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素的穿山甲

    藝術沒有一統天下的解讀方式,對同一件繪畫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這給了後來人們對經典世界名畫再創作的無限可能性。與一般人不過說說而已相比,許多藝術創作者他們有能力、有野心走的更遠,於是在自己對名畫解讀的基礎上賦予自己的觀念和思考,從而實現超越臨摹意義上的“二次創作”,這在古今中外繪畫史上是司空見慣尋常事而已。

    達利《最後的晚餐》

    在現當代畫壇,各種流派以其鮮明的藝術立場紛紛粉墨登場,在傳承與創新的掙扎中百轉千回,尤其對傳統的經典題材採用不同的方式賦予其新的內涵,這種“轉基因”的畫作在藝術史上的“軟著陸”或“硬著陸”,帶給了人們別樣的藝術感受。就以達芬奇最著名的《最後的晚餐》,題主提到的劉小東的《吃完了再說》顯然是對這幅經典的一種接近當下現實的再創作。其實達芬奇的這幅畫,歷史上描繪這個主題的畫作很多,但以達芬奇的最為經典,不過進入現當代以來,藝術家們以新的視角去極力拓展這一主題的外延,比如達利的1955年所作的《最後的晚餐》,雖然宗教性的核心沒變,但在外在表現上與這種經典的呈現方式截然不同,12個門徒都是以俯首的姿態聽著正在聽著仰首挺胸的耶穌情緒激揚的佈道,模糊了背叛這一母體,突破了這一主題固有的解讀方式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展現了一種更平靜和日常的力量。還有中國畫家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這幅作品更是走的更遠,畫面中根本看不出宗教因素,而是有著深深的隱喻,其中的金色領帶、紅色紅領巾和三道槓之前強烈的對比,以及帶著面具的臉和紅色的西瓜這樣的道具,對那個時代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具有強烈的衝擊力。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劉小東《吃完了再說》

    回過頭來看看劉小東的《吃完了再說》這幅作品,這是劉小東2008年在羅馬所作的一幅長達10米的巨幅油畫,是在“抵抗景觀:社會變革中的個人和他的自我形式”為主題的中國當代藝術展期間當場以寫生的方式創作的。這幅作品的主題雖然借鑑了《最後的晚餐》的形式,但作品呈現的內涵和外延根本就與宗教意義毫無瓜葛,對這幅畫的的寓意的解讀不多,但透過劉小東的中國公民身份和他創作的脈絡來看,我以為這幅畫絕不是表達華人熱情好客的性格這麼簡單,特別是以我們日常說的口頭禪“吃完了再走”這五個字置換了“最後的晚餐”這樣的題目,更深的寓意也許是對當下中國與世界的溝通和交流中的有點茫然不知所措、進退失據的一種複雜的心態的和境遇的委婉而不動聲色的表達,也即所謂的“沒有立場的立場”,或許大概應該如此吧。《水上抽菸》《農民工打麻將》

    劉小東確實是一個具有天賦的畫家,同時也是一個誠實而軟弱的畫家,他自己說過“文字太明確,人活著還是模糊一點好,這是一種民間的生存方式”。也許,對他畫作的解讀的切入點還是艾未未說的最為深刻:“呈現出一個國家的傷口和一個藝術家的無言的立場”。

    《違章》《藍色桃子》《抓雞》《水中放鬆》

    《纏綿》

  • 2 # 布穀公社

    劉小東是當代中國炙手可熱的畫家,其作品動輒過億的拍賣價格樹立了其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的確,現當代畫家對世界名畫的再創作一直是個有趣的話題,藝術的多元化解讀方式,讓現代畫家對世界名畫的再創作有了更多的延伸閱讀空間。

    就劉小東的《吃完了再說》而言,是當代人對達芬奇《最後的晚餐》賦予當前時代感的另類解讀,它與達芬奇所要表達的宗教寓意完全無關,只是將13個男人放在一張桌子上吃了一頓飯,大家可以按照現代人的思維去解讀每一個人不同的形態下和不同的心理狀態。

    在這幅作品中,你完全沒有感覺到達芬奇的那個關於出賣或者背叛的背景之下的複雜人物內心的晚餐,只有現代人的戲謔、甚至是調侃的現實意味。

    所以從這幅作品來說,真的說不上好在哪裡,只有解讀的視角和藝術家的出發點,以及觀者的心境,個人認為算是一種實驗藝術品。

    羅中立曾經以再創作的方式,按照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阿的《大浴女》,創作了一幅名為《嬉戲》的作品。

    在這幅作品裡我所能看到的人文解讀,就是在畫面中調侃式地加入了一個農夫和一頭牛,將一種鄉土中國的味道嵌入到了雷諾阿的構圖中,也算是一種向大師的致敬之作。

    在羅中立的金色系列作品中,出現了大量類似雷諾阿浴女系列的作品,在1990年代的羅中立,那個時候在色彩上他借鑑了梵高的豔麗,在主題上卻一直沒有走出雷諾阿的陰影。

    仔細看看上面兩幅作品,俄羅斯當代畫家康斯坦丁·拉祖莫夫(生於1974年)作品中的女人身上的Sunny斑駁的描繪方式,與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阿的《浴女》身上的Sunny斑點異曲同工。

    這樣的藝術的再創作,或者再現大師風格的描繪方式,卻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以致於康斯坦丁·拉祖莫夫的作品一度供不應求。

  • 3 # 詩夜城主

    明白人都可以看出劉小東的《吃完了再說》是模仿了藝術大師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素材,對於這種改編經典傑作的作品,還有必要吃完了再說嗎?欣賞藝術作品要有自己獨特堅定的立場,不要“人云亦云”的,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下圖

    達芬奇是藝術大師,劉小東只是個藝術家,大師與藝術家的區別之處憑一副作品就顯而易見了,大家仔細看看《吃完了再說》與《最後的晚餐》,單從作品的題名來講,看了《吃完了再說》反而連飯都吃不下了,

    劉小東《吃完了再說》下圖

    經典總是無法超越,模仿經典已經是“吃力不討好”的事,為何有些人竟然還去改編?這明擺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藝術創作不是應該講究獨特的風格嗎?連藝術素材都是別人的,唉,或許這就是中國藝術再無大師的原因吧,

    至於現代畫家對世界名畫的再創作究竟是好是壞呢?這樣說吧,畫家創作什麼作品沒有人干涉,要怎樣模仿怎樣再創作都可以,但是別把“再創作”的作品拿到藝術市場上來,沒有人說是“崇洋媚外”就不錯了,藝術是有尊嚴的,

    藝術家的作品在於精,不在於多,作品的品質關係到的不只是藝術家的聲譽及藝術素養,更是中國的文化底蘊,藝術創作講究個性,但這“個性”要完全是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去“張冠李戴”,總而言之,對世界名畫的再創作,這是藝術家對自身藝術造詣不自信的表現,

  • 4 # 吉星柔光

    畫家劉小東是當下社會程序的記錄者,他筆下油畫作品是典型的紀實性的現實主義的風格,只描繪生活狀態下人和事,拒絕唯美主義的粉飾浮誇,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窺探社會發展中隱藏著的對人的深層次的文化思考。《吃完了再說》這幅大型的油畫作品很有劉小東詼諧的味道,“吃完了再說”這句飯桌上常出現的話直接用於畫題,很顯然是想告訴大家“求人辦事要請人吃飯”,這個“規則”在中國的人事交往中是一種常態,否則你將獨木難支。此畫作的構圖形式是一字排開,很容易讓觀賞者聯想到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其實都是觀眾朋友們的一廂情願的感覺,有成就的畫家是不會讓別人對他的作品構圖形式上產生歧義的聯想,以免偏離主題思想的傳達。劉小東這幅《吃完了再說》是典型的世俗化的表現形式,沒有任何的宗教儀式感,這是一場朋友間的聚會,都是有血有肉的吃貨;至於彼此之間存在著什麼利益關係,只有吃完了再說……

    再議一下“現代畫家對世界名畫的再創作是好還是壞”的話題。我的回答是看現代創作者的意圖是什麼,才能得出相應的結論。譬如法國達達派畫家杜尚也曾經借達芬奇的作品《蒙拉麗莎》“上位”,炒作了一把自己;他用調侃揶揄的方式給雍容典雅的蒙拉麗莎的臉上塗上一撮山羊鬍子,以表示對權威繪畫的蔑視與反抗。這些借用世界名畫的做法都是利用名畫在世人心中存在的價值,而進行的個人審美價值的呈現與表達。這樣的“繼承方式”都是舊瓶裝新酒的套路,很難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UZI“刀鋒舞步”賽後火了,站FNC塔下戲耍機器人30秒,卻把自己逗笑了,如何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