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侃解密三國

    亂世之中,個人仇恨都是小事情,劉備能力可能不是三國最出眾的,但是隱忍整個三國恐怕無人能出其右。呂布偷襲了徐州,劉備都還能轉過頭再投靠呂布,相當於投靠自己原本收留的流亡武將,原本自己的手下,也難怪劉備發出“不可與命相爭也”的感嘆了。難道劉備不恨呂布?公孫瓚和劉備是同學,而且對劉備也算有知遇之恩,但是難說劉備佩服公孫瓚,袁紹的實力、能力一定比公孫瓚強點吧,而且個人魅力方面一定也強於公孫瓚,但是劉備連袁紹都瞧不上,認為袁紹必敗,那一定也更瞧不上公孫瓚,所以劉備對公孫瓚的感情並不深,所以劉備因為公孫瓚對袁紹的恨基本可以忽略的。但是劉備對袁紹並非沒有恨,但是這個恨不是因為公孫瓚而起,而是因為自己在袁紹手下的一段時間過得很不順心,對袁紹能力的失望,而起的恨。官渡之戰,借用《新三國》裡張飛的話說“(袁紹)這仗是怎麼打的,十幾萬大軍就是伸了脖子讓曹操砍,也得砍個幾天幾夜,你卻能敗的這麼慘”。劉備對袁紹幾乎是失望到絕望,所以而起的恨!

  • 2 # 大飛熊騎士

    雖然劉備和公孫瓚都是屬於國士無雙的盧植的門下,但是劉備和公孫瓚的個性不一樣,政治主張也不一樣。顯然,公孫瓚在一些做法上,還不如袁紹。甚至,公孫瓚殺死東漢末年最有聲望的宗室劉虞一家,按照劉備宗室身份和“匡扶漢室”的政治主張,沒有“聲討”公孫瓚就不錯了。所以,袁紹打敗公孫瓚,反而有一些“道義”上意味。

    (公孫瓚)

    公孫瓚其實有些可惜,擁有盧植這樣的名師,而且公孫瓚的軍事能力十分出色,驍勇善戰,文武雙全。公孫瓚一直在邊關駐守,曾經率領十幾個騎兵遭遇幾百鮮卑騎兵,於是他在矛的兩頭都插上槍頭,和幾十倍的敵軍大戰,殺傷幾十人,從此鮮卑騎兵不敢入塞。隨後,又帶領三千突騎平定張純等人的叛亂有功。東漢末年,著名的軍隊“白馬從義”就是公孫瓚為了抵禦匈奴胡人創立,趙雲就是其中一員。雖然公孫瓚作戰驍勇,部隊戰鬥力強,但是,公孫瓚有謀略和政治上的短板。所以,烏丸大人丘力居入寇青幽四州,公孫瓚卻無能為力。

    於是,朝廷派遣了宗室劉虞,回來繼續擔任幽州刺史,安撫這些少數民族。結果,劉虞一回到幽州,丘力居等人聽說了十分高興,便投降了劉虞。這裡也可以看出,公孫瓚確實只懂得暴力征服,缺乏謀略,不會徵撫並用。劉虞不但愛惜百姓,撫慰胡人,而且個人威望和知名度相當高。甚至,袁紹本來想擁立劉虞為帝,不過被劉虞拒絕了。如果,此時劉虞答應了,歷史的發展就很難說了,可能會改變日後的格局。

    (劉虞)

    正是因為劉虞在政見上和公孫瓚相左,而且劉虞和袁紹走得比較近,公孫瓚對劉虞十分忌憚。而劉虞認為公孫瓚不愛惜百姓,過於殘暴,於是派兵攻打公孫瓚,結果被公孫瓚打敗生擒。這時,朝廷派使者下旨讓劉虞總督六州,公孫瓚一想,這還得了,於是逼使者段訓殺了劉虞。這成了公孫瓚失敗的開始,袁紹派麴義幫助劉虞之子劉和,會同劉虞的部將,還有胡,漢士兵萬人連續大敗公孫瓚,包圍了易京城,最後公孫瓚自焚而死。

    (趙雲)

    所以,公孫瓚最不該和劉虞鬧得關係破裂,因為劉虞不但是宗室,還代表著朝廷,雖然朝廷被董卓把持,但是,畢竟劉虞在幽州根基牢固。正是公孫瓚殺了劉虞,引起了“共憤”,驍勇的公孫瓚才一敗再敗,而劉備即使和劉虞沒有感情,但是於情於理,都不會也不應該怨恨袁紹的。另外,趙雲早早離開公孫瓚,跟了劉備,也是獨具慧眼。《雲別傳》記載,公孫瓚曾經諷刺趙雲:“你的鄉人都跟了袁紹,為何你卻跟我?”趙雲回到:“天下紛亂,是非難辯,州里的人都說應該投奔仁政所在,並不是小看袁紹而認將軍”。個人認為,這段話後,趙雲也知道公孫瓚非“仁政所在”了。

  • 3 # 潯陽鹹魚

    先談演義

    《三國演義》裡的公孫瓚是劉備的恩主,後來劉備投奔袁紹的過程,羅貫中是這樣寫的。

    在“二十一回”中,劉備從滿寵口中得知公孫瓚已被袁紹消滅,於是:玄德聞公孫瓚已死,追念昔日薦己之恩,不勝傷感。

    到了“二十四回”,先說劉備佔了徐州後宣佈反曹,曹操率軍討伐劉備,劉備為了自保,和孫乾商議,決定向袁紹求救。

    孫乾便去河北拜見袁紹,而袁紹因為小兒子的生病而怏怏不樂,不肯出兵,最終對孫乾說“汝回見玄德,可言其故,倘有不如意,可來相投,吾自有相助之處。”——把孫乾打發走了。

    【老版《三國演義》,袁紹因為小兒子生病,拖延出兵】

    後來,劉備和張飛劫寨失敗,劉備和張飛失散,各奔前程了,劉備在逃亡時想起袁紹的話來,於是選擇北投袁紹。

    劉備見到袁紹後的說辭是:孤窮劉備,久欲投於門下,奈機緣未遇。今為曹操所攻,妻子俱陷,想將軍容納四方之士,故不避羞慚,徑來相投,望乞收錄,誓當圖報。

    在這裡,劉備說得可憐兮兮,壓根沒提公孫瓚的事。

    其實這也正常,此時劉備流落無依,袁紹能收留他,也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打敗曹操。

    再說歷史

    在歷史上,公孫瓚同樣也是劉備的恩主,只不過,並沒有演義中描寫的那樣親近。

    劉備歸附公孫瓚後,拜了別部司馬,但很快就被分配為田楷的部下,隨田楷去了青州。此後,劉備跟公孫瓚就再沒有再碰面過。

    劉備跟隨田楷對抗袁紹任命青州刺史臧洪,還幫孔融擊敗過黃巾軍將領管亥,幫徐州牧陶謙抵抗曹操軍。。。

    等到劉備入主徐州,可以說就脫離了公孫瓚集團,再無瓜葛了。

    公孫瓚對劉備的感情也只是一般,按照《英雄記》記載,公孫瓚還跟三個商賈小人結拜兄弟,不親近士人;反觀劉備在徐州時,就立志改變軍人形象,與寄居在徐州鄭玄、陳紀交好,向他們學習,談論治國之道。

    從這個角度看,公孫瓚和劉備已經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對於公孫瓚的所為,劉備是不屑的。

    所以,公孫瓚咎由自取,最終敗亡,聯絡劉備對他真沒什麼好傷感的,可能歷史上的劉備也如同羅貫中寫的那樣“不勝傷感”一下就好了。

    不論是演義還是史書,劉備投奔袁紹,都是因為自己沒有立足之地,所以只能投靠正準備討伐曹操的袁紹。這種抱大腿也是必然的事,再者袁紹對劉備也非常看重,劉備完全沒有必要去提公孫瓚之死的事。

    有一說一,不偏不倚,感謝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大二,普通本二學生,在糾結是否要去考研,有點想考,但是又真的怕堅持不下來,該怎麼辦各位有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