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體字石磊
-
2 # 三線人
古代人雖然沒有普通話,但是是有教材的。
就是我們所說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是音律。
首先詩經詩經中錄入的是各種官方及民間歌曲、民謠,不管如何的發音,韻律上因為要朗朗上口,所以是押韻的。
後來的詩後來的詩是唐代開始興起,主要是起源於隋朝的《切韻》,這就是第一部關於中國音韻的書。並且隋煬帝雖然荒淫無度,但寫詩還是有一手的,那時候皇帝都寫詩,還不全國上下研究哈。
唐詩的興起唐朝時候孫愐寫了《唐韻》,就是在《切韻》為基礎修改演變而成;因此也導致了中國唐朝詩歌成為鼎盛時期。
宋詞的興起到了宋代陳彭年又在《唐韻》《切韻》,基礎上寫了《廣韻》,也導致宋詞的大大發展。
班門弄斧,全當拋磚引玉,望大家指點!
後邊多說一句,老夫也算是文學愛後者了,寫了一些自己童年和三線兵工廠的七七八八文字,希望眾網友支援關注下哈。
-
3 # 鐵騎無聲
謝謝邀請!普通話這個稱謂,是新中國給命名的,古人當然不知道。但是,自從中央集權的王朝的建立,國家就必須有統一的語言,這是極其簡明的道理。開始的統一語言叫雅音,後來叫官話,民國叫國語,新中國才叫普通話。名稱雖不相同,東西就是一個東西。因為從夏禹商湯開始,中國曆代君主都是中原或北方人,所建立的政權也是以其家人、親友、鄉鄰為主要架構形成的。建立的都城也都在中原或北方。因此,以中原或北方方言口音為主的官話就一直延襲下來。雖然也在不斷的改變,但主體不變。其碼從漢朝開始,這個官話的系統就已經成熟了。因此,我們用今天的普通話來讀漢朝的人為我留下的樂府詩,幾乎都是押韻的。有一首漢人的長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也叫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詩中的一塊熠熠生輝的瑰寶!幾百句的敘事長詩寫的跌宕起伏,文字瑰麗多彩。藝術水準相當高!所用的語言,竟然和我們今天的普通話高度相似。我們用普通話來讀,全部押韻,毫無違和感。
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奇談怪論,什麼:唐詩、宋詞用普通話讀不押韻…。我們華人,喜歡古代文學、古詩詞的人相當多,很多人都可以背誦很多詩詞。我們在用普通話讀誦古詩詞時發現過多少“不押韻”的現象?佔多大比例?《中國詩詞大會》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那麼多屆,其中無論參賽的選手、主持人、評委、佳賓…。全都使用普通話讀誦、點評古詩詞。我們發現多少“不押韻”的現象呢?可見,說:用普通話讀古詩詞不押韻…本身就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偽命題。
從以上事實,我們可以推斷:普通話就是歷朝歷代官話的傳承。當然,不能完全一樣,但大體相同。所以,提問者發現:用普通話讀古詩絕大多數是押韻的。
根據現有史料,我們知道:最晚於南宋末年,官話系統已經沒有了入聲,漢字的讀音也進化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和今天的普通話高度相似了。愛好文學的讀,都熟讀過《紅樓夢》和其它一些明、清文人創作的小說。裡面的行文、語法、遣詞用句。都和今天的普通話毫無二致,這不是很有力的證明嗎?
回覆列表
古人寫詩是按古韻寫的,古人讀詩是按古音讀的,所以古人讀古詩是押韻的。古人最常用的規則是平水韻,我們現在最常用的規則是中華新韻。如果我們現在用中華新韻的規則去衡量古寺,那麼古詩有許多地方就不押韻了。這其實不是古詩不押韻,這是因為現在的規則變了,確切地說是字的讀音起了變化。
現代人寫詩、寫詞、寫對聯,多半是按中華新韻寫的,但也有少數人懷古情緒比較濃,還在使用平水韻。如果使用平水韻進行創作,從頭到尾都得使用平水韻,不能將平水韻和中華新韻交替使用。
關注中國簡體字,下次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