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寸書齋s

    在未來,資料洩漏現象並不會得到遏制,而且會變得更加隱蔽和肆無忌憚,再大資料時代,我們的隱私正變得透明,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可以洩漏很多的資訊,並不一定要獲得準備的個人聯絡方式就可以開展營銷。

    資訊的洩漏無處不在,因為市場競爭刺激經營者迫切的想要了解消費者的情況,自然會絞盡腦汁的獲取資訊,資料也就在不經意間成為商業營銷的墊腳石,只要商業還存在,這種情況就不會改變,法律的限制根本無法組織這一點,只能把資料洩漏的後果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

    技術在發展,資料資訊的洩漏變得更難,但是隱性的洩漏確實無處不在的,大的服務運營商也想把資料掐在自己手裡,但是他們本身也是資料的一部分,即便準確的資訊沒有透過運營商流出,分析師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還有駭客的存在,被動的防禦終究趕不上主動的進攻。

  • 2 # 風飄零37

    肯定還會出現的啊,如果是個人的話,那麼儘量對重要檔案做好加密和備份,手機、電腦、平板記得設定好密碼,如果借給他人使用,最好使用訪客模式。移動裝置儘量選擇那種可以加密的,拷進去的重要資料記得先加密。手機上最好的方法是藉助安全軟體,像騰訊手機管家這一類的來保護自己手機資訊的安全

  • 3 # 加米穀大資料

    舉幾個今年的例子:

    3月,Facebook資料洩露至少8700萬條(可能還有更多);

    8月華住集團旗下酒店開房記錄疑似洩露,涉及共計約5億條公民個人資訊;

    11月,萬豪資料庫系統遭到駭客入侵,5 億使用者資料遭洩...

    盤點2018年全球網際網路十大資料洩露事件

    https://www.toutiao.com/i6596930522167902733/

    回顧2018上半年十大資料洩露事件

    https://www.toutiao.com/i6576786034154013191/

    大資料時代資料安全已經成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未來資料洩露的事件很大機率上還會發生。

  • 4 # 三易生活

    這個是肯定的,比如說現在,谷歌又攤上大事了。

    此前網上就有傳言稱谷歌旗下的社交網路Google+再次曝出新安全漏洞。而在週一,谷歌方面承認了漏洞的存在。據悉,這個安全漏洞能夠讓應用開發者使用應用程式介面(API)在11月的6天時間中,訪問5250萬用戶的姓名、電子郵箱、職業和年齡以及其他詳細資訊,即使使用者把個人資料設定為“非公開”——課代表總結一下,就是有5000餘萬用戶的資訊保安受到威脅。

    谷歌方面在承認漏洞存在後也試圖挽救一下自己的形象,稱這個漏洞不會讓第三方應用使用使用者的財務資料或密碼,而且該公司也未發現使用者的私人資訊被濫用。不過面對如此情況,谷歌還是決定在未來90天內關閉Google+的應用程式介面,並在2019年4月關閉Google+,比原計劃的8月提前了4個月時間。

    其實,在今年10月谷歌就有關閉Google+的打算,因為當時這個社交網路服務也被曝光存有漏洞,可能允許惡意開發者收集數億谷歌使用者的資料。當時的情況是,Google+ People API允許使用者訪問自己和朋友的個人資料資料,這無意中也允許第三方應用程式刪除未被標記為公開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電子郵件地址、職業和性別等。受影響的使用者數量約為50萬人。

    在10月9日,谷歌宣佈面向普通消費者的Google+服務將於 2019 年 8 月正式下線。之所以要“拖”到明年8月,主要是考慮使用者輩分相關資料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撤離”準備時間。

    要說起來,因為資料洩露而“攤上大事”的企業不少。在2017年期間,Uber主動公開了此前曾向駭客支付10萬美元封口費以隱瞞5700萬賬戶資料洩露事件。當時有兩名駭客透過外部程式碼託管網站GitHub獲得了Uber工程師在AWS上的賬號和密碼,從而盜取了5000萬乘客的姓名、電子郵件和電話號碼,以及約60萬名美國司機的姓名和駕照號碼。隨後因為種種負面影響堆疊,Uber經歷了一場管理層的大換血,就連創始人都被趕下臺。

    其實在國內,一樣也出現過情況嚴重的資料洩露事件。比如同樣在去年發生的“趣店資料疑似外洩”事件,當時有媒體稱,暗網上十萬可買百萬學生資訊,且資料維度極為細緻,除學生借款金額、滯納金等金融資料外,甚至還包括學生父母電話、男女朋友電話、學信網賬號密碼等隱私資訊。隨後有媒體採訪內部員工得知,趣店曾因9月的大規模裁員事件未能合理安排離職員工的撫卹問題,造成此次資料洩露事件有可能是內鬼所為。

    包括前段時間有網友爆料,在暗網上有人以50美元的價格兜售“3年前撞庫而來”的陌陌3000餘萬行資料,包括手機號和密碼等。不過陌陌方面的態度是,所謂的“三年多前透過撞庫得來的資料”和陌陌使用者的匹配度極低,其傳聞的真實性待考,而如今陌陌在資訊保安保障方面用上了多重校驗機制,使用者可以安心使用。

    雖然說月亮圓不圓和所在地沒有什麼關係,但兩相對比同樣的網際網路公司的態度和處理速度似乎大有不同。就其原因,還是在資料洩露懲處力度上有所差異。

    邁進大資料時代,不止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很多傳統行業也正在逐漸向科技化、資訊化邁進。如果以往的傳統業務安全保障跟不上新型業務系統的需求,則埋下巨大的安全隱患。僅以近期爆發的酒店資料洩露事件為例,總部在美國的萬豪酒店因旗下酒店資料庫被駭客入侵,導致有約5億顧客的資訊可能遭到洩露。隨後,萬豪酒店因此事遭遇集體訴訟,索賠金額高達125億美元。

    也正是因為有如此懲處力度,才能督促企業們及時解決問題,消除安全隱患。而我們也希望國內更加重視網路資料資訊保安的法規的完善和落實,從而更好地保障大眾的網際網路資訊保安。

  • 5 # 阿西吧卜卜貝

    這篇文章你喜歡嗎?

    喜歡,還想看 (~ ̄▽ ̄)~ >>>

    http://www.iimedia.cn/63686.html

    一般啦,隨便再逛逛別的咯 ( ̄_, ̄ )ノ >>

    http://yq.iimedia.cn/?ch-2

  • 6 # 方寸書齋s

    在未來,資料洩漏現象並不會得到遏制,而且會變得更加隱蔽和肆無忌憚,再大資料時代,我們的隱私正變得透明,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可以洩漏很多的資訊,並不一定要獲得準備的個人聯絡方式就可以開展營銷。

    資訊的洩漏無處不在,因為市場競爭刺激經營者迫切的想要了解消費者的情況,自然會絞盡腦汁的獲取資訊,資料也就在不經意間成為商業營銷的墊腳石,只要商業還存在,這種情況就不會改變,法律的限制根本無法組織這一點,只能把資料洩漏的後果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

    技術在發展,資料資訊的洩漏變得更難,但是隱性的洩漏確實無處不在的,大的服務運營商也想把資料掐在自己手裡,但是他們本身也是資料的一部分,即便準確的資訊沒有透過運營商流出,分析師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還有駭客的存在,被動的防禦終究趕不上主動的進攻。

  • 7 # 風飄零37

    肯定還會出現的啊,如果是個人的話,那麼儘量對重要檔案做好加密和備份,手機、電腦、平板記得設定好密碼,如果借給他人使用,最好使用訪客模式。移動裝置儘量選擇那種可以加密的,拷進去的重要資料記得先加密。手機上最好的方法是藉助安全軟體,像騰訊手機管家這一類的來保護自己手機資訊的安全

  • 8 # 加米穀大資料

    舉幾個今年的例子:

    3月,Facebook資料洩露至少8700萬條(可能還有更多);

    8月華住集團旗下酒店開房記錄疑似洩露,涉及共計約5億條公民個人資訊;

    11月,萬豪資料庫系統遭到駭客入侵,5 億使用者資料遭洩...

    盤點2018年全球網際網路十大資料洩露事件

    https://www.toutiao.com/i6596930522167902733/

    回顧2018上半年十大資料洩露事件

    https://www.toutiao.com/i6576786034154013191/

    大資料時代資料安全已經成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未來資料洩露的事件很大機率上還會發生。

  • 9 # 三易生活

    這個是肯定的,比如說現在,谷歌又攤上大事了。

    此前網上就有傳言稱谷歌旗下的社交網路Google+再次曝出新安全漏洞。而在週一,谷歌方面承認了漏洞的存在。據悉,這個安全漏洞能夠讓應用開發者使用應用程式介面(API)在11月的6天時間中,訪問5250萬用戶的姓名、電子郵箱、職業和年齡以及其他詳細資訊,即使使用者把個人資料設定為“非公開”——課代表總結一下,就是有5000餘萬用戶的資訊保安受到威脅。

    谷歌方面在承認漏洞存在後也試圖挽救一下自己的形象,稱這個漏洞不會讓第三方應用使用使用者的財務資料或密碼,而且該公司也未發現使用者的私人資訊被濫用。不過面對如此情況,谷歌還是決定在未來90天內關閉Google+的應用程式介面,並在2019年4月關閉Google+,比原計劃的8月提前了4個月時間。

    其實,在今年10月谷歌就有關閉Google+的打算,因為當時這個社交網路服務也被曝光存有漏洞,可能允許惡意開發者收集數億谷歌使用者的資料。當時的情況是,Google+ People API允許使用者訪問自己和朋友的個人資料資料,這無意中也允許第三方應用程式刪除未被標記為公開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電子郵件地址、職業和性別等。受影響的使用者數量約為50萬人。

    在10月9日,谷歌宣佈面向普通消費者的Google+服務將於 2019 年 8 月正式下線。之所以要“拖”到明年8月,主要是考慮使用者輩分相關資料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撤離”準備時間。

    要說起來,因為資料洩露而“攤上大事”的企業不少。在2017年期間,Uber主動公開了此前曾向駭客支付10萬美元封口費以隱瞞5700萬賬戶資料洩露事件。當時有兩名駭客透過外部程式碼託管網站GitHub獲得了Uber工程師在AWS上的賬號和密碼,從而盜取了5000萬乘客的姓名、電子郵件和電話號碼,以及約60萬名美國司機的姓名和駕照號碼。隨後因為種種負面影響堆疊,Uber經歷了一場管理層的大換血,就連創始人都被趕下臺。

    其實在國內,一樣也出現過情況嚴重的資料洩露事件。比如同樣在去年發生的“趣店資料疑似外洩”事件,當時有媒體稱,暗網上十萬可買百萬學生資訊,且資料維度極為細緻,除學生借款金額、滯納金等金融資料外,甚至還包括學生父母電話、男女朋友電話、學信網賬號密碼等隱私資訊。隨後有媒體採訪內部員工得知,趣店曾因9月的大規模裁員事件未能合理安排離職員工的撫卹問題,造成此次資料洩露事件有可能是內鬼所為。

    包括前段時間有網友爆料,在暗網上有人以50美元的價格兜售“3年前撞庫而來”的陌陌3000餘萬行資料,包括手機號和密碼等。不過陌陌方面的態度是,所謂的“三年多前透過撞庫得來的資料”和陌陌使用者的匹配度極低,其傳聞的真實性待考,而如今陌陌在資訊保安保障方面用上了多重校驗機制,使用者可以安心使用。

    雖然說月亮圓不圓和所在地沒有什麼關係,但兩相對比同樣的網際網路公司的態度和處理速度似乎大有不同。就其原因,還是在資料洩露懲處力度上有所差異。

    邁進大資料時代,不止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很多傳統行業也正在逐漸向科技化、資訊化邁進。如果以往的傳統業務安全保障跟不上新型業務系統的需求,則埋下巨大的安全隱患。僅以近期爆發的酒店資料洩露事件為例,總部在美國的萬豪酒店因旗下酒店資料庫被駭客入侵,導致有約5億顧客的資訊可能遭到洩露。隨後,萬豪酒店因此事遭遇集體訴訟,索賠金額高達125億美元。

    也正是因為有如此懲處力度,才能督促企業們及時解決問題,消除安全隱患。而我們也希望國內更加重視網路資料資訊保安的法規的完善和落實,從而更好地保障大眾的網際網路資訊保安。

  • 10 # 阿西吧卜卜貝

    這篇文章你喜歡嗎?

    喜歡,還想看 (~ ̄▽ ̄)~ >>>

    http://www.iimedia.cn/63686.html

    一般啦,隨便再逛逛別的咯 ( ̄_, ̄ )ノ >>

    http://yq.iimedia.cn/?ch-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家庭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才能做全職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