的繪畫藝術大師,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中國公費留學美術第一人。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7年回國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地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被譽之為“金陵三傑”“中國現代畫聖”、“現代中國繪畫之父”、“中國近代繪畫之父”。代表作品有:《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圖》、《八駿圖》、《珍妮小姐畫像》等。
《愚公移山》是徐悲鴻1940年創作的,總共創作了兩幅油畫和一幅國畫,其中以油畫最為著名,目的是為了鼓勵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眾志成城,一鼓作氣,最終取得抗戰勝利,趕走侵略者。這時期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在那樣的艱苦環境下,抗戰不但需要物資上的支援,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勵和思想上的改造。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文化名人的徐悲鴻站出來,以滿腔熱情創作了油畫鉅作《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出處自《列子湯問》,講述了一個叫“愚公”的人,面對擋在自家門前的兩座大山,沒有被大山龐大的身軀所嚇倒,而是決定搬走它,造福當地百姓。
愚公率領一幫帶著各種工具的鄉親,夜以繼日,堅持不懈地挖山。挖呀挖呀,最終感動了天上大神,在大神的幫助下,兩座大山終於被搬走。這個故事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那種頑強不屈,持之以恆,勤勞勇敢,不怕艱難困苦的精神品質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橫長的構圖中,挖山者左右橫向排列,頂天立地,赤裸著身軀,高舉鐵耙,挖掘不止。
1938年,徐悲鴻受印度著名大詩人泰戈爾邀請,去印度寫生。他攜帶了大批作品離開重慶,一路在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等地開籌賑展覽會。當時正是抗戰時期,南洋各地熱愛祖國的僑胞,對徐悲鴻極富愛國主義情懷的畫作和他籌賑畫展的舉動,給予了熱情的支援。籌賑畫展結束後,徐悲鴻將他在印度和其他國家舉行畫展所得金額約10萬美元,全部捐出,透過中國銀行匯往國內,以救濟難民和為中國軍隊製作冬衣,用於抗日救亡。
1939年11月,徐悲鴻應印度詩哲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12月6日,經仰光、加爾各達,抵達泰戈爾命名“聖地尼克坦”的國際大學。
1940年2月,發生了一件轟動印度的大事,甘地到尼克坦訪問泰戈爾。在焚香獻花,歌唱祈禱的歡迎儀式上,泰戈爾向甘地引見了徐悲鴻。為甘地畫像之時,徐悲鴻從這位不屈不撓地為民族獨立奮鬥的印度靈魂人物的身上,隱約看見愚公的影像,充滿激情地開始創作《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
1941年8月,徐悲鴻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大吉嶺開始創作《愚公移山》。此前數月間,徐悲鴻深入喜馬拉雅山區,騎馬盤旋於萬丈懸崖峭壁的山路,作詩詠懷,並作草稿30餘幅。11月,他完成巨幅水墨畫《愚公移山》,回到印度國際大學後,又創作了油畫《愚公移山》。
徐悲鴻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故事的精神能量和文化內涵,採用高超的寫實手法把它們展現出來,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時至今日,這幅作品依然散發著它應有的光華,照耀著民族精神中璀璨的品質。
畫家在處理這個故事時,著重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就空間佈局,他作了數幅小稿反覆修改,最終以從右至左,從前往後的格局展開畫面。畫面右端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吶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動態均呈蓄力待發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這群呈弧形分佈的人物佔據畫面大部分空間,人物頂天立地,有撐破畫面之感。根據構圖需要,左側畫面的人物排列較為鬆散,人物或高或低,樹叢小景置於其間。一挑筐大漢和倚鋤老者背對觀眾以加強空間縱深感,拉開與右半段緊張勞作者之間的距離,造成右半部是前線而左半部是後方的感覺。老翁似乎正在語重心長地對下一代人敘述自己的願望和信心,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這組人物顯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態生動自如。背景青山橫臥,高天淡遠,翠葉修篁。
在創作手法上,徐悲鴻中西合璧,既有中國畫線條的白描勾勒,又有油畫透視關係和明暗效果的體現。尤其對畫中人物的精神格調進行了重點刻畫。
畫中人物神態豐富多彩,造型相當準確,為了展現男性結構線條,徐悲鴻讓畫中男子光著胳膊上陣,個個身體壯實魁梧,肌肉結實。有的搶起工具,準備用全身力量鏟向土地,充滿力量感;有的繃直身體,蓄勢待發,握著工具觀察著地形,尋找突破口。
這是一幅多姿多彩,美輪美奐的人物群像圖,畫面動靜結合,畫中人物各司其職,同時又協同勞作,體現了人們眾志成城的決心。徐悲鴻用具象的圖畫,非常精準地再現了民族精神中“人心齊泰山移”的堅定信念。
徐悲鴻,我們都很熟知,他的創作題材十分廣泛,其中有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等,無一不是栩栩如生,被稱之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並且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並推廣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有記載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以及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並將之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徐悲鴻(1895年—1953年),原名壽康,年長後改名為“悲鴻”,江蘇省宜興人,中國傑出的繪畫藝術大師,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中國公費留學美術第一人。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7年回國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地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被譽之為“金陵三傑”“中國現代畫聖”、“現代中國繪畫之父”、“中國近代繪畫之父”。代表作品有:《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圖》、《八駿圖》、《珍妮小姐畫像》等。
《愚公移山》是徐悲鴻1940年創作的,總共創作了兩幅油畫和一幅國畫,其中以油畫最為著名,目的是為了鼓勵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眾志成城,一鼓作氣,最終取得抗戰勝利,趕走侵略者。這時期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在那樣的艱苦環境下,抗戰不但需要物資上的支援,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勵和思想上的改造。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文化名人的徐悲鴻站出來,以滿腔熱情創作了油畫鉅作《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出處自《列子湯問》,講述了一個叫“愚公”的人,面對擋在自家門前的兩座大山,沒有被大山龐大的身軀所嚇倒,而是決定搬走它,造福當地百姓。
愚公率領一幫帶著各種工具的鄉親,夜以繼日,堅持不懈地挖山。挖呀挖呀,最終感動了天上大神,在大神的幫助下,兩座大山終於被搬走。這個故事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那種頑強不屈,持之以恆,勤勞勇敢,不怕艱難困苦的精神品質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橫長的構圖中,挖山者左右橫向排列,頂天立地,赤裸著身軀,高舉鐵耙,挖掘不止。
1938年,徐悲鴻受印度著名大詩人泰戈爾邀請,去印度寫生。他攜帶了大批作品離開重慶,一路在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等地開籌賑展覽會。當時正是抗戰時期,南洋各地熱愛祖國的僑胞,對徐悲鴻極富愛國主義情懷的畫作和他籌賑畫展的舉動,給予了熱情的支援。籌賑畫展結束後,徐悲鴻將他在印度和其他國家舉行畫展所得金額約10萬美元,全部捐出,透過中國銀行匯往國內,以救濟難民和為中國軍隊製作冬衣,用於抗日救亡。
1939年11月,徐悲鴻應印度詩哲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12月6日,經仰光、加爾各達,抵達泰戈爾命名“聖地尼克坦”的國際大學。
1940年2月,發生了一件轟動印度的大事,甘地到尼克坦訪問泰戈爾。在焚香獻花,歌唱祈禱的歡迎儀式上,泰戈爾向甘地引見了徐悲鴻。為甘地畫像之時,徐悲鴻從這位不屈不撓地為民族獨立奮鬥的印度靈魂人物的身上,隱約看見愚公的影像,充滿激情地開始創作《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
1941年8月,徐悲鴻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大吉嶺開始創作《愚公移山》。此前數月間,徐悲鴻深入喜馬拉雅山區,騎馬盤旋於萬丈懸崖峭壁的山路,作詩詠懷,並作草稿30餘幅。11月,他完成巨幅水墨畫《愚公移山》,回到印度國際大學後,又創作了油畫《愚公移山》。
徐悲鴻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故事的精神能量和文化內涵,採用高超的寫實手法把它們展現出來,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時至今日,這幅作品依然散發著它應有的光華,照耀著民族精神中璀璨的品質。
畫家在處理這個故事時,著重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就空間佈局,他作了數幅小稿反覆修改,最終以從右至左,從前往後的格局展開畫面。畫面右端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吶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動態均呈蓄力待發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這群呈弧形分佈的人物佔據畫面大部分空間,人物頂天立地,有撐破畫面之感。根據構圖需要,左側畫面的人物排列較為鬆散,人物或高或低,樹叢小景置於其間。一挑筐大漢和倚鋤老者背對觀眾以加強空間縱深感,拉開與右半段緊張勞作者之間的距離,造成右半部是前線而左半部是後方的感覺。老翁似乎正在語重心長地對下一代人敘述自己的願望和信心,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這組人物顯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態生動自如。背景青山橫臥,高天淡遠,翠葉修篁。
在創作手法上,徐悲鴻中西合璧,既有中國畫線條的白描勾勒,又有油畫透視關係和明暗效果的體現。尤其對畫中人物的精神格調進行了重點刻畫。
畫中人物神態豐富多彩,造型相當準確,為了展現男性結構線條,徐悲鴻讓畫中男子光著胳膊上陣,個個身體壯實魁梧,肌肉結實。有的搶起工具,準備用全身力量鏟向土地,充滿力量感;有的繃直身體,蓄勢待發,握著工具觀察著地形,尋找突破口。
這是一幅多姿多彩,美輪美奐的人物群像圖,畫面動靜結合,畫中人物各司其職,同時又協同勞作,體現了人們眾志成城的決心。徐悲鴻用具象的圖畫,非常精準地再現了民族精神中“人心齊泰山移”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