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因為,翻翻歷史,古日本,古北韓,屁大點兒地方,屁多點兒人頭,屁小聰明點兒計謀,就內鬥個不亦樂乎,還夜郎自大的賦予了無窮的比喻,突然發現中國原來這麼大的舞臺,這麼豪華的陣容,這麼拍案叫絕的奇策,怎麼不得激動的情緒澎湃、高潮起……………………。不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嘛,日本南韓正是因為喜歡三國,所以才成為了世界舞臺上的主要演員。

  • 2 # 逸軒閣

    其實明眼人都看的出,日本人很崇拜中國文化,從古代就一直喜歡研究中國的的文化,包括文字都好多參照漢字而來。三國裡面的智謀權變深深的吸引了日本的研究磚家,兩位《三國志》的專家城野宏和中野直禎認為:“人們之所以對此書推崇備至,視為珍寶,是因為書中有寶。例如,劉備勢孤力單,能在豪強中取得立足點,開創蜀國,關鍵在於他善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在企業管理中,如果效法劉備愛才舉能,方可以小制大,以弱勝強,有所建樹,獲得成功。”社會工業研究所所長牛尾治郎指出:“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日本企業要增強競爭力,就得學習三國中應對錯綜複雜局勢的方略。當一個好的企業家,如同當一個明君一樣,必須對外寬,對內明,以明補寬,以寬補明。”

    三國的戰爭題材,是日本某些人軍國思想的延伸。從現今三國遊戲和動漫中可以看出他們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崇尚武力。武士道的訣竅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精神是二戰軍國主義誕生的主因。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日本人有近乎瘋狂的三國志情結,已經將之演化出了一種日式的三國文化圈,可以說,哪怕是連德川家康都搞不清的平成廢宅,在談論三國時,最差也能說出個孔明、子龍、劉備大人,甚至對赤壁之戰也耳熟能詳。根據一些調查,三國文化,特別是《三國演義》文化,已經成為日本全民最樂於吸收的中國文化,沒有之一。

    是什麼促使了日本人如此瘋狂的迷戀三國文化呢?歸根結底還是中日之間的文化同宗同源,以明代價值觀書就的《三國演義》再加上中國歷史的傳奇大氣,徹底征服了日本人的內心,在文化上引發了共鳴。

    日本人習慣將《三國演義》稱為《三國志》,與中國同名的三國史書重名了,常常引起一番誤會。實際上,正如晦澀枯燥的《三國志》在中國也提不起人們多少閱讀慾望一樣,日本人喜歡的三國文化多半取材自《三國演義》,或者說,他們讀的其實也是一種被異化的三國曆史,是經過日本人修整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雖然歷史上日本引進《三國志》、《三國演義》的時間較早,不少文人和大名還將之視為珍貴的圖書,三國的故事片段和人物傳記也屢屢出現在日本古代的書籍中,但它在日本的早期傳播其實並不廣泛,幾百年間取得的話題效應相當低下。可以說,三國文化在日本古代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的紅過。

    日本人真正被“普及”三國文化,那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情,沒錯,沒你想的那麼源遠流長,“三國”在日本大眾中興盛起來,得等到1948年。

    1945年戰敗投降,捱了兩顆原子彈的日本,戰後經濟和民生回覆的很快,但從軍國主義壓迫中脫離的日本民眾,卻有不少對當前的生活感到憤懣、空虛、盲目和失落;從每日備戰、軍訓和喊皇國萬歲的生活中脫離出來以後,日本社會進入了彆扭的轉型期。

    這時候,一個叫吉川英治的名作家,藉著《三國演義》的題材和內容,自己編了本小說,名字就叫《三國英雄傳》,或者按照日本的名稱,應該翻譯成《三國志》。但這個名稱與中國史書《三國志》重合了,故轉譯的時候都會改為《三國英雄傳》。(這也是日本人總將三國演義稱為三國志的原因)

    《三國英雄傳》在報紙上一經過連載便火的一塌糊塗,戰後的日本人對這種勵志題材和戰爭、謀略、熱血合一的文學極為感興趣,這部三國小說迅速取得了比上一部《宮本武藏》更高的成就,成為日本民間茶餘飯後最普及的讀物。

    吉川英治的《三國英雄傳》其實是一本更接近老式武俠小說的連載作品,與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差別非常大,嚴格意義上屬於再創作的作品,但也正因為日本連載小說時的改編,令三國題材在日本社會迅速升溫,形成了文學熱點現象,也開拓了日本民眾對三國題材的認識和喜愛。

    實際上,吉川英治雖然被稱為日本與夏目漱石並列的文壇巨匠,但他的作品卻許多都是拿別人題材山寨加工的,連水滸傳都給“新編”了。在《三國英雄傳》序裡,吉川英治甚至毫不避諱的寫道:“我不搞大致翻譯或摘抄,要把它改寫成為能在報端執筆連載的小說。劉關張、曹操等等人物,我都會透過獨特的解讀與創造來重新描寫,點描了很多原著沒有的詞句和會話。

    吉川《三國英雄傳》以日本人慣用的“卷”為劃分,共分10卷,分別為:桃園之卷、群星之卷、草莽之卷、臣道之卷、孔明之卷、赤壁之卷、望蜀之卷、圖南之卷、出師之卷、五丈原之卷,他們是日本人“三國”認識的源泉。

    總之,連載火爆的《三國英雄傳》就這樣在戰後的日本彌散開來,成為人們最重要的精神填補劑,經過日本作家解讀和重新編構的“三國”,瞬間就成了日本國民文化的一部分,也讓三國這個題材越來越被日本社會所看重。

    但是說到底,日本人的《三國》並不是華人的三國,他們只是猶如畫漫畫那樣,借用了華人的故事成品故事題材,然後自己又編了套大致脈絡的東西出來罷了。

    吉川《三國》大獲成功,在後續賣出了幾百萬部之多,成為日本暢銷書中的神話,也正是由於這股“三國情結”的濃厚,許多同人、漫畫、動畫和影視作品也緊跟著出現,特別是著名漫畫家橫山光輝,他借用了吉川的《三國英雄傳》,繪製出了著名的《橫山光輝三國志》。

    這部《三國志》賣出了7000冊的瘋狂銷量,既打開了日本的動漫視窗,也使三國文化流傳到日本的青少年群體之中,覆蓋的時長達到了二十年之久。

    緊跟著橫山光輝《三國志》的是動畫化的《三國志》,這部1991年的動畫作品徹底打開了三國的時代熱浪,藉著橫山光輝的漫畫指令碼,再加上橫山菁兒的《英雄的黎明》的作曲,開創了日本動漫的一步史詩鉅作,曾經連續三年獲得日本漫畫家協會獎和優秀獎。刨開製作技術而言,這部長篇動漫足以在日本動漫史上佔據相當高的地位。

    就這樣,三國文化在日本的戰後時代,藉著小說、漫畫、動畫、遊戲,持續影響了日本幾個時代,徹徹底底的成為日本人最習以為常的文化,這已經無關喜歡不喜歡,而是“三國”這個中國文化,已經在日本文化裡紮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01年4月23日多少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