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象眼觀天下
-
2 # 西南官腔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非常好,這也是很多朋友都關心的問題。於是乎喜歡他的人認為曹操這樣的人是個梟雄,不喜歡他的人又覺得他兇殘可恨,曹操就是這樣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曹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到底是不是漢賊!
宦官之家
要了解曹操,我們就要了解他的家族。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曹操也在爺爺父親的權利培養下,被推薦為洛陽北部尉。後來漢靈帝為鞏固皇權,組建了西園八校尉,曹操更是其中的典軍校尉。
協天子以令諸侯
隨著東漢的名存實亡,以及各路諸侯軍閥混戰的開始。曹操奪得漢獻帝並加以控制和軟禁並自封丞相後來更是加封魏王,隨後以漢獻帝的名義釋出詔書,更是把那些反對他的大臣全部殺死。雖然漢朝末年漢室衰微,但各路諸侯礙於漢室名望,還不敢公然抗旨,這也成就了曹操。
屠城殺降
作為以儒治國和忠君愛國的古代,屠城那是非常忌諱和受人記恨的。無論是領兵大將還是統治者皇帝對屠城和殺降都是非常排斥的,很少有人敢於直接去對碰它。《後漢書》中就記載曹操至少屠城六次殺降一次!
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父親被殺,攻陶謙,徐州大屠城。
二、興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張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徵呂布,屠彭城。
四、官渡之戰,坑殺袁紹降兵七萬(一說八萬)。
五、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鄴城。
六、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徵烏丸,屠柳城。
七、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淵屠興國、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盜墓
曹操盜墓可謂是幾近瘋狂,為此還設立了專門盜墓的機構,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從第四代梁孝王劉武始可能全部葬於芒碭山,加之王后嬪妃文武大臣該有多少地下宮殿現在尚不完全清楚。而曹操挖的就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據說,曹操僅憑這一次盜掘所得的財寶,就養活了手下全軍將士幾十萬三年,可見盜得財寶之巨。
總結
曹操一家世受皇恩,然曹阿瞞卻協天子令諸侯,自封丞相,甚至打破了當年高祖斬白馬立誓,非劉氏稱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而封王。對於那些反對他的大臣更是毫不留情的趕盡殺絕,不僅多次屠城殺降,甚至公然盜取皇陵。乃至後世一直為人所不恥,歷史上的各朝各代一直將其視為漢賊奸臣。
-
3 # 潘不安講究史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曹操雖有治亂之功,也有竊漢之實,所以有不少人從這個角度會罵曹操為賊,這點我認為其實是沒什麼好洗的。這才是奸雄本色,反而現在很多影視文章想盡各種辦法,幫曹操洗白白,扭扭捏捏的反而小氣了,和超市竊蔥的小賊有何區別?
如果說用曹操沒有稱帝來說其忠於漢室就太流於表面了。曹操其祖曹騰是漢臣,雖是太監,卻是歷史上少有留下賢明的太監,其父曹嵩,雖然是一個便宜太尉,但也是漢朝三公之首。曹操去世時,名雖漢臣,其手中的權利卻已經有帝王之實。古人告訴我們凡事不可做盡,這時候又何必為了一個虛頭銜,而毀了三代名聲。就像現在,即使是算漏了一個羅貫中,但近兩千年了還是一大群了為了自己是忠還是奸,互相打的頭破血流,不是很有意思。
大家說曹操忠於漢室,無非就抓住了其沒有稱帝。但是《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什麼是蕭何故事?
《史記·蕭相國世家》:“於是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還能說是皇帝對大臣的信任和尊敬,但蕭何可沒有贊拜不名。古人長輩喚名字,平輩用字,下屬或晚輩才不能直呼名字,而尊稱官名。歷史上還有哪些人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梁冀、董卓、劉裕、蕭道成、蕭衍、侯景等,三項齊集,尤其是贊拜不名者最後無一不想篡位的,而其他如陶侃等被授予這三項,但是都是固辭不受。
且漢高祖劉邦留下“非劉姓者不可為王”,曹操卻加封魏王,對於最重孝道的漢朝,無疑是嚴重的違反祖制。另外,曹操還加了九錫,請問歷史上有哪位加了九錫後沒有篡位的呢?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封王建國,加九錫,古代篡位的必要流程,曹操都已經走遍了,只是把最後一步讓給了兒子完成,怎麼還能稱其忠於漢室呢。
還有一部分認為,曹操是屬於黃袍加身,是為了下面那些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文臣武將,但是歷史上真正黃袍加身的趙匡胤也是被人詬病的,到曹操這就不能因為個人的喜歡而雙重標準了。
最後宣告本人也是曹粉,同時我也是劉粉,諸葛粉,但作為粉絲我們就要光明磊落,漢室傾頹不得不亡,劉備學光武舊事復興漢室沒有錯,曹操有德有能者取而代之也是正常。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何必在乎?
回覆列表
分別是“官軍“還是“賊寇“根本性的區別就是是否具備正統性、合法性。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合法性是大家一直都非常看重的,曹操自己也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有了“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提法。奉天子的才是官軍,才是忠臣,與之作對的自然就是賊寇,是“不臣“——這一點在古代社會中是最大的政治。
曹操早期和中期所作所為,確實讓不少人認為他是代表了漢天子的利益,是漢朝忠臣——但華人講究“蓋棺論定“,曹操晚期所做所為明顯不是為了漢朝利益,如果只是迫害皇后、殺害大臣,還可以辯解說是內部鬥爭,那麼“加九錫“,這已經明顯不是臣子的做法,更何況其子曹丕代漢,曹操無論如何不可能是漢朝忠臣。
曹操沒有稱帝不假,但是你忘記了在古代還有“株連“一說,父債子償被古人認為是天經地義,子債父償也是如此啊!誰家忠臣能能教育出一個篡位者?!只有“滿門忠烈“的說法,“半門忠烈“那就是笑話!兒子或者“知恥後勇“挽救父親聲譽,什麼時候兒子篡位父親還能當忠臣的?!
既然不是忠臣,那麼只能是“賊寇“了。——至於功勞、苦勞什麼的,你以為王莽、董卓這些人就沒有麼?!就是現在,很多貪官難道沒有功勞和苦勞?審判他們的時候,會根據他們的功勞酌情予以減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