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仙龍
-
2 # 高挺真
有人說,書名好比人名,總要起得好聽一點,但書名並不完全等同於人名,因為有些書名決定著這部書的性質。《石頭記》較之《紅樓夢》正是在強調性質這一點上更加鮮明。
第一回白紙黑字寫得明白,《紅樓夢》是總其名,這就說明另外四個書名是分名或別名。作者為什麼在正文中一一列出,是因為每個別名都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風月寶鑑》告訴我們,正面的風月故事是假語,反面的白骨如山才是真事;《金陵十二釵》點明誰是書中的主角,引導讀者從假探真、從無索有,告訴我們正面的喧賓奪主實際是借賓寫主;而《情僧錄》則是和《石頭記》對應的,目的是告訴我們情僧即石頭,石頭即情僧,是他記錄的這個故事,也就是寫了這部書。
《情僧錄》當然是指假語層面,《石頭記》是指真事層面,為什麼脂硯齋主張用後者作書名,是因為《石頭記》揭示了三個秘密:一是點明瞭本書的作者是“石頭",二是點明書中記錄的故事發生在石頭城,三是指明假語隱寓的故事是真實的歷史。
書名《石頭記》是一個證據,正文中也言之鑿鑿,“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梗峰下經過,忽見一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石頭上的字就是《紅樓夢》所敘述的故事,而且已經形成文字,別人只是抄錄而已,除了石頭,誰也沒有著作權。
問題是,這塊石頭指代的是誰?石頭並不會著書,著書的是人,石頭指代誰,誰就是作者。這就需要文字和史料中的證據,因為情僧和石頭是同一的,而情僧是指書中的賈寶玉,那我們就看看他到底和石頭是什麼關係。
一、怡紅院裡有山石,賈寶玉身上有通靈玉,通靈玉是石頭的幻相,兩者是同一的,這就是說,賈寶玉是甄寶玉的幻相,兩者也是同一的。由此可以推出,通靈玉和甄寶玉也是同一的,賈寶玉和石頭也是同一的,這正好印證了《情僧錄》和《石頭記》兩個書名的對等關係。石玉之比的意義正在於此。
二、木石前盟的坐實。書中將二寶的姻緣表述為金玉良姻,將二玉的姻緣表述為木石前盟,木不用說是木芙蓉林黛玉,哪麼石也無疑就是賈寶玉,再一次把賈寶玉和石頭劃了等號。
三、用“蠢物"這個符碼進一步延展到作者。書中石頭自稱蠢物,甄士隱看通靈玉時又特意指出通靈玉是蠢物,林黛玉初進賈府又將賈寶玉定性為蠢物,第六回和第十八回書作者又說“待蠢物逐細言來。這些說明什麼呢?說明玉和石都是作者的比喻物,兩個寶玉都是以作者為原型寫進書中的人物形象,區別在於甄為史筆,賈為幻筆而已。
四、書中的三個資料與史料高度吻合。
1、龍駒鳳雛。這是北靜王讚美賈寶玉的一句話,埋伏的是賈寶玉父母的屬相,賈政屬龍,王夫人屬雞。賈政對應的甄應嘉諧音真一家,意為甄賈兩家是同一個原型。書外,曹頫於康熙五十四年接任江寧織造,時年十六歲,這一年是公元1715年,可知他生於1700年,這一年正是龍年。
2、妙玉給寶玉的茶杯叫蟠虯盞,虯是帶角的小龍;寶玉的風箏是大魚,古人有魚龍之說,兩物都暗示寶玉原型屬龍。乾隆元年屬龍的正是十三歲,也從而可推知他生於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書外,曹雪芹的兩個朋友一個說他死於“四十年華",一個說他“年未五旬而卒",這是高度一致的,都是說他死於四十歲。古代所謂的五旬是指四十一歲到五十歲這個時間段,年未五旬就是沒進入這個時間段,也是指四十歲。曹雪芹死於1763年,這年四十歲的人也是屬龍。這年曹頫六十四歲。
3、兩個百年。36501是一百年的天數,女媧補天指代明朝滅亡,這是公元1644年。曹雪芹動手著書是1744年,這個時間怎麼來的呢?因為《紅樓夢》面世的再評本成書於1754年,全書用了十年的時間寫成,往前推十年正是著書的時間。從滿清入主中原到曹雪芹著書恰是一百年。另一個百年出現在第五回,是寧榮二公的魂靈說的。國朝定鼎指後金改國號為清,時間是公元1636年,寶玉見警幻仙姑隱寓的是曹雪芹去平郡王府拜見姑媽,這是雍正十三年曹家人進京奔喪時發生的事,時間是公元1735年。這兩個百年說明,書中的資訊是和書外的現實是高度契合的。
回覆列表
《紅樓夢》開篇即說“作者自雲: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
《紅樓夢》開篇以神話形式介紹作品的由來,說女媧補天之石剩一塊未用,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經過此地,施法使其有了靈性,攜帶下凡。
不知過了幾世幾劫,空空道人路過,見石上刻錄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託,抄寫下來傳世。輾轉傳到曹雪芹手中,經他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成書。
書中故事起於甄士隱。元宵之夜,甄士隱的女兒甄英蓮被拐走,不久葫蘆廟失火,甄家被燒燬。甄帶妻子投奔岳父,岳父卑鄙貪財,甄士隱貧病交攻,走投無路。後遇一跛足道人,聽其《好了歌》後,為《好了歌》解注。經道人指點,士隱醒悟隨道人出家。
擴充套件資料
《紅樓夢》開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雲”即是曹雪芹自序。在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實身份出現,對讀者講述寫作緣起。
據他自述,他是依託自己早年在南京親歷的繁華舊夢而寫作此書。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猛然回憶起年少時家裡所有的女孩兒,覺得她們的見識才氣遠遠超過自己,不禁深自愧悔。
祖上九死一生創下這份家業,當年自己身在福中,卻不務正業,不聽從父母老師的管教,以致長大後一技無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將這段經歷和悔悟寫成小說,就是要告訴讀者,雖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兒都是生活中實有其人。
萬不可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而使她們的事蹟湮滅無聞。一念及此,心旌盪漾,一切困難都不在話下。何況鄉野生活悠閒自在,風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湧,下筆如神。曹雪芹自謙才疏學淺,只得用市井白話來寫這部小說,意在為那些女孩兒立傳,排遣自己的苦悶,兼以供讀者把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