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德文科學頻道

    哪裡還有什麼年味!這也不準,那也不準,到處關門閉戶,想去旅遊又到處是人,除了睡覺,似乎就找不到其它更好的活動了。

    不光是春節,其實所有的節日,大家都已經審美疲勞了,急需一種新穎的過節方式來釋放大家的激情了。

  • 2 # 鵠志齋主

    春節,我們小時候也叫“過年”,它是我們每個華人一年中很重要的節日,不管身在哪裡,都要想盡辦法趕回家裡,和家人一起過年,吃上一頓團年飯,才覺得過年有意義,即使第二天又要遠赴他鄉,也覺得值得。

    以前大人們放鞭炮,我們做小孩的,就在放完鞭炮的鞭炮堆裡找那些沒炸過的的,自己點著玩,但是現在因為環境原因,已經有很多城市都不讓放鞭炮了。而現在的小孩子唯一感興趣的就是手機電腦了。還有,以前過年家家都要殺豬,豬肉也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做菜的必需品。在家庭中男人殺豬,女人在家開始油炸翻油餃,扯麻糖,麻果,做各種各樣的小吃。還有過年必不可少的就是貼春聯,大人貼小孩子在旁邊拿漿糊,或者毛刷,幫著大人貼春聯。再有就是過年給父母和長輩們磕頭。一切準備都做好,接下來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好好吃上一頓,大人們聊天喝酒,到了晚上,一群小孩子一人提一個紙糊的燈籠在村裡走來走去,如果誰的燈籠不好看,還要吵著向大人再買一個。但是現在都是在飯店吃飯,一家人吃完各回各家,回家後看一下春晚節目。

    細細回想,滿滿的都是美好和快樂。年味不同了,但年還是年,是我們華人永遠的重要傳統,必須傳承下去,因為春節就寓意著團圓,而團圓就是人生最大的滿足。

  • 3 # 知行史話
    你覺得現在春節比以前有年味嗎?為什麼?

    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對“年味”的定義。

    我小時候過年,是從離過年還有一、兩個月就開始感受到那種氣氛。

    首先是準備臘貨。買腸衣、豬肉做香腸,去農村買鴨子做板鴨。然後趁圩日(我小時候七日一圩,大概高中後是三日一圩)買豬肉做臘肉,買牛肉做牛肉巴。有時還去河裡攔壩捉魚做臘魚,到山上用籠子捕老鼠做老鼠巴……

    自家做完了,就到各家門口去數(我父母是老師,家住學校裡面),看看別人家做了些什麼臘貨。小夥伴之間還互相攀比。

    到了小年,就開始炸豆角酥、做爆米花、做油角等。有時是自己家做,有時是好幾家人一起做。把油鍋搬到院子裡,大夥各司其職,煞是熱鬧。

    年二十五,開始去逛花市。往往要去好幾次,選到心儀的桔子盆栽,然後等他降價再去買,很多時候要等到年三十下午。

    在年前早已許好的願望,在過年前一般爸媽都已經準備好了。新年禮物一般是新衣服。提早拿到衣服,但一定要等到年三十晚上洗澡完才能穿。每天看好幾次,每次都激動。

    年三十到了,上午要去理髮,回來要幫助爸媽貼春聯、貼喜字。熬漿糊,看貼得平不平都是我們小孩子的活。

    晚上吃年夜飯前要放鞭炮,往往還要計較誰家先放。聽到有人放了,我們心裡著急。

    吃完飯開始串門,大人們嗑瓜子喝酒聊天。我們去院子裡到處撿沒炸的鞭炮……

    第二天年初一,開始互相拜年、吃三大碗、翹首盼望著利是(紅包)。然後到圩上看舞龍走高蹺,追著看舞獅子比賽、採青……

    就這樣一直吃喝玩樂,最後到元宵,逛花燈,猜燈謎……

    盼望、興奮、吃喝、串門走親戚……這一切組成了我心裡的年味。

    如果要以我記憶裡的年味來衡量現在,我覺得現在春節的年味比以前少太多了。

    然而,時代在變化。

    現在大商場裡的促銷,超市裡的打折,APP裡滿天飛的紅包,讓人眼迷離的各種商品,滿街的3D佈景,政府組織的大型年貨節……等等這些,也無不襯托出了過年的紅火。

    從這些來看,現在春節的年味其實也還是滿濃的。

    我想,年味濃不濃,是一種感覺,因人而異。不過,只要我們把手機放下,邁步走到街上,給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一個微笑,你很快就會體會到年味了。

    祝朋友們新年心想事成!

  • 4 # 行業動態觀察

    要說現在過年沒年味,肯定不準確,不信你到全國各地各個汽車站,火車站,高鐵站,飛機場去看看,莫不是人流如潮。再到各個超市,自由市場看看,莫不是人流湧動。許多單位發米,髮油,發東西好不熱鬧。這是什麼?這就是年味。只是感覺沒有過去那麼濃罷了!有原因如下:

    1.人們不缺吃。過去窮,物資匱乏,米麵油受限制,還粗糧細糧搭配,人們緊緊巴巴過日子,尤其是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一年到頭難得吃幾回肉,身體空虛呀,只有到了過年,才可以大吃一回,解一回饞,你說能不盼嗎?感受能不深嗎?

    而現在不缺吃,要吃什麼有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平時比過去過年吃的都好,人們已經麻木了,沒有什麼感覺了。

    2.不缺穿。過去窮,人們一年到頭難得買一件新衣服,基本上是穿了補,補了再穿,尤其是孩子們,基本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穿破了補了再穿,只有到了過年才可以大方一回穿上新衣服,你說能不盼嗎?感受能不深嗎?

    而現在,想穿什麼沒有,中國產的,進口的,日本的,南韓的,澳洲,越南的,馬來西亞,非洲的,應有盡有,平時穿的比過去過年都穿的好,還能有多少感受?

    3.不缺玩。過去窮,能夠去玩的地方無非公園,動物園,廟會這些地方。非常有限,平時也難得去一次,可正因為有限,難得去,人們才想去,尤其是孩子們,過年去了更熱鬧。

    而現在能玩的地方太多了,除旅遊景點層出不窮外,網咖,酒吧,夜總會,迪廳,卡廳,遊戲廳,更是應有盡有,平時都要膩了,過年誰還有心情再去玩?實在沒法子,就出國旅遊,於是乎,年味就變淡了。

    4.人情變淡了。過去雖然窮,人們之間重視親情,友情,感情都比較濃。現在雖然富了,人們之間的感情卻變淡了,利益考慮的更多一些,有些人乾脆就鑽進錢眼裡去了,六親不認。這樣人們過年待在一起,也就沒有過去那麼有趣味了!

    5.不能放炮。鞭炮聲中迎新年,這是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留下的,鞭炮聲更能襯托節日的氣氛。可是由於環保的問題,放鞭炮受到了限制。當然這是完全正確的,只是減少了節日的氣氛,減少了年味。

    如此等等。

    總而言之,年味變淡了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也變了,感受自然也就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出房的幼蜂是黃色,老蜂是黑色的,是什麼蜂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