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劉備伐吳差不多是在關羽死後兩年才發兵,而發兵的時候孫權已經在求和,也答應歸還荊州,那麼劉備為什麼還是要伐吳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看關羽為什麼會被殺?

    大家都知道,關羽被殺,是因為大意失荊州,之所以大意了,是因為後防空虛,主要兵馬用來對付曹魏了,結果被吳國抄了個底!

    他是不是糊塗了,為什麼要進攻曹魏呢?

    他之所以要進攻曹魏是因為他要鞏固主公劉備在蜀地的戰果,此時的劉備是勢如破竹,蜀地戰果累累,關羽趁機進攻曹魏,其實也是劉備的主意。

    但是最終關羽被殺。

    最開始的時候,吳國一直在道歉,答應賠款割地,而劉備也是接受這個條件的,因為此時的他還不具備伐吳的條件。如果劉備一直在備戰伐吳的話,吳國情報不會不知道的,也就沒必要求和了。可見,此時的劉備還是一方面威脅要出兵,一方面暗地裡組織出兵的事。

    他之所以遲遲沒有進攻吳國,也是因為關羽剛剛被殺,蜀國士氣受到打擊,而且他剛剛坐穩蜀地,當地計程車族還不怎麼服他,他需要安穩後方,待時機成熟再出兵。

    而荊州對劉備來說太重要了,是他稱霸天下的跳板,他自然不能放棄荊州。對蜀國來說,此時的蜀軍經歷連年征戰,戰鬥力超強。再看曹魏,正在發生著曹丕篡權的事,自己的國內還沒有穩定,也就無法插手蜀國和吳國的事。這時候出兵,正是大好機會!

    只是劉備也是倒黴催的,他萬萬沒有想到,孫權竟然會向曹丕稱臣!

    孫權一稱臣,那麼整個戰場形勢就發生了轉變,對於蜀國來說,失去了魏國對吳國的牽制,此時的戰鬥對劉備不利。但是此時的劉備年歲已高,他想到的是如果失去這次機會,以後恐怕再也沒有機會一統天下了,所以他硬著頭皮幹了下去。

    結局大家也知道了,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劉備退守白帝城,從此蜀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緩過來。

    所以,劉備伐吳是他策劃很久的事情,但是沒有想到關羽失了荊州,而劉備向來以仁義立世,故打著替關羽報仇的口號伐吳,其實是為了自己爭奪天下!

  • 2 # 平常心3351717488904

    蜀國五虎大將關羽鎮守荊州,北伐曹魏,斬龐德擒于禁威鎮華夏,曹操欲遷都以避風芒。但因戰線拉的過長,後方空虛,被東吳呂子明白衣過江偷襲荊州,關羽兵敗麥城被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兩年後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勸阻,大舉伐吳,桃園三結義要為關羽報仇。

    荊州戰略要地,以此為跳板進取中原,稱霸天下,這也是隆中對中所提起的,所以劉備誓在必奪。

    結果大家都知道,孫權向曹魏稱臣,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敗走白帝城託孤,從此蜀國元氣大傷,成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個,最先滅亡。

  • 3 # 亭殿閣

    公元221年,漢昭烈帝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義,盡起傾國之兵討伐孫權。趙雲勸諫劉備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況且先消滅魏國,東吳自然就會臣服。曹操雖然身死,他兒子曹丕篡漢。現在應該齊心協力早點奪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伐凶逆,關東義士一定會帶著糧草騎著駿馬迎接王師。不應該把魏國放在一邊先和吳國打仗。兩軍一旦正式交鋒,一時半會不會解除呀.”

    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三國志

    可是劉備沒有聽從趙雲勸阻,依舊出兵伐吳。那麼劉備為何執意要討伐東吳,他真的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麼?

    劉備伐吳其實是眾望所歸

    劉備入川之時,帶來了很多包括諸葛亮在內從荊州收攏的人才、荊州失守,意味著他們的老家被佔領,而他們很多人家屬都在荊州。家對於他們來說,相當於家園淪陷流亡益州。他們很多人都是支援收復荊州的,奪回自己家園的,劉備必須考慮他們的想法。同時,很多荊州人,包括諸葛亮在內,在荊州是有職務的,只是因為龐統陣亡臨時調來支援劉備的。荊州失守,意味著他們原本的職務形同虛設。劉備不得不給他們安排新的職務,但是安排了新的職務又觸動了益州集團的利益。所以益州派也巴不得劉備打回去,別搶自己益州的官位。為了給荊州派、益州派一個交代,劉備必須討伐東吳,收復荊州。

    其實劉備伐吳,大多數官員都是支援的,包括諸葛亮也默認了劉備東征,可見,就年諸葛亮當時也不認為劉備討伐東吳是錯誤的。後來諸葛亮感嘆如果法正在一定可以阻止劉備東征,也不過是馬後炮的開託之詞。諸葛亮如果勸諫了劉備劉備不聽不怪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從頭到尾都沒有勸諫過劉備,甚至諸葛亮本人是支援劉備東征的,畢竟自己的隆中對實現前提是跨有荊益。至於一開始就跟隨劉備的人就跟不用說了,比如張飛,跟著劉備關羽南征北戰,已經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關羽被殺,怎麼能夠不為他報仇?如果劉備不為關羽報仇,會讓那些一直跟隨自己的人心寒的。所以,無論是荊州派、益州派、還是劉備嫡系,大多數人都是支援劉備伐吳的,劉備伐吳其實是眾望所歸。

    劉備想要恢復隆中對構想

    要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必須要收復荊州,沒有荊州,以為者“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這一路北伐路線被切斷,之後如果要北伐只能從漢中出兵翻越茫茫秦嶺。後來諸葛亮北伐,如果有荊州兵北上劍指洛陽,如果有利盡南海的荊州提供糧草兵源供給,何至於多次北伐勞而無功呢?劉備被困在益州孤州,實力只剩下原來的一半,更加無法抗衡曹魏。可以說沒有荊州,僅僅憑藉一個益州。即使孫武、吳起再世,也回天乏術。而如果收復荊州,則可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構想,進而一統天下。失荊州則蜀漢亡,所以,對於荊州,劉備勢在必得。

    劉備要維護蜀漢政權合法性

    比起一直以來的敵人曹操,劉備更恨關鍵時刻捅自己一刀的盟友孫權,劉備既然以漢室正統自居,孫權襲取荊州,在劉備看來就是謀反叛賊。既然孫權謀反,為了維護政權合法性,劉備當然要起兵討伐孫權這個逆臣賊子,而且當時曹魏實力強大,而劉備孫權實力相對弱小。自古以來,兼弱攻昧,柿子找軟的捏。劉備選擇優先收復荊州並沒有錯。假如真的按照趙雲建議,直接北伐魏國,後來的諸葛亮、姜維北伐的失敗已經證明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奪取荊州勝負未知,消滅曹操談何容易?

    所以說劉備東征本身並沒有錯,就不要以成敗論英雄了。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4 # 史苑空間站

    自在漢中擊敗曹操稱漢中王后,劉備已經逐漸不再認同諸葛亮的隆重策略;

    他認為吳國相對弱小,應該先滅吳、可以擴大地盤、百姓,提升物力、兵員;

    免除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和曹魏爭奪天下。

    襄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若關羽的襄樊之戰取勝,就能有效控制漢水確保江陵安全,進而順江南下謀取荊州全境,北上宛洛可以謀擊曹魏;

    而曹魏則被徹底趕出荊襄地區,失去了南取蜀漢江陵,東望東吳武昌的優勢;

    劉備明白孫劉聯盟是利益聯盟,也是弱弱聯盟,是靠不住的;

    隨著自己力量的逐步強大,孫吳隨時可能會在背後捅刀子。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義上還是大漢王朝,若伐魏在政治上處於不利地位;

    曹操自漢中失利後,由於常年征戰耗損巨大,也制定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有看孫劉爭鬥漁翁得力的想法,這對劉備來說相對有利;

  • 5 # 星下靜思

    劉備進位漢中王后,關羽逞勇,不顧諸葛亮交待的東和孫權、北抗曹操的戰略意圖,一意孤行,最後被魏、吳夾攻,人亡政息。

    曹丕稱帝后,劉備便以漢室之後為由正式稱帝。稱帝后第一件事便是為關羽報仇,在朝中一片反對聲中,劉備率傾國之兵七十五萬,舉國伐吳。劉備為什麼在關羽死後沒有立即復仇,而是在稱帝后才給關羽報仇呢?首先,對劉備來說,政治利益才是最高利益,恢復漢室是他的政治口號,在天下都在傳說曹丕篡權的時刻,劉備審時度勢,等待時變。曹丕篡位後,並未弒漢獻帝,但傳到蜀國就變味了,說獻帝已死,蜀國的偵探水平這麼低嗎?劉備等人是堅信的,還尊諡為“孝愍皇帝”。接下來的事情就順利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劉備進位就名正言順了。登基皇位,才是劉備心中最大的事。其次,擁有兩川之地的劉備也很清楚自己的實力。憑著在中原時投曹操、事袁紹、奔劉表等經歷,他深知魏國基礎根深蒂厚,急切不可攻取。楴子要揀軟的捏,東吳相對要弱小,攻克東吳後便可與魏國劃江而治,待時機成熟可一統中原。因此,劉備便借為關羽報仇為由,堅決的發起了戰爭。在仇人皆殺後,劉備的真實意圖便暴露出來,誓滅吳國。再次,劉備率軍滅吳,也是為了展現自已的武功。取兩川,皆是在諸葛亮等謀士策劃下實現,劉備沒有多少用武之地。稱帝后就不同了,御駕親征,一統江山是名垂青史的豐功偉績,劉備絕不會丟此機會。諸葛亮、趙雲等人既然反對,劉備就安排他們在後方保障,也避免在征戰中意見不合。劉備伐吳,絕不是單純意義上為關羽、張飛報仇,只是為了出師有名罷了。作為新繼位的漢室皇帝,更應為被“弒”的漢獻帝報仇才更合理,但是劉備無致勝把握。

  • 6 # 九州歷史

    劉備伐吳,說是為關羽報仇也行,為了荊州也行,理由都很充分。從關羽被殺到劉備親自掛帥伐吳,中間經過了兩年多。看看這期間劉備在幹嘛?

    一是做好漢中防衛,準備兵馬糧草。關羽在襄樊戰的軍事行動,本身就是奉劉備之命配合漢中戰場,劉備奪取漢中全境,按說關羽就該撤軍,只是他進展過於順利,貪功而已。關羽被殺時,劉備剛剛打了一場大仗,漢中還是一片白地,還需要加強漢中防衛,短期內難以聚集大軍。劉備伐吳時,留給魏延守漢中的兵馬,可能不足五千。

    二是稱帝。關羽去世次年,劉備稱帝。很多人非議劉備稱帝事件,在當時的環境下,曹丕已經稱帝,劉備此舉可以大封功臣、團結人心,對伐吳是有幫助的。當時三足鼎立已成,誰也滅不了誰,自己已經60多歲,過把皇帝癮也是可以理解的。夷陵雖然兵敗,劉禪順理成章當了皇帝,權力有效延續,劉備的做法不錯。

    三是做軍事準備。他首先命準備兵馬糧草,張飛就是因此被部下殺死。軍事方面,命吳班攻佔秭歸,佔據伐吳的根據地。外援方面,派馬良聯絡武陵地區的少數民族五溪蠻,得到不少兵馬。做了這些準備工作,他親自帶兵從秭歸伐吳。

    劉備該做的準備都做了,可是困難仍然很多。他剛得到益州,孟獲等人就叛亂了。他的軍事參謀龐統、法正已死,諸葛亮反對伐吳;五虎上將中的關羽、張飛、黃忠已死,趙雲反對伐吳,魏延要守漢中。

  • 7 # 歷史春秋網

    我認為劉備伐吳,有兩個戰略目的。

    第一便是為關羽、張飛報仇。關羽、張飛與劉備恩若兄弟,這二位不管性格如何,但對劉備是非常忠心的。是劉備打江山的左膀右臂。劉備對於關羽、張飛的感情,絕不是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假仁假義,而是真心真意。劉備是古代很少的講哥們義氣的君主之一,他何嘗不知聯吳抗曹的重要性,劉備與孫權還有親戚關係,孫權是劉備的大舅哥,但就是這個大舅哥,卻暗中偷襲荊州,殺了自己的兄弟,是可忍孰不可忍。我私毫不懷疑劉備為關羽、張飛報仇的動機,他被孫權氣壞了。不但害了他的兩位感情上的兄弟,還害了他事業上的兩名好幫手,還奪了他出川的荊州門戶。此仇不報,不共戴天。

    第二,孫權暗中偷襲了關羽,使劉備對於孫劉聯合產生了嚴重的懷疑。如果你的盟友經常對你暗中下刀子,而且想不出他什麼時侯下刀子,是不是很可怕?所以劉備這時對於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出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順帶著產生了懷疑。孫權動搖不定,並不是一個好的盟友,與其和他聯合,不如趁給關羽、張飛報仇,殺其人,滅其國,杜絕這個動搖不定的後患。然後與曹操兩分天下,試看鹿死誰手。當年劉邦與項羽不就這麼幹的嗎?劉備想得美,可惜他失敗了。不但沒有滅了孫權,反而敗在他手。所以劉備後來羞於回成都,對前途失望,終於抑鬱成疾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餓了就代表吃的東西熱量消耗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