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的記載中,孔子曾兩次說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論語.子罕》裡,一次在《論語.衛靈公》裡。這裡的德就是指美德,色就是指美色。孔子透過自己的經驗和閱歷表明,他沒有見過愛好美德象愛好美色一樣的人。還有一層意思是說,無論是好德者還是不好德者,都是好色者。我個人認為,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孔子在德與色的比較之中,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或一般規律。這是孔子對人類的貢獻之一。
真是未曾得見如此讀書的人,竟能讀出如此獨到的心得。
孔子的本意是,人應該如好色一樣好德。
“好色”如果一定要斷章取義、膚淺的去理解,可以解釋成對女色的追求。但理解成人性慾念,對美女、美食、美器、美樂的喜愛追求更為貼切更為貼切。帶點顏色的“好色”更吸引眼球,我只能如此體諒作者的淺薄。
好色是人的本能慾望,出於天然,發自本性,沒有道理要斷絕人慾,只是要有節制,發乎情,止乎禮,君子色而不淫。儒家堅決反對“去欲”的出世觀念,孔子的理想觀念是,人的本性要自然、適度,要持中,合乎“禮”(社會的普遍行為規範),是對人在現實中該如何生活的指導,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將“持中”、“合禮”的理念適用,由個人生活推而至天下的治理。至於“好色”,孔子根本沒有意識到後世會把他頂禮膜拜成虛偽的偶像,所以從來都不掩飾自己對美好事物,人性慾唸的歡喜之心,他只想用“人”該有的方式,指導他人,如何好好的活在世上,過“人”的生活。
而能得出所謂“揭示男人好色的普遍性”結論的讀書人,一定也沒把孔子當“人”來就看,而是看成了“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聖人。所以才會驚異於“孔聖人”竟然也說了“人話”。說句不恰當的,從程朱理學滅了人慾之後(程、朱自己並不主張滅人慾,而是理學後來一路走偏直至虛偽),人就越來越沒“人”樣,越來越不會說“人話”,也越來越虛偽,更為了掩飾自己的虛偽,楞將孔子一路虛偽沒了“人樣”,拔高成“聖人”模樣,成為虛偽“道德”的化身。
我覺著真是應該驚異於現在人的虛偽,竟連“好色”這樣的簡單追求,都要到孔子那裡討個說法,自己才好心安理得。
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亂解、歪解、虛偽的解,還不如不讀。
我不求甚解的想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用的是肯定的、判斷的語氣,應該是把自己連帶門徒們都算在內了。也就是說孔子認為自已以及子路、顏回等都沒做到好德如好色。不會是虛偽的“自謙”,孔子要是會虛偽的話,哪會至於四處碰壁。在孔子的心裡,“好色”是第一等的人生大事,是人之常情,而對“德”的追求,只能無限接近,永遠無法達到與“好色”相同的高度。“好色”出於本性,“好德”源於自律。本性的“好色”不會有所變化,而自律的“好德”卻需要主觀的堅持,不懈的努力修養。
我以為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並不是感嘆人之不夠“好德”。而是表明了人之“好德”不能懈怠,要不斷躬身自省,以“好色”的高度要求自己去“好德”,才算是做到了“修身”的第一步。
在《論語》的記載中,孔子曾兩次說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論語.子罕》裡,一次在《論語.衛靈公》裡。這裡的德就是指美德,色就是指美色。孔子透過自己的經驗和閱歷表明,他沒有見過愛好美德象愛好美色一樣的人。還有一層意思是說,無論是好德者還是不好德者,都是好色者。我個人認為,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孔子在德與色的比較之中,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或一般規律。這是孔子對人類的貢獻之一。
真是未曾得見如此讀書的人,竟能讀出如此獨到的心得。
孔子的本意是,人應該如好色一樣好德。
“好色”如果一定要斷章取義、膚淺的去理解,可以解釋成對女色的追求。但理解成人性慾念,對美女、美食、美器、美樂的喜愛追求更為貼切更為貼切。帶點顏色的“好色”更吸引眼球,我只能如此體諒作者的淺薄。
好色是人的本能慾望,出於天然,發自本性,沒有道理要斷絕人慾,只是要有節制,發乎情,止乎禮,君子色而不淫。儒家堅決反對“去欲”的出世觀念,孔子的理想觀念是,人的本性要自然、適度,要持中,合乎“禮”(社會的普遍行為規範),是對人在現實中該如何生活的指導,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將“持中”、“合禮”的理念適用,由個人生活推而至天下的治理。至於“好色”,孔子根本沒有意識到後世會把他頂禮膜拜成虛偽的偶像,所以從來都不掩飾自己對美好事物,人性慾唸的歡喜之心,他只想用“人”該有的方式,指導他人,如何好好的活在世上,過“人”的生活。
而能得出所謂“揭示男人好色的普遍性”結論的讀書人,一定也沒把孔子當“人”來就看,而是看成了“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聖人。所以才會驚異於“孔聖人”竟然也說了“人話”。說句不恰當的,從程朱理學滅了人慾之後(程、朱自己並不主張滅人慾,而是理學後來一路走偏直至虛偽),人就越來越沒“人”樣,越來越不會說“人話”,也越來越虛偽,更為了掩飾自己的虛偽,楞將孔子一路虛偽沒了“人樣”,拔高成“聖人”模樣,成為虛偽“道德”的化身。
我覺著真是應該驚異於現在人的虛偽,竟連“好色”這樣的簡單追求,都要到孔子那裡討個說法,自己才好心安理得。
好讀書不求甚解,可以。亂解、歪解、虛偽的解,還不如不讀。
我不求甚解的想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用的是肯定的、判斷的語氣,應該是把自己連帶門徒們都算在內了。也就是說孔子認為自已以及子路、顏回等都沒做到好德如好色。不會是虛偽的“自謙”,孔子要是會虛偽的話,哪會至於四處碰壁。在孔子的心裡,“好色”是第一等的人生大事,是人之常情,而對“德”的追求,只能無限接近,永遠無法達到與“好色”相同的高度。“好色”出於本性,“好德”源於自律。本性的“好色”不會有所變化,而自律的“好德”卻需要主觀的堅持,不懈的努力修養。
我以為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並不是感嘆人之不夠“好德”。而是表明了人之“好德”不能懈怠,要不斷躬身自省,以“好色”的高度要求自己去“好德”,才算是做到了“修身”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