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庭教育梅老師
-
2 # 濟寧ficsen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全部。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同時有很多父母對於孩子有一定的溺愛,會造成孩子在與同學、老師、朋友、社會接觸的過程中產生一些不想的反應。因此我認為父母要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首先是以身示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言行舉止為孩子作表率,其次,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遵守社會文明禮儀,最後,對於孩子要激勵與表揚為主,犯了錯,要引導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的原因及後續處理的方法。
-
3 # 師師佳作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長期不得鬆懈的事情,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階段都會有所不同,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就可以對孩子進行往好的方面引導,如在生活中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不可以做,這樣給孩子從小就養成好壞之分的認知;二是從小教育孩子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三是在生活上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生活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讓孩子學會在逆境中堅強,順境中積極向上;四是培養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接人待物、為人處世的情商等等
-
4 # 快樂檸檬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中長大,而不同的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才會行成性格和愛好各異的孩子,無論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樂觀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
一、做人比技能教育更重要:
學校教給孩子學習知識能力和獲取知識能力,而家庭從小對孩子的人格和品質進行影響。
培養孩子守信的習慣,對孩子許諾要慎重。許諾後我們都要履行諾言,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維護我們作為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同時教育了孩子對誰都不能隨便說話和承諾,說了就要負責。
二、關注孩子的傾訴,因為孩子喜歡對家長說話,是對家長無條件的信任。
經常與子女溝通,努力縮短與子女心靈的距離,願意聽子女談知心話,真實地瞭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長。在教育子女時要多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尤其是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切忌使用“笨蛋”、“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以譏諷語氣,來冷嘲熱諷子女,冷漠子女,這樣會抹殺子女的自信心,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子女的成長和進步。要讓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培養孩子健康人格。
發明家愛迪生,幼年求知慾很強,喜歡追根尋源。他向老師提出“2+2為什麼等於4”的問題,因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的他,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十分悲憤,下決心親自教育兒子成長,為兒子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和化學,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愛迪生的求知慾因此進一步被激發起來。“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可見成功源於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於周圍的人們的賞識。
三、培養和訓練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消除家長由於急功近利對子女造成的恐懼,認可和鼓勵孩子透過制定學習計劃、課外活動計劃、家庭作息時間表,實現自我控制,達到自定目標從而激發孩子自動自發學習的態度和意願。
有時間表的指引,孩子顯得更加自覺。定時地彈琴、休息、鍛鍊、學習。
四、正確認識電腦、電視的作用:要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願望;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
孩子都有玩的天性,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監控和約束,孩子的生活空間成了無形的牢籠,這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學電腦、玩QQ起碼要會打字,一些操作技巧,這對孩子沒有壞處,而且如果用電腦是用來查資料,玩QQ是用來溝通訊息,方便聯絡,這些都是好事。看電視如果看的是《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或者新聞,這也是好事。
可怕的是電腦遊戲或電視的動畫片,一旦上癮、著迷,就控制人的大腦神經,讓人興奮,不可救藥。因此得限制孩子的這些行為或玩的時間。規定一定的學習時間和方式,到了學習的時間,無論什麼事情都要給學習讓道。
五、恩威兼施:家長要及時發現並放大孩子的優點。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責備。
對孩子應恩威兼施,一味地嚴格要求,是苛求,一味地寬容是溺愛。寬鬆有度對孩子成長是非常必要的。過分的批評會給孩子造成過度的內疚和羞愧,而不批評又會使他沒有責任感,無法達到讓他改正錯誤的願望,所以,有的放矢的管教格外重要,關鍵就是掌握好這個度。
培養孩子的意志,適度的挫折教育。幫助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子女需要幫助時,家長的幫助要掌握一個度,絕不可越俎代庖,要留有餘地。如:孩子問某字怎麼寫,有的家長會隨口報出來,這樣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問某字怎麼寫,倒不如鼓勵孩子“你不是會查字典嗎?先查檢視,再來告訴爸爸(媽媽)。”(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欣然去查字典)。這樣不僅省卻了家長的許多時間,更重要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己動手獲取知識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透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六、鼓勵孩子湧躍參加各種文娛體育和社會交往活動:
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知識的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活教師,每一個人都應當向它們領教,向它們探討。
有個故事:威爾遜要到山裡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學校向他們介紹了營地的情況,為他們的準備工作提出了建議。媽媽問威爾遜是否需要幫忙,威爾遜說自己能夠照顧自己。在他出發之前,媽媽檢查了他的行李,發現他沒有帶足夠的衣服,因為那裡要比平原冷得多,顯然威爾遜忽視了這一點。媽媽還發現他也沒有帶手電筒,這是野營時經常需要帶的東西,但媽媽並沒有給他更多的提示。(大家反思一下,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我敢保證,很多父母會立即動手給孩子塞進去,不僅如此,恐怕還會放進更多的東西了。)這位媽媽的做法就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在嘗試中獲得經驗,運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這種經驗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敗的,但這些經驗卻會在他今後的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因些,我們的家長如果要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應該多給孩子體驗的機會,讓他們自己面對各種問題,時間長了,機會多了,他們就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的本事及獨立的能力,都是在家長及老師透過引導,然後在適當時候捨得放手培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