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檸檬拌辣根
-
2 # 山野老人
諸葛亮為什麼會失敗?
諸葛亮一生致力於北伐,諸葛亮的失敗主要是指北伐的失敗。
很多人以為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是生不逢時。
用水鏡先生的話說是“得其主,不得其時”。
其實,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什麼叫“生不逢時”?
每一個人的出生,就是“生逢其時”;不是“生逢其時”,怎麼能會出生呢?
將人生的毫無作為或者失敗歸咎於生不逢時,是荒唐的。
人的出生是無法選擇時代背景的,出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儘管環境惡劣,只要能深刻認識所處的時代,同樣能創造一番偉業。
偉大的新中國就誕生在中國歷史的最黑暗時期。
面對中國最黑暗的歷史時期,一大批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締造了偉大的新中國!
所以,將諸葛亮的失敗歸咎於生不逢時是毫無道理的。
諸葛亮為什麼會失敗?
一,以卵擊石,作困獸鬥。
我們只要認真觀察下面這幅地圖,就明白了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從地圖看,諸葛亮所在的蜀國,偏安一隅,處於曹魏與東吳的半包圍之中。
從土地面積情況看:
諸葛亮所在的蜀漢僅僅佔有益州這塊狹窄的山區,國土面積大概66 萬平方千米左右。
曹魏佔有天下富庶的地區,包括黃河流域各省、關中地區、甘肅、青海部分地區,面積大約300萬平方千米。
從人口看:
諸葛亮所在的蜀漢只有90 多萬人口,軍隊就有10萬,各級官吏就有4萬。
曹魏大約有450萬人口,軍隊大約有50萬,各級官吏大約5萬。
諸葛亮所在的蜀漢與曹魏相比,實力如此懸殊,諸葛亮要北伐中原難道不是以卵擊石、作困獸鬥嗎?
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不北伐蜀漢也要滅亡,如此這樣,不如北伐,以求一逞。
二,越俎代庖,眾叛親離。
諸葛亮不管有多大的才能,畢竟是劉備的託孤大臣,其職責是輔佐後主劉禪。
就算後主劉禪同意北伐,統帥軍隊北伐的應該是另一個託孤大臣李嚴。
因為李嚴是劉備欽定的主管軍事的託孤大臣。
即使後主同意北伐,帶著軍隊北伐的應該是李嚴這個主管軍事的託孤大臣。
由於諸葛亮北伐是越俎代庖,在蜀漢內部怨聲載道,讓諸葛亮眾叛親離。
諸葛亮北伐,首先是主管軍事的李嚴不配合,甚至故意刁難。
諸葛亮前線征戰,讓李嚴主管後勤。
李嚴一時藉故說,由於天氣等原因,糧草一時難以送到前線,諸葛亮由此不得不撤軍。
諸葛亮撤軍回到後方後,李嚴又說,糧草可以按時送到前線,怎麼就撤軍了呢?
如此,讓諸葛亮十分狼狽。
諸葛亮在前線也不太平,跟隨諸葛亮征戰的魏延、趙雲等老將讓諸葛亮也不省心。
關鍵戰役,諸葛亮想讓魏延親自掛帥,魏延就是不配合,讓諸葛亮無所適從。
在後方,諸葛亮也麻煩不斷。
張裔是諸葛亮的心腹,在前往益州就任太守的途中,被益州大戶雍凱抓住流放到東吳。
諸葛亮千方百計將張裔從東吳營救回來,並委以重任,張裔卻與同僚關係緊張,讓諸葛亮心力交瘁。
三,師出無名,不得人心。
諸葛亮口口聲聲匡扶漢室,漢賊不兩立。
可是當諸葛亮的部屬提出“孫權稱帝,與我們蜀漢勢不兩立,應該派兵征剿孫權”的時候,諸葛亮卻說:“孫權想稱帝的野心早就有了,我們不必計較。現在我的主要任務是北伐,只要東吳不干擾我們北伐,就讓孫權稱帝好了。”
諸葛亮如此對待孫權稱帝,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雙重標準。
曹魏稱帝,諸葛亮認為漢、賊不兩立;孫權稱帝,諸葛亮認為只因為孫權早有稱帝野心,我們也不計較。
如此這般,在蜀漢內部,對於北伐自然是不得人心。
不得人心的北伐,其結局只有失敗。
對於諸葛亮北伐,雖然沒有專門的文字記載蜀漢人們反對北伐。
然而,我們從《三國志》的史料中仍然能讀出蜀漢人們反對北伐的史實。
《三國志》呂乂傳記載:“諸葛亮連年帶兵征戰,兵員損失嚴重,徵兵十分困難。很多地方無法完成徵兵指標。就是能抓到少數壯丁,送到前線的途中逃亡嚴重。”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北伐,不得民心。
古語有言:“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之所以失敗,並不是生不逢時,而是對於自己所處的時代,沒有清醒地認識,逆潮流而動,違逆民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必敗無疑!
-
3 # 老人新手新手
六出祁山不叫失敗,而是沒有成功,為了完成先帝的遺願,雖然沒有那麼大的國力,發動不了強勢的正面進攻,而走漢中,出祁山,畸曲狹路而巧取之,最後還是不可為之而為之!
-
4 # 子不揚
諸葛亮的性格導致了他的失敗!
演義和正史中描繪了兩個諸葛亮。
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一個神機妙算,出神入化,無所不知的神化角色,令讀者對其神鬼之策,詭秘之謀暗暗叫好稱奇。
而正史中描寫的諸葛亮則是一位善治之名臣,修政事,正律法,陳壽稱其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足見其治國之能力。
但是不管演義還是正史,最後諸葛亮北伐的願景失敗,諸葛亮身死客鄉。歷史的結果不會因為訴說者的講述方式而改變。而導致最後尋找失敗的原因,可能就是諸葛亮性格缺點造成的。
陸毅飾演的諸葛亮
一.自信自戀的諸葛亮
古書中描寫諸葛亮“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諸葛亮擁有過人的才能;身長八尺,就很高;容貌甚偉,放今天的話就是說諸葛亮是個大帥哥。在赤壁之戰中,27歲的諸葛亮前往東吳聯盟時,孫權就看他“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看見諸葛亮長得很帥就更加敬重他,給他三萬兵力眼睛都不眨一下。看來古人也有很多顏控,大帥哥諸葛亮憑藉著臉就可以輕鬆幹成很多事。
帥哥諸葛亮
長得很帥的人多少有點自戀,但是諸葛亮不僅僅長得帥,還有才華。和劉備隆中之對,可知諸葛亮雖躬耕南陽但早已研判天下大事,並做了自己三國鼎立的分析,這就是劉備欣賞他的原因,這是政治才華;最後一次出祁山,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據,時日長久糧草不及,諸葛亮命在營地分兵屯田,這可能是最早的建設兵團了,司馬懿知道後大讚諸葛亮“天下奇才也!”,這是軍事才華;咱們今天仍然可以讀到的“出師表”以及諸葛亮的流傳著作,也足見其文學才華。
關鍵是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由此可見其自戀。
劉備白帝託孤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諸葛亮太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用了馬謖,結果失了街亭。從而直接導致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二.傻白甜、死忠的諸葛亮被劉備PUA(情感操控)
咱們先分析一下,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劉備已經46歲了,而諸葛亮才26歲。劉備早已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但是卻無所建樹。諸葛亮在南陽種地,雖說也外出遊歷見聞,但遠遠沒有劉備社會經驗豐富。自己在隆中也是待價而沽想要出去打工。
劉備這個落魄皇族,創業失敗者,在此時正需要招攬員工。而諸葛亮也正是尋找明君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兩人一拍即合。
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激有兩個點,其一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感恩其賞識,和任用。前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其二是感恩劉備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說要是阿斗可以輔佐就輔佐,不可以輔佐就取而代之。
白帝城託孤
其實,三顧茅廬只是各取所需。劉備也確實愛才,會用人,才會三次去找諸葛亮。但是劉備也是創業快要完蛋時心急冒火才能這麼的求賢若渴。後來劉備有根據地了,聽說了龐士元的才能之後就沒有那麼賣力地去找他啊。幹出業績的劉備後來招攬人才也是靠別人主動找他。
另一方面,諸葛亮性格善良易受感動。按照現在的話說,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他的才能跟隨在誰身邊都會有所建樹會被賞識。只不過劉備是第一個去找他的,所以才會對劉備感激涕零。
對於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劉備這麼賞識諸葛亮,甚至死後連江山都可以給他,諸葛亮當然又是一番感激涕零。諸葛亮更是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意思就是說我忠心日月可見啊,我死也不會取代阿斗的啊。如果當時諸葛亮問一句“主公啊,你說若嗣子可輔,輔之,那可輔的標準是什麼呢,是聽話乖巧呢,還是有自己的主見呢,您給我一個標準我判斷下吧。”,恐怕說這話之後劉備死了都不會安心。
劉備就是抓住了諸葛亮的善良、傻白甜、死忠的性格特點,將諸葛亮牢牢握於手掌中為其所用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是老闆,而諸葛亮不是老闆的原因。
而正是諸葛亮這種死忠的性格特點,使得諸葛亮執著於北伐。立志要完成劉備“匡扶漢室”的夙願。
三.偏執工作狂,病死於北伐軍中
從公元228年至234年短短6年時間裡,諸葛亮總共對曹魏發起了5次進攻。近乎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北伐。自從夷陵之戰後,蜀國休養生息積累的民生和財富又在耗資巨大的北伐中消耗殆盡。漢中地區本就人口稀薄,耕種不易,此番折騰之後就更加的負重不堪。
而諸葛亮除了似乎偏執的北伐意願之外,還是個事必躬親的勞模。三國志中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又有史記載,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的使者到了魏營,司馬懿不問軍事,只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和工作忙閒情況。使者告訴他,諸葛公向來喜歡晚睡早起,連罰打士兵二十軍棍這樣的小事都要親自處理,可早飯卻吃得很少。然後司馬懿就得出論斷"亮將死矣"。果然百餘天后諸葛亮病死於軍中。
執著於對劉備的報恩,窮兵黷武頻繁發動勞民傷財的北伐,想要完成“匡扶漢室”的重任,從而事必親躬積勞成疾,54歲就歸天而亡。
五丈原的諸葛亮廟
如果諸葛亮沒有那麼自信,就不會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這樣北伐的後路就沒有據點,只能背靠大山,每次敗軍都只能回四川修整。北伐也不會每次都那麼難。
如果諸葛亮不傻白甜,真的取代了劉禪自己稱王,外擴疆土,內修德政,也不會有黃皓、李嚴等人的出現。北伐的阻力會小很多,說不定可以成功。
如果諸葛亮不那麼死忠,少喝點劉備的心靈雞湯,多考慮蒼生百姓,不急於“扶漢除賊”,注重休養生息發展民生,以諸葛亮治國之才華,王業偏安綽綽有餘。更有可能學大秦奮六世之餘烈而天下一統。
如果諸葛亮能不偏執,不事必躬親。多識人用人,讓更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也許他也能不必這麼勞累。如果多活幾年的話,說不定北伐有望。
-
5 # 言澄say
諸葛亮在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三國演義》這本書將他塑造成一個一個料事如神的人物。提起諸葛亮,總能讓人想起“智絕”的評價來。
可惜的是,最終諸葛亮依然沒能完成中興漢室的夙願,不禁讓後人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那麼歸根結底,諸葛亮失敗的原因在哪裡呢?原因很複雜,包括內因和外因。無非是以下的幾點。
1.首先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的戰略構想就是佔據荊州和益州,兩路齊發。進取中原。
而最終的結果是關羽兵敗失去荊州,劉備夷陵之戰使得蜀漢元氣大傷。最終等到諸葛亮接手的時候,蜀漢已經是地狹人稀,官員派系分明。人口稀少。且南部還有叛亂。而古代經濟政治中心都在中原,蜀漢偏居一隅。本質上是以一地戰一國。即使換了一個人,也很難成功。
2.再來說說內部因素,諸葛亮或許自身能力超群,但是在培養才俊和識人能力上,或許不及劉備。最顯而易見的,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而諸葛亮卻委以重任。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馬謖失街亭,北伐功虧一簣。
另外就是諸葛亮對青年才俊的培養缺乏,才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後期僅僅依靠姜維等人,其中姜維和王平甚至還是曹魏的降將。
3.諸葛亮不重視運用才俊,或許其個人能力超群,但是歸根結底個人的能力終究有限。諸葛亮事必躬親,殫精竭慮,軍政大權攬於一身,最終也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力。最終也是草草病逝於五丈原。
4.並且,真正的說起來,蜀漢政權並不穩固,包括劉備本人其實都是外來人口,益州本土和劉備的班底雖然不能說水火不容,但是難免有些貌合神離。到諸葛亮北伐時期,就出現過一些爭論。
最終諸葛亮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給後世留下無盡的唏噓和感慨。
回覆列表
諸葛亮失敗了嗎?他和司馬懿一樣的寧為雞頭不做鳳尾,曹操請了司馬那麼多次他不去就是因為這個吧。這也就是亂天下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