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豬的碎碎念

    明十三陵之中的萬曆皇帝的定陵,筆者是親自去探訪過的,故而可以用親身經歷講一講明十三陵很少被盜掘的原因。

    原因一,先說一下政治環境,自從位於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自明太祖朱棣開始營建以來,在大明朝二百多年的統治中,一直是禁地,而且有很多的護陵軍隊加以保護,爾後大明於崇禎朝亡了後過渡到清朝中間的時間段很短,沒有給民間的盜墓賊留下太多的時間大範圍的盜墓。而且在大清朝建立後,清政府為籠絡漢人也加以多明代的皇陵進行保護。而且部分還得到了專款修繕。

    原因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明代皇陵自身的結構和防盜措施極為到位,這些感受只有你去過清代的皇陵和明代的皇陵後,加以對比,高下立現。比如清代的皇陵,筆者我親自去過清西陵光緒的地宮,和清東陵乾隆的地宮及慈禧的地宮,他們的地宮構造相對簡單,而且地宮的入口全都統一設定在寶城琉璃影壁之下,只要順著往下挖就肯定能找到入口(金剛牆),而且清陵的埋入深度較淺,容易進入。但明代的皇陵地宮就完全不一樣了,從目前唯一發掘的定陵看,在官方背景發掘的大前提下,大張旗鼓的挖了將近一年,竟然連地宮的入口都沒找到,要不是撞了大運,發現了一塊指路石,估計定陵到現在也打不開,而且明代的皇陵的入口都不是固定的,不像清陵那麼好找。然後就是明代皇陵明顯比清代皇陵深很多,比如定陵的地下宮殿距地面竟然有27米,你想想,27米足足有9層樓那麼深!故而極大的加深了挖掘的難度。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明樓很少被盜的主要原因了。為了給關注老豬的各位粉絲一個小福利,特發幾張老豬親自拍攝於十三陵定陵地宮的照片給大家共賞:)

  • 2 # 公子想

    喪葬文化,是一個國家地區或者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死者為大,這一直是我們國家的傳統認知,不論貧富,都要讓死者入土為安。尤其統治階級或貴族,會為逝去的親人準備豐厚的隨葬品,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能夠繼續享樂。毫不考張的說,我們國家的墓葬發展史,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盜墓史,特別是一些帝王陵墓,基本上都逃脫不了被盜的命運。這樣看,明十三陵確是一個例外,除了1958年在郭沫若、吳晗等人強烈要求下發掘的定陵外,其他的明代皇帝的陵墓至今未被盜擾。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強有力的保護措施。

    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將大明帝國的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此後明朝歷代帝王(除了代宗朱祁鈺)都葬在了北京昌平的天壽山麓。明代時,由於是帝王陵墓,自然會有非常高的保護措施。根據《明史》記載,昌平的天麓山的帝王陵墓,有專門的軍隊守護,自然不會被盜擾。

    清代取代明代之後,為了籠絡漢人,清朝政府對明代歷代帝王的陵寢同樣實行了強有力的保護措施,指派專門的官員保護明十三陵的安全。百密還是有一疏,清初是十三陵中的一些后妃墓出現了被盜的情況,但是十三座帝王陵幾乎未被盜掘。到了民國時期,民國政府將十三陵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派專門的警察保護十三陵。所以,強有力的保護措施,是明十三陵一直未被盜的重要原因。

    其次,十三陵的地理位置

    與清東陵和清西陵相比,明十三陵的地理位置更加靠近市區,自然也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由於死者為大的觀念在華人心目中烙下了深深地印記,對於偷墳掘墓者有著深深的厭惡,所以一般人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帝王陵進行盜擾,怕引發社會輿論。這就是為什麼孫殿英這樣的“盜墓賊”,沒有盜掘明帝王陵的原因。

    第三,明代帝王陵複雜的結構

    明十三陵的帝王陵墓,機構非常的複雜。到底有多麼複雜,我們舉一個歷史。1958年的時候,郭沫若等人之意要發掘明十三陵時,其實最先看上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奈何長嶺規模太過宏偉,而且在考古人員當時去長陵時正好下大雪,在長陵轉了兩三天,也沒有找到可供發掘的線索。最後專家們幾經商討,決定先試掘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的獻陵,等積累經驗再發掘長陵。後來有幾經變化,才發覺的定陵。這也可以看出,明代定王陵墓的複雜,不容易盜掘,也正是這樣的原因,保護了這些帝王陵。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明十三陵逃脫了歷史上其他朝代帝王陵被盜掘的悲劇,一直保留之間,也讓我們見識了明代帝王陵的宏偉。只是希望,1958年定陵的悲劇不會再次上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巴馬當了八年總統,做了什麼事?美國人民對他普遍是褒是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