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熱愛教育,他先後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講學卻達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終不倦。實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所罕見,堪稱“宋代孔子”。也有人說:“宋之有晦庵(朱熹),猶周之有孔子。”據史料記載,朱熹在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時,曾講學於樊川書院。他所倡導的讀書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唯是篤志虛心,反覆詳改,為有功耳。
2、使一書通透爛熟,都無記不起處,方可換一書,乃為有益。若但輪流通念,而復之不精,則也未免枉費功夫也。
3、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然亦各有次序,當以急者為先,不可雜而無統也。
4、讀書之法,既先識得他外面一個皮殼,又須識得他裡面骨髓方好。
5、為學讀書,須具耐心,細意去領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裡面,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6、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
7、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
8、讀書不可只就紙上求理義,窮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9、讀書須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點,眼口豈有不到者乎。
10、心不存,雖讀萬卷書,亦何所用。心不定,故見理不得。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暗鏡如何照物?
11、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是始。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12、觀書須從頭循序漸進,不以淺深難易有所取捨,自然意味詳密。
13、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後又看下一段。須如人受訟詞,聽其說盡,然後方可斷。
14、從頭熟讀,逐字訓釋,逐句消詳,逐段反覆,虛心努力,且要曉得句下文意。未得於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15、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16、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
17、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
18、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致於此。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熱愛教育,他先後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講學卻達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終不倦。實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所罕見,堪稱“宋代孔子”。也有人說:“宋之有晦庵(朱熹),猶周之有孔子。”據史料記載,朱熹在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時,曾講學於樊川書院。他所倡導的讀書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唯是篤志虛心,反覆詳改,為有功耳。
2、使一書通透爛熟,都無記不起處,方可換一書,乃為有益。若但輪流通念,而復之不精,則也未免枉費功夫也。
3、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然亦各有次序,當以急者為先,不可雜而無統也。
4、讀書之法,既先識得他外面一個皮殼,又須識得他裡面骨髓方好。
5、為學讀書,須具耐心,細意去領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裡面,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6、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
7、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
8、讀書不可只就紙上求理義,窮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9、讀書須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點,眼口豈有不到者乎。
10、心不存,雖讀萬卷書,亦何所用。心不定,故見理不得。今且要讀書,須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暗鏡如何照物?
11、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是始。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12、觀書須從頭循序漸進,不以淺深難易有所取捨,自然意味詳密。
13、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後又看下一段。須如人受訟詞,聽其說盡,然後方可斷。
14、從頭熟讀,逐字訓釋,逐句消詳,逐段反覆,虛心努力,且要曉得句下文意。未得於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15、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16、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
17、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
18、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致於此。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