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26938738073

    瀉藥。前幾天剛好看到一則。

    錢起。這個人一般讀者估計知道的不多。但他有首應試詩《湘靈鼓瑟》,有一句估計很多人知道:

    省試湘靈鼓瑟

    唐 · 錢起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後來蘇軾有首詞,詩眼就是從這句裡化來的:

    《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

    蘇軾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 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其實錢起是懷素的叔叔,大曆十才子之一,與郎士元齊名,人稱“前有沈宋,後有錢郎”,在當時還是蠻有名的。

    哦,沈宋是指沈佺期和宋之問。

    怎麼感覺我一下子甩出了四個不知名的人呢……

    而宋之問在《靈隱寺》裡的那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也是千古名句的……吧?

    不過也有坊間傳聞說這句是駱賓王提點的。駱賓王那就不是宋之問這種知名度了,人家是初唐四傑,應該是很出名的……吧?

    駱賓王流傳最廣的千古名句應該就是那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了。

    不過我覺得如果駱賓王一生的傳唱巔峰居然是七歲習作的話估計他自己會很不高興,所以哪怕是討武檄文中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他也會比較滿意的。據說就是這一句震住了武則天。

    那麼駱賓王有個朋友,雖然也和他並稱初唐四傑,然而名氣比他還小一點,至少在今天。那個朋友叫盧照齡。不查百度的話很多人應該不知道這位寫過什麼。

    他寫過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再往後看,唐末有個詩人叫羅隱,原名叫羅橫,後來因為屢試不第,名氣也不大,就改名叫羅隱了。他有一句詩是講自己的,後來大家都拿來用了,那句詩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那麼還有很多,想看的話,我可以陸續補(i can do this all day)

    ============

    今天都講講無名氏,或者接近於無名氏的故事吧。

    話說,史記裡記載了一個故事,有個叫馮驩的人,去投奔孟嘗君,然後成天不幹正事就彈劍唱歌,他唱: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應該很多人都很熟這幾句抱怨,但未必能和馮驩對上號。

    《論語》裡的楚狂,應該很有名了,但是沒人知道姓名,放進來也可以湊數。他對孔子唱: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前半句演變成了“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後半句更熟了,《歸去來兮辭》裡有。

    至於《越人歌》,應該是個人都聽過,但是作者誰知道呢。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說起《越人歌》,就想起《佳人曲》,但李延年應該都知道,不說了。

    秦時有民歌,又是無名氏: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拄。

    是不是很眼熟呢,當然,後來的《飲馬長城窟行》(陳琳)也化用了這句。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不僅如此,前半句後來也化入了《兵車行》: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提到《飲馬長城窟行》,這其實是一個同題詩,之前《相和歌辭·瑟調曲》裡就有一首,也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那首雖然沒有作者,但個人感覺比陳琳寫的好多了。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提到古詩十九首,不得不感慨《行行重行行》寫的真好,我甚至認為,可以說是漢末到初唐間寫的最好的一首了。有學者認為可能是陸機或者潘安寫的,但更多還是將之歸為無名氏的手筆。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不行,其實古詩十九首都超讚,名氣也大,放在這裡不合適,但這麼好的詩,就是忍不住不提。

    漢樂府中還有一首《十五從軍徵》,從中不難看出對《無家別》《垂老別》的影響: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話說,有一句現在有事沒事還老用的: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誰寫的呢?無名氏,《論語》裡引的。

    在唐代銅官窯瓷器上有這麼一首詩,現在應該是人都聽過: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誰也不知道作者具體是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誰說的?《擊壤歌》,沈德潛記載為堯舜時代的歌辭,作者當然是無名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哪裡?

    《戰國策》引逸詩: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

    作者是先秦無名氏。

    《詩經》裡有句“有狐綏綏”可是不一定都知道《塗山歌》: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攸昌

    雖然可能也不出名,但我其實感覺《白水歌》(無名氏)也寫得超讚的:

    浩浩白水。倏倏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立。從我焉如。

    至於說: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

    其實也是《史記》裡引用的諺語,又是無名氏。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孺子歌》,作者呢?也是無名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仁義,還是屬於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