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編虎哥
-
2 # 浮生閒談
一、誰是戴梓?
戴梓,字耕煙,晚年自稱為“耕煙老人”,原籍浙江,是明朝永立年人,此人也是一個兵藝雙通的人,不僅精通天文數學,還擅長寫詩和繪畫,同時懂得一定的用兵之術,是中國明末時期著名的火器製造師,其代表作品“連珠銃”和“威遠將軍炮”威力巨大。
二、細數戴梓的人生經歷戴梓是一個官二代,受家庭氛圍的影響,自小就對武器火器很感興趣,很早就開始自主研發製作火器。清代康熙年間,戰火連天紛亂不斷,一身正氣的戴梓決然脫下一身布衣披上戎裝趕赴戰場,並利用自己對於軍事的獨到見解為大將軍康親王出謀劃策,並得到了康親王的賞識和欽佩。戴梓在抗敵所做出的貢獻也得到了康熙帝的讚賞和加冕,為他升官加職,準他加入《律呂正義》的編撰隊伍中。
隨後,荷蘭使人來到大清朝訪問和學習,並帶來了新興的火器進貢給皇上,戴梓受皇帝的命令仿造槍支,並作為回禮回贈給荷蘭使者。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戴梓在軍事火器上的天賦,隨後他開始深入火器製造領域,在康熙皇帝的准許下去研發新型武器,並用于軍事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戴梓所研發的威遠將軍炮也是他這一生在火器上的重大成就之一,這件武器同樣是由國外傳過來的子母炮仿製而成的。即便當時清代並沒有製作火炮的技術,但戴梓還是憑藉自己的天賦和努力用很短的時間 就研究出了威遠將軍炮,得到了皇帝大大的讚許。
傳說,戴梓其人剛正不阿,也就是性子耿直,這樣的性格在官場上註定不能走的長遠。他的才華被皇帝賞識,也會被同僚嫉妒,最終他被有心人之人誣陷被流放到了盛京。流放的日子著實艱苦,透過賣字畫所得到的微薄收入勉強果腹,但寒冷的冬季難以支撐下去只能到山上拾些堅果度日,就這樣生活了三十多年。雖然後來終於被得以釋放,但也未能夠回到故鄉,死在了他處。
三、戴梓的成就1.軍事上:
他在火器製造商的天賦異於常人,荷蘭與比利時先後訪問到清朝獻上自己研發的武器,他在幾天的時間內就可以仿製出來並且威力絲毫不遜色,發明的連珠火銃可以連續射出28枚子彈;發明的威遠將軍炮彈無虛發微利無窮,並在未來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藝術上
他擅長寫詩和繪畫。在被流放到盛京以後,靠賣詩畫艱難度日。顛沛流離的生活也為他帶來了更多寫詩的靈感,貼近於基層人民使他後來的詩更加現實,打動人心,其中著名的有《早行》、《春日泛舟瀋水》等。
戴梓在軍事上所獲得成就值得我們去讚許,後來因被誣陷流放顛沛流離三十多年,最終還是客死異鄉也是讓人哀嘆不已,如此博學多才的人沒能夠悉數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才能也真是讓人感到可恨可悲可嘆!
回覆列表
戴梓對推動清初火器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但也正是戴梓不遺餘力的改進和研發火器才導致了他日後悲慘的命運。因為火器的發展實則是在動搖清朝的統治根基。
這裡首先要糾正一點:由戴梓改進的28發連珠銃雖然說是一種構思巧妙的新式燧發火器,但其實際價值卻非常有限。因為就實用性與可靠性來說,它還遠遠不如單純的燧發槍。
戴梓在少年時代就迷上了火器製造,曾自己製造出多種火器。康熙十三年(1674年),已經25歲的戴梓隨康親王傑書平定三藩。由於戴梓對軍事形勢的分析與判斷都很準確,因此康親王對戴梓十分賞識。
康熙十九年,康親王傑書班師回朝,立即就向康熙推薦了戴梓。康熙與戴梓交談後,發現他確實是個人才,因而大力提拔。這一時期的戴梓仍然醉心於火器的改進與研發,因此清初的火器發展獲得了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追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機會。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戴梓努力獲得的成果僅僅只是成為了康熙皇帝維持天朝上國體面的工具而已。
康熙二十五年,有荷蘭使者進貢‘蟠腸鳥槍’。在將這種火器呈遞給康熙皇帝時,荷蘭使者曾不無得意的說‘俺們大荷蘭的造槍技術就是中,不是給恁噴哩,這樣先進的火器只有俺哪能造!’康熙皇帝聞言大怒‘你跟誰倆呢?一群井底之蛙,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就這物件,我天朝早已有之,一會兒我就賞你們一些,讓你們也開開眼’!
於是戴梓奉命仿製這種鳥槍,結果很快就製造出十支,並且效能還強於荷蘭使者的進貢之物。然後康熙皇帝將這些仿製的火器回贈給荷蘭使者,此舉讓荷蘭使者十分的汗顏於自己的狂妄自大。
又一次,南懷仁向康熙帝誇口:‘有一種沖天炮十分先進,只有比利時人能製造。自己曾經花費一年時間,都沒有能仿造成功。’沒想到康熙帝卻說‘此事不難,交給戴梓,他肯定有辦法。’結果戴梓僅用了八天時間就將這種火炮給仿造了出來。由戴梓仿造成功的這種火炮被康熙帝命名為‘威遠大將軍炮’。大量裝備這種火炮的清軍,即使是日後面對大量裝備俄國火器的準噶爾部也絲毫不落下風。
戴梓出色的表現雖然得到了康熙帝的青睞,但是也引起了其它同僚的猜忌。康熙三十年,南懷仁勾結陳鴻勳誣陷戴梓‘私通東洋’,隨後康熙將戴梓發配至盛京。
戴梓這樣的結果表面上看是因為遭人誣陷,但以康熙帝對朝政的掌控能力,他不可能不知道戴梓是遭人誣陷。那麼他為什麼還會順水推舟將戴梓發配?戰歌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戴梓對火器發展的推動動搖到了清朝的統治根基。
清朝皇帝歷來強調‘騎射乃旗人之根本’。這句話的實際意思就是:處於數量劣勢的八旗軍隊,要充分的保證武力上的優勢,以此來維護統治的穩定。那麼怎麼保持?就是鼓勵騎射,遏制火器。當然這個遏制火器並不是不用,而是火器的發展不能動搖到騎射的地位。
據此你就會發現,隨著清朝實力的衰弱,它對火器發展的限制就會越來越嚴。因為當再好的盔甲、再精的騎射也抵擋不了一支裝備了燧發槍的軍隊時,清朝的統治也將隨之開始解體。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戴梓改進的28發連珠銃。由於這種武器本身存在的種種缺點,導致它基本上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是從這種武器的出現我們也可以知道,戴梓肯定對於燧發槍的結構與製造流程十分熟悉。那麼讓戴梓設立製造一種能大規模裝備,並且效能出色的燧發槍也不是一件難事。而隨著燧發槍的大規模普及應用,八旗軍隊所保持的騎射優勢必定蕩然無存,這是康熙帝及歷代清朝統治者所無法容忍的。因此戴梓研發的火器越先進,他的結局就會越悲慘。(幸虧戴梓是處在清初國力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