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月璃雪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關羽在劉備兵敗投奔袁紹的時候,因為實力不濟,與曹操約法三章,投降曹操。而勸說關羽投降的,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將領張遼。而在之前張遼跟隨呂布兵敗被俘時,也是關羽與劉備求情。事也的確如此,關羽有離開曹操的意思,曹操也是派張遼去試探關羽,而張遼試探出關羽的意思,知道關羽去意已決,張遼也陷入兩難的糾結當中,“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可見關羽與張遼二人的私人交情。

    其實關羽除了在魏與張遼交好,還有一個也是五子良家之一,徐晃。《蜀記》記載,“羽與晃宿相愛”,這裡的相愛當然不是現在所謂的男歡女愛,或者男男搞基,這裡說的是二人交情好。而關羽也稱呼徐晃為“大兄”,在古代只有交情好如兄弟才會這樣稱呼,就像魯肅與呂蒙之間。

    曹操手下將才雲集,但為何關羽偏偏與此二人交好?《三國志》和演義裡都說關羽是剛而自矜,傲慢自大,一般人都看不上眼,並且輕士大夫而善待卒伍,二人能與關羽交好,最基本的便能力足夠,又都是行伍出身,這是最基本的。其次二人都是以降將身份加入曹營,但是出身和能力與此二人不差的將領也有,關羽獨與此二人交好,恐怕最大的原因就是都是同鄉。觀看三人籍貫出身,徐晃,河東楊縣人;張遼,雁門馬邑人;關羽,河東解縣人。三人都屬於幷州人士,而且徐晃還是與關羽同郡,二人之間的交情恐怕更好,才有了二人之間的兄弟之稱。中國古代人民,本就是鄉土觀念極重,就算是現代,也還有很多人抱有這種思想,而且關羽亡命在外多年,從未回過老家,在異鄉能遇到老鄉,當然是兩眼淚汪汪了,所以才有了三人之間的交情。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關羽和張遼,徐晃乃是好友。

    關羽,武聖,義薄雲天,負氣,而其友果不多。亦即張遼,徐晃與之親善。

    劉備、張飛、關羽之善,是兄弟,不謂友。羽讀《春秋》,與劉備、張情同弟,自其為貴之義。羽正之友,先是張遼,其次則晃。

    張遼篇

    一、同鄉之情。

    與某同山西人,遼為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羽為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古素重鄉黨也,以同鄉人,兩人自然易親。

    關羽、張遼在自為主戰中,生了英雄之間惺惺相惜誼。布反噬,取其備之徐州,時遼猶布左右,然其失劉關張弟一,羽謂其人大為嘉。

    二、保命之交。

    公198年,曹操攻下邳破呂布,在白門樓斬武后世之布,繼則斬遼,是時羽跪懇操用遼,並以保。

    其後,羽從曹公,當此之時,羽與遼同操,交益親。及關羽得備之後,即辭曹操,而曹公閉門不見,關羽一索者即遼。

    三、互為恩人。

    羽過五關斬六將,亦遼屢請、並時送通關書,羽乃安關見備。赤壁戰,曹操敗,留遼斷,至華容道時,羽念舊情,放了曹操。曹操去後,遼又至矣,羽念遼情,復違軍令,為遼讓一條路。

    可謂,張遼與羽,互為恩人。羽既在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張遼在淮南,八百破遼東,威震逍遙津,嚇的小兒聞止啼。

    徐晃篇

    一、平心之交。

    徐晃,為關羽之一朋友。當羽身在曹營,曹營將領多畏懼羽,惟徐晃與羽交,兩人相賞。

    二、公私分明。

    《三國志》羽打曹仁守之樊城一節,徐晃來助曹仁。徐晃與羽二人在陣前尋。敘寒溫畢,晃回呼曰:“得首者,賞千金。”關羽大驚,問徐晃何。徐晃答曰:“與公之情,乃私交。而今日為公事而來。羽聞之服。

    後來,在曹操與權共下,羽走麥城,徐晃為殺關羽之俑者一。

  • 3 # 以理化清

    關羽三國時期蜀國虎將之首,驍勇善戰為何在曹營期間關羽只認張遼和徐晃成為朋友,瞭解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關羽為人較傲,被他認可的人都是非同尋常之輩,我認為關羽與張遼和徐晃交好有三種可能,一,都是同鄉人,關羽和張遼徐晃他們倆都是老鄉,關羽是山西運城人張遼是山西朔州人而徐晃是山西洪洞人家鄉都在山西。在那種亂世的年代思念家鄉是很多人的心聲,關羽也不例外,也正如人們常說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或許就是這個道理。二,早年劉備兵敗的時候關羽被曹操圍到了山上,曹操也很愛才想讓關羽投靠於他關羽也是寧死不降,無奈便讓張遼去勸降關羽以至後來有了屯土山關公約三事的故事,成為同僚後很多武將都懼怕關羽,只有徐晃和張遼時不時去向關羽請教一下武藝也或旭旭舊情,也許就在那時,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三,武將之間的敬重,曹操和徐晃都是曹操身邊的名將難免也有些志趣相投的緣故。以上是個人的觀點,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家多多關照。

  • 4 # 平安讀歷史

    關羽曾經在曹操麾下效力過一段時間,和一些武將成為了好朋友,但是主要和其中的張遼徐晃兩個人關係比較好,而和其他的武將關係也就一般般了,這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他們三人的身份比較類似。

    因為他們和眾多的剛開始的時候就跟隨曹操的武將不同,他們都是投降過來的武將。張遼是名將呂布的部下,呂布敗亡之後,就投降到曹操的麾下,為曹操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徐晃也曾經是楊奉的部下,後來投奔了曹操。而關羽眾所周知,是一代梟雄劉備的部下,在劉備失敗之後被曹操所圍,投奔了曹操麾下。

    不過關羽雖然投奔到曹操的麾下,但是確是與曹操有一個約定,就是著名的降漢不降曹。同時也約定了,如果得到劉備的訊息,就會棄曹操,而回到劉備這邊去。後來的千里走單騎就是指的這件事。

    其次關羽和張遼,徐晃他們三個可謂都是山西老鄉。

    關羽是山西運城人,而張遼是山西朔州人,徐晃是山西洪桐人,他們三個人的老家都是山西,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一般人出門在外,見到了老鄉都非常的高興,更何況是在亂世中,三個人的關係自然更好。

    不過關羽雖然和張遼徐晃兩個人關係都非常的好,但是與這兩個人的關係還是有遠近之別。關羽曾經救過張遼的命,尤其是呂布敗亡之後,張遼也被俘。關羽替張遼求情,最終曹操收下了張遼這員猛將。後來關羽處於不利之中,也是張遼幫他和曹操說情,最終關羽得以投奔到曹操的麾下。

    徐晃和關羽的關係就差一些,在著名的水淹七軍之後,曹操得到了孫權的支援,派遣張遼徐晃兩支軍隊前往樊城救援。張遼因為和關羽之間的關親,沒有早到,而徐晃早早就到了,並且擊敗了關羽,可見兩人關係還是不一樣。

  • 5 # 小小龍讀史

    關羽熟讀春秋,忠義當先,同時也養成了他剛愎自用的性格,看不起士大夫,甚至連曹操、孫權這種當世梟雄他都視如草芥,可見其心氣之高,張遼、徐晃本就忠義之人,且與關羽很早相識,私交較好,關羽身在曹營時也多次得二人照應,所以對他二人是很敬重的。

  • 6 # 每天聊點歷史

    根據三國演義描述:關羽生性孤傲不群,除了自己的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關羽能看上眼的很少,他和張飛的性格截然相反,關羽重士卒,張飛重名士,能夠得到他真心幫助和他成為朋友的是少之又少。但是也有例外,當初關羽投降曹操後,在曹操陣營倒是真認了兩個朋友,一個是張遼,一個是徐晃。可是事實上,張遼和他惺惺相惜,肝膽相照,算得上是一生的朋友,為了一個“義”字,他們甚至可以置“忠”於不顧,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兩件事情:一件是土山關羽被圍,張遼勸降時完全站在關羽立場,給關羽出主意:先投降,有了劉備訊息就馬上走。此時張遼已經不顧對曹操的”忠“了,眼裡只有對關羽的朋友之“義”;另外一件事就是華容道時,關羽已經立下了軍令狀,可是看到張遼,義字當先,不顧對劉備的“忠”放了曹操一行人離去。

    反觀徐晃,他和關羽也是好朋友,關羽在曹營的時候應該是指點過徐晃的武藝,要不然後面徐晃也不會說“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激不忘”。但是兩人關係就沒有張遼和關羽那麼鐵了。只因為徐晃和張遼不同,張遼義字為先,徐晃則是忠字為先,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從下面這件事情上就可以明顯看出來誰才是關羽真正的朋友。

    襄樊之戰中,關羽圍困樊城和襄陽,曹操先派于禁和龐德救援,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擒殺龐德,于禁投降,曹操大驚之下,再派徐晃救援。事實上,曹操不光派了徐晃,同時也派了張遼前去救援,《張遼傳》中有記載“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也就是曹操派了多路大軍從不同方向前往襄樊前線。

    張遼此時應該駐紮在居巢(屬於合肥),徐晃大軍從哪開拔不清楚(有知道的幫忙解惑),但是當時漢中之戰結束沒多久,徐晃是跟隨曹操一起出徵的,雖然曹操撤出了漢中,但外圍肯定會留大軍駐守,所以估計徐晃大軍在漢中附近。但是徐晃比張遼早到,而且都已經擊敗關羽,解了襄樊之圍了,距離較近的張遼居然還沒到?戰場不是講究兵貴神速嗎?差點活捉孫權的張遼會不懂這個道理?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張遼不願和好友關羽兵戎相見,有意拖緩行軍速度,在他的心目中,他和關羽的朋友之交大於對曹操主公的忠心,而徐晃顯然不是,他對曹操的忠遠大於和關羽的朋友之誼,所以他在關羽明知有傷的情況下依然出戰關羽,並且還說“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

    從朋友的角度看,張遼是關羽真正的朋友,白門樓關羽救張遼一次,土山張遼救關羽一次,過五關時張遼相當於再救關羽一次,華容道關羽放曹操等人離開又還了張遼一次,從此兄弟兩人各不相欠,卻是天涯海角無緣再次相見了。

    從朋友的角度看,關羽對得起徐晃,徐晃卻是對不住關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申請行政複議和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