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中奇緣115747081
-
2 # 名字已線上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覺得佛所說的“無所住”,是從我們人人具足的“自性”上說的。有大師說過,佛經裡佛說過的每一句話,都是佛“入大寂定”之後所宣說的。因此,對於我等凡夫而言,佛經裡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體會不了的,也是搞不明白的。與其盲猜亂解,不如靜下心來,按照佛所說的“求學”方法,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相信終有一日,我們也能收穫自己“花開的那一刻”。到那時,一切的迷惑將不再是迷惑,一切的未知也不再是未知。
因此,對於下面我個人的這些言論,您看不看都無所謂,但求不要擾亂到您的本心。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闡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向世人充分展示了,“自性”的“本來面目、具體性質及作用”。只是對我們這些沒有“實證”的人來說,依然還沒辦法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回到那句話,還是我們“未得見”。對於“修學”來說,最初的起點基本上是“信”,也就是對佛以及佛之所說的“相信”。而我們現在的“信”,有大師告訴我們叫“偽信”或者叫“強信”。即,不是透過親身感受獲取到的。因此,我們的“信”裡面有疑惑、有懷疑。只有不帶疑惑的“信”才是“真信”。對我們來說,“真信”也可能是我們收穫最大的“信”。
“真信”即是“不疑”,“不疑”才能有“質量”,有“質量”才能有“所得”,有“所得”才能有“堅持”,有“堅持”才能達到“目的”。因此,我個人認為在“修學”的開始階段,或者“未見實相”之前,堅守“信”最重要。由“信”而發“願”,由“願”而起“行”。“信、願、行”這是大師說的修學次序,經過努力進而一步步達到“證”的境界。“證”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佛之所說,有大師說“這才是真正的修學開始。”
因此,“生其心”即是依據“真如本心”的特點去“修學”。而“無所住”是“真如本性”的特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表面理解可能是“拋卻紅塵俗世一切”的凡心。實際上,卻是我們“證悟”之後的修學手段和出發點。如果理解為“不顧一切的去拋棄一切紅塵俗事”,我認為不僅對修學,也是對人生和生活極大的錯誤。
附: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再次宣告。本人所言,萬萬當不得真!肯請大家一笑而過。
-
3 # 甘為中華做鷹犬
境界不同,體悟就有差別。
首先,不住文字生心,文字只能大略的表意,比如國畫中烘雲托月,宣紙上畫個月亮不容易,如果畫一片雲,雲中留白就是月亮。雲比喻文字,月亮即是生心。
同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需要契合無所住,自然就見到所生之心,所以這個應字不僅僅是應該的解釋,另一個解釋是感應的應,對應的應。
-
4 # 倔將
我試著回答一下吧。
在禪修中當人要達到虛靜過程時,首先需要具備放空一切專注一處的能力。此時,還不是無所住。當呼吸到了微息時,無所住和那個其心會自然發生。
常人透過修息會短暫生住這個心,要使其心常駐就得修行。
這只是禪修的其心,在未來的過程中,這種心會有更多的體會。
非文字能註明,非修而不得明心。
-
5 # 心理諮詢師吳明強
無所住是從微觀到宏觀,狹義到廣義。我們是人便有所住了,而後延伸的一切都是住在主體人所認知上去住在了有與無。無所住是虛化主體,從思維的自我回到萬物有靈的靈體。而客體亦是主體的照見,本內無身心外無世界。仿如鏡子,對摺射出來的映像不迎不隨,來即照之,去即散之,未曾遺留半點,亦末曾思辯絲毫。
真正可以做到了無所住方迴歸到當下,而此時生的心叫妙心,是因對方的狀態系統而生之,非經驗標準。
這原本就是說不明白的,這說明白的也還不是。
-
6 # 龍禪子
有所住,就是心中有相安住,此時已經沒有了心,因為忘記了本心,“忘”字亡心者。心中不住相,本心顯現,本心不是世俗心,本心不可描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7 # 彩雲之南夜明珠
無所住就是無分別,是沒有分辯是非、對錯、美醜之心,升起的是沒有善惡、沒有煩惱的平等之心。
為什麼不要分別?因為有了分別心就不平靜,看到一個人心裡就想:這個人長相怎麼樣?做事怎麼樣?
如果是自己喜歡的內心就高興,如果是不符合自己審美標準的內心就痛苦,不管什麼心情己經被壞了內心的平靜,也就是如如不動之心。
沒有分別的修行人看透了人生百態,從不去爭論什麼好與壞、什麼富與窮、什麼是與非。
但是說得輕巧真能做到的微乎其微,即便是修行人還是喜歡錶現,喜歡高談闊論、指點天下,時時升起分別之心,所以說能修成正果的極少。
-
8 # 易生解乾坤
無所住就是本心。本心就是自性。應無所住生其心!本無所住即是心。心即佛。再解釋就是文字遊戲了!無所住就是啥都不執著!知而不關注!比如你一下子能聽見的聲音很多!你不去關注就是無所住!你專注一個聲音那就是有所住。你一睜眼看見很多!你眼前的一切你都看得見。但是你如果只盯著一個人其他不看就叫有所住!你看大景,但是不去刻意關注哪一個小景大概就是無所住!當然,心無所住更深!不知不覺!所謂“知見立知,為無明本。知見不見,斯即涅槃”就是這個道理。道理是這個道理!實證的話就不敢說了!還要好好摸索~
回覆列表
應該,無所住就是不執著在具體事情上,心就是心理意識,人尤其在貪嗔痴上會執著,放下就是解脫的方法。五蘊是空的,人生也是一場大型VR,你覺得真是嗎?你在夢境中看見的,聽見的,感受到的,在當時知道是假的嗎?所以是可以放下,而不執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