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劍溫不勝

    說官員將肘子扔掉這就有點誇張了,可能這個標題就想以此來顯示這個豬肘子有多難吃。古人喜歡把皇帝奉為上天的兒子,當然皇帝也如此大加宣傳,這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統治江山,為了能夠讓臣子們敬畏,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說法。所以,對於皇帝所賞賜的東西,一般都被稱為聖物,官員們爭先去搶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扔掉呢?再說了,隨意扔掉皇帝賞賜的東西,如果沒有被人發現還好,倘若要是讓人發現了,這個官員是不可能繼續在朝為官的,搞不好他的政治生崖可能就會因為一個肘子沒了,之所以會如此嚴重,不僅僅是因為這是皇帝賞賜的肘子,還因為這是一種不給皇帝“面子”的行為,所以身為朝廷重臣的他們,是不可能做出如此“低智商”的事情,他們還要保全自己,不斷的去晉升呢!

    而在大殿上,皇帝在賞賜這種肉的處置有兩種說法,有一種的說法是讓大臣當面吃掉這種半生不熟的肉,一些大臣為了能夠將這種肉吃下,特意會帶上調製好的調料,還有一種說法是皇帝會讓大臣將這些肉拿回家分掉,也就是所謂的“賜福”。

    而且“太公分肘,人人有肉”也是從周朝傳出的俗語,所以我們從此也可以看出“分肘”不僅僅出自於清朝,而是中華自古以來的傳統。

    雖然表面是肘子,但其實也是一種對臣子的駕馭之術。

  • 2 # 歷史寶藏

    在不少清朝有關的電視劇中,都會有這樣一個情節。

    這可不是普通的冷豬肉。在大清國,這叫胙肉。

    但是縱然是不喜歡,也不能表現出來不滿意的樣子,因為就算是皇上,在特殊的場合,也需要吃點這樣的肉,象徵一下緬懷先人。

    像第一幅圖這樣的滿面厭惡表情的,簡直是作死。如果被人告發,這就是對先人不敬,這叫玷汙胙肉,會吃不了兜著走的。

    關於雍正和康熙皇帝,也有一段關於胙肉的歷史記載。

    在雍正皇帝剛登上皇位的時候,就將小康熙悄悄叫到身邊,拿出一塊上文所說的胙肉,讓小康熙吃,那時候的玄燁還很小,但是他並沒有嫌這些肉不好吃,只是默默吃完了。雍正作為父皇很開心,覺得玄燁雖然年齡小,但天生一副有福氣的樣子,可以繼承大統,於是就暗暗將玄燁當做接班人繼承。

    由此可知,一塊貌不驚人的胙肉,其實也是暗含很多歷史故事的。

  • 3 # HuiNanHistory

    乾隆賞賜給大臣的肉呢,根本就不是什麼豬肘子。

    這種肉有個專名,它叫做“胙肉”。

    像是下面清朝電視劇中,大臣們捧著個豬肘子在啃,這完全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純屬電視劇在誤人子弟。

    何為“胙肉”?

    胙肉其實就是白水煮豬肉。

    這種肉食是不能加任何調料的,包括鹽、糖等調味料,是絕對的禁忌。因此,吃進口不僅沒有味道,而且還會感到油膩。

    那麼,乾隆為什麼要強迫大臣們吃這種白水煮豬肉呢?這到底有何用意呢?

    首先,能夠吃到“胙肉”的人,其實屈指可數。

    這種肉食只有八旗出身的官員才能享用,普通的漢大臣是不能吃的。根據記載:

    每賜群臣吃肉,其間不雜他味,煮極爛,切為大臠,臣下拜受,禮至重也,乃滿洲皆尚此俗。

    由此可見,這是一項滿洲舊俗。

    一般而言,清朝會在坤寧宮祭神,並將祭神用的胙肉賜給諸王大臣,以此要讓大家牢記滿洲的傳統。

    那麼,為什麼要牢記傳統呢?

    東北的環境極為寒冷。

    在還沒入關時,滿洲士兵冬天外出打獵,餓了就架起火吃白水煮肉。

    因此,乾隆要求滿洲大臣們都吃“胙肉”,其實是激勵大家不要忘記根本。這種肉根本就不是豬肘子。

    更不會讓官員帶出去吃,都在宮中吃完才能離開。

    對於玷汙“胙肉”的人,是會遭到嚴厲懲處的。例如,乾隆曾經下令:

    祀身祭肉,著派總管太監劉成專管。每日吃肉之時。仍著派御前侍衛一員、乾清門侍衛二員、同吃肉之侍衛等、進宮一體分食。並遍加檢視。

    所以,這個問題純屬以訛傳訛,不要造謠了。

  • 4 # 一覽眾河小

    自從清朝影視劇風靡以來,就有種說法,說乾隆喜歡分給大臣豬肘子吃,而大臣們對這份賞賜都十分牴觸,不但不吃,還會把豬肘子扔掉,這些會是真的嗎?

    實際上,想想看,這事就不可能是真的。今天我們都知道,東北一帶有名的大菜就有肘子,豬肉燉粉條等等,那邊的人的確是喜歡吃豬肉。估計也是因為氣候寒冷,喜歡吃高蛋白高脂肪的東西禦寒,古時候東北地區沒什麼牛羊,野豬倒是挺多,喜歡吃豬肉不足為奇。

    清朝皇帝都是從那邊一帶過來的,他們自然保持了以前的傳統,所以祭祖的時候也是要用豬肉的。他們以前在關外的時候,並沒有什麼高明的烹飪手法,一般也就是直接煮了豬肉就吃了。為了表示自己沒有忘本,所以皇帝祭祖的時候也會用水煮豬肘子來祭祖。

    這種肉味道如何呢,實際上,小時候在老家我也吃過,那時候是老家人家裡養的豬,一頭長好幾年,是吃草料和糧食長大的,跟現在崔肥豬完全不是一回事。以前豬肉有種很簡單的做法,就是直接蒸熟,啥也不放,蒸熟以後撒上鹽,以後每次炒菜的時候放點,蒸一盆肉夠一個禮拜炒菜用的了。這樣的豬肉放沒放鹽的我都吃過,其實都挺香的,並不難吃。

    乾隆祭祀用的豬肉,肯定不會是死豬肉爛豬肉,都是上好的豬,這樣的豬肉即使不放佐料,蒸熟了也是一樣可以吃的。祭祀結束以後,皇帝將祭祖的豬肉賞賜給大臣,他會逼著大臣們當場吃完嗎,這點肯定不會的。乾隆雖然好大喜功,有很多缺點,但也不失一個體麵人,讓群臣一起吃光那麼多豬肘子,成何體統呢,這事乾隆應該還做不出來。

    退一萬步講,如果乾隆真的讓大臣們當場吃完,大臣們敢扔掉嗎,肯定也會吃光的。實際上只要豬肉足夠好,即使沒有佐料也是可以下嚥的,當然如果量很大確實會有點撐,但這總比犯大不敬的罪過要好很多吧。

    至於說扔掉,那是不可能的,皇帝御賜的豬肉,誰敢隨便扔掉,這被發現了就是一個大不敬的罪名,沒人擔待得起啊。何況這又不是毒藥,就算不是太好的東西,起碼也不差啊,為什麼要扔掉啊。能夠編造出這種說法的人,腦回路一定很清奇。

    就像在以前,有極少數不通人情又自視甚高的人,可能會把老家窮親戚帶來的土特產什麼的扔掉的,因為嫌棄,但這只是極少數人的作為。可是同樣的東西,如果換成他的領導或上司送的,絕對不會有任何人扔掉的,就算覺得它不好,也會小心翼翼的用完。特別是那些當官掌權的,對他們來說東西本身不重要,誰給的誰送的才是關鍵。能夠進朝見皇帝的,官做的都不小,都是人精,他們就算扔掉自己的老婆孩子也絕不敢扔掉皇帝賞賜的東西啊。

    所以說啊,編出這種瞎話的人,腦子首先沉澱一下,基本的人情倫理要搞明白啊。

  • 5 # 文開石

    皇帝沒那麼無聊,大臣沒那麼大膽子。

    別拿民間流傳的亂七八糟東西當正史。

    難道真以為古代是每天上朝,文臣武將站立兩旁,趕上皇帝高興一人上一個肘子?

    玩笑了,整個一村婦猜得“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卷大蔥”

    皇上有賞賜食品的沒有?有!就說清朝

    【過年的時候有賞】

    就是一大塊白水煮肉,叫“胙肉”,清朝賞賜這個是為了不忘本。

    正確處理方式:這個是要祭奠儀式當場吃完的,什麼味沒有確實難以下嚥,所以有了很多偷偷帶點鹽送下去的。

    【皇上吃美了有賞】

    有時候為了表示不浪費,更多的時候為了表示對大臣的關愛。有時候皇帝吃飯想起來,把哪道菜去賞給哪個大臣。

    正確處理方式:這道菜是太監用食盒帶到大臣的家裡,大臣要當面吃完,感謝皇恩,太監監督吃完了,把盤子碗筷帶回去。監督是因為這也算奉旨行事需要回稟,另外餐具是皇家貢品,大臣不敢留也不敢用。

    【平時見面有賞】

    有時候一些親近之臣,可能南書房回話,碰到皇上對回話滿意,可能說“哪裡哪裡上了貢品,賞你一份回去嚐嚐”,也算拉攏大臣的一種做法。

    正確處理方式:恭恭敬敬帶回家,先擺到祖先堂祭拜,然後拿下來,可以獨享也可以分給妻兒沾沾光。實在不想吃倒了也就倒了,但絕對不能讓人知道,否則就是大不敬。一般碰到這事都美得不行,也吃不出來難吃不難吃想吃不想吃。

  • 6 # 孤竹公子

    此問題其實在古代根本就不會發生,而且賞賜的也不是豬肘子,而是宮廷舉行祭祀活動時用完的祭品賞賜給一些大臣,以清代為例,一般賞賜的都是白肉,這是一種殊榮,皇帝賞賜的東西試問誰敢扔掉?更不要說出了宮門就扔掉,因為都是當場吃掉,不會讓你帶回去。其實這只是對白肉不好吃的一種形容罷了,因為這白肉只是簡單經過水煮而成,並沒有味道,所以吃起來不會太好吃。

    清代宮廷及陵寢經常舉行祭祀活動,而白肉是重要的貢品,在祭祀活動結束後,一般會將貢品賞賜給大臣食用,而且是當場就吃,這也稱為“坐班飲福”,這也是有一套嚴格程式在裡面的,可不是隨隨便便拿走了。以清東陵大祭為例:由內務府官員帶領餑餑房、茶膳房等人員按執事分工坐在隆恩殿月臺上,茶房人提茶桶面北而跪,按順序給每人倒茶一碗,由差役按班遞送,坐班官員跪著飲茶,嘗膳吃白肉也是如此,專人遞送,跪著食用。這就是所謂的坐班飲福。皇宮裡的坐班飲福也大體如此。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清代大臣是不可能將賞賜的白肉帶出去的,無論好不好吃都要吃,連扔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民間也有類似的吃貢品做法,本身是有良好寓意在的,普通百姓家中也會將貢品分發給孩子或家人吃掉,以求驅邪避惡,祈求平安等。皇家祭祀將貢品賞賜給大臣也是類似的寓意。

  • 7 # 大國布衣

    正常會在祭祀完畢之後,皇帝會將這些煮過但半生不熟的肘子,賞賜給一些親近的大臣,或是為國建功的功臣,以及一些皇帝看重的皇子。

    受賞到肘子的大臣只有兩種做法:

    1.當著皇帝的面吃一口,然後趕緊放回到袖子裡,原因很簡單這種肘子實在是難吃,對於吃慣滿漢全席的大臣,對這種半生不熟並且不放鹽的肉,簡直難以入口。

    2.而第二類大臣或皇子,為了討得皇帝的歡心,是會當著所有皇帝、朝臣的面將肘子吃下去,還不能表現出難吃的樣子,相信這種苦楚也只有自己吃的時候才會感覺的到。

    紀曉嵐就非常喜歡吃肉,他並不是討好皇帝,只是單純的喜歡,但這種人皇帝並不是十分喜歡,但又不離開。其實皇帝賞賜肉主要是想試一試大臣的忠心,他知道這種肉難吃,所以才會賞賜給自己最親近的朝臣,看他們到底吃不吃。

    賞賜完肉后皇帝會盯著這些臣子,看這些人會怎麼做。而臣子們基本的兩種做法,上文已經說過。

    不過皇帝有張良計,臣子們自然也有過牆梯。

    大臣會在祭祀之前就將自己的袖口中塗抹完鹽和醬油,在接受到肉後,會將肉放入袖口中摩擦一下,才會放入口中,不過大部分人還是隻吃一口,有了鹽與醬油味道自然好一點。

    在一次賜肉過程中,怡親王被人陷害,自己拿到肉時就已經被處理過,但經手的只有一位太監,不過他認為這是太監在讓他好吃一點,也就沒有在皇帝面前提,誰知剛剛入口,便被人舉報,查到他真的作弊後,皇帝大怒,當場開口大罵,他非常的尷尬,還被停職。

    一般這些肉都會有富餘,皇帝會命令這些人帶回家中給親戚朋友,這種肉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福肉”,寓意也是非常好的,所以大臣是不會扔掉的一般只是會將肉發給自己的家人,一方面減少了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拿出去送禮也是非常有面子的。

  • 8 # 歷史紅塵

    胙肉為什麼讓人難以下嚥,這個是因為它的做法和吃法,每次祭神之前,大廚就要現殺一頭豬,然後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的放到鍋中煮,而鍋裡只有白水,不能新增任何調料,因為還要祭祀用,這種大肉塊往往只煮了七八成熟就被撈出來,在祭祀完後,皇帝就會分給在場的大臣和侍衛一起享用。

    能得到皇上賞賜胙肉的大臣們,自然是深得皇帝賞識和一定地位的王公貴族,對於能參加祭神大典也是一種榮耀,而皇上賜給大臣們胙肉後,自己也會和大臣們一起吃這些難以下嚥的白肉,只不過到皇上和后妃們手上的是好肉,到大臣們和侍衛手中的就沒有那麼好了,基本上都是肥肉,大臣們為了表示得到皇上的恩賜很開心,只能硬著頭皮大口大口的把肉吃掉。

    這事在乾隆皇帝的時候被發現了,惹的乾隆大怒,還特意發了一道諭旨,說散秩大臣侍衛等,或竟不以此為榮,反以為辱。規定嗣後祀神祭肉,著派總管太監劉成專管,每日吃肉之時,仍著派御前侍衛一員、乾清門侍衛二員,同吃肉之侍衛等,進宮一體分食,並遍加檢視。如有仍前弊端,即據實具奏。

    至於說分到豬肘子的,畢竟豬肘子確實不好啃,所以說皇帝會恩准帶回家,有人說這些大臣出宮後就會把豬肘子扔到紀曉嵐的轎子裡,這是因為紀曉嵐愛吃肉,不過這種說法不可靠,畢竟玷汙胙肉是大不敬的罪,這些大臣自然不敢冒著被參的風險,把豬肘子隨便給人,再說都能帶出宮拿回家,怎麼吃皇上就不會管了,至於說出宮後就扔掉的,那更加不可能了!

  • 9 # 錢品聚

    這種奇聞,應該是野史裡傳的。

    我大概找了找,網上很多人都說是出自於《嘯亭雜錄》,可本身這《嘯亭續錄》就是野史,是清代文人的筆記,作者是滿清皇室宗親愛新覺羅·昭槤,是他本人把聽說的和民間傳的奇聞軼事整理成一本筆記。

    史學界有個原則,叫孤證不立,大意就是某件史事如果只有一份史料,那肯定就是站不住腳的,必須得從多方視角進行論證,從多個方面找出資料才能有支撐。

    但除了《嘯亭雜錄》以外,我也沒找到有相關正史裡的資料能表明,當時的皇帝過年還賞賜給大臣生的豬肘子,完了大臣不喜歡吃出了宮門隨手一扔,這種事兒怎麼看都像惡搞,更像民間傳說。

    而且《嘯亭雜錄》裡的原文,是說的皇帝帶著大臣們吃祭神肉,不是特指吃豬肘子。

    定製,大內於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於坤寧宮,欽派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

    祭神肉就是說的逢年過節祭祀神明用的供品,因為這是在後金時期流傳下來的滿清家庭習俗,所以皇帝本人一到元旦,次旦等佳節祭神的時候,就會把這肉留下來,尤其是乾隆朝,以節儉聞名的一個皇帝,就更是會嚴格遵照家族習俗來對待,這當做供品的祭神肉,自然也是不會輕易浪費的。

    至於許多人說會讓大臣當朝吃生肉,就更是有點兒扯,朝堂上最講究一個“禮”字,除非這皇帝是個變態,不然肯定不會讓大臣抱著一塊豬肘子,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生嚼硬啃,有傷風化不說,更顯得野蠻。

    還有傳的更廣的,所謂大臣們把得賞的豬肘子都扔給紀曉嵐,然後紀曉嵐坐著轎子吃一路,最後吃的滿身帶油,還全都吃光了,這種橋段就更是扯了,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就算再喜愛吃肉,可是滿朝文武哪怕只有三個人得賞豬肘子,一個豬肘子少說也得兩三斤,成年人能一口氣吃下多達十斤的豬肘子???

    姑且就算他只吃一個,可是一個豬肘子,一斤多的肉,這得多厲害的肚子才能不吃出毛病?

    就不怕把紀曉嵐給撐死?

    而且還是一路從宮門吃到家,吃的渾身是油,他一個兵部尚書,同時還是禮部尚書的朝中重臣,就這麼不顧及體面和顏面?

    總而言之,問題裡問的皇帝逢年過節請吃豬肘子,可信度不高,而且我還找到一句史料,也是和祭神肉有關,是說皇帝先按照習俗用刀割一塊,大臣們再每人用刀割一塊,然後以此完成滿清沿襲百年的家族風俗,這不就是一大家子煮一塊肉,然後一人一刀分食嗎?顯得大家很親,過節的時候有那種氣氛,而且吃的還是白水煮肉,也不是生的豬肘子。

    《嘯亭雜錄》:上自用御刀割析,諸臣皆自臠割。

    所以,謠言還是得止於智者,勿要道聽途說信為真。

  • 10 # 樑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大領導賞了你一個大肘子吃吃,您笑嘻嘻的接下來,轉回頭就把這大肘子給無情的拋棄了。問題的關鍵這大領導還是古代最大的官——皇帝。皇帝是啥人,那是手眼通天的主,啥風吹草動能躲過他的眼睛!

    您要敢這麼幹,俺就想問您一聲,您這是不是活的膩味了,想到下邊走一遭是咋的?重新走一回人生路是吧?探尋一下童年的滋味是吧?

    你快拉倒吧!所以,就這問題您把這嗎字去了好吧!這事只要是個正常人都能回答得了,這就假的都透著邪性!

    能問出這問題的主,這估計是電視劇瞅多了,那些個玩穿越的主子,屁股後面一大幫子皇帝帶王爺的陪著她玩,她能多瞅一眼皇帝,這皇帝就像佔了多大便宜似的。估計只有這種皇帝,對大臣的這種行為沒啥反應。但凡正常一點的皇帝,分分鐘鍾就剁了你。

    那麼接下來俺就把這事,給大傢伙嘮叨嘮叨。

    這得從一件事上說起,大傢伙都知道,咱大華夏不管幹啥,對自己個的祖宗都是很尊敬的。所以在過去的時候,一幫子孝子賢孫到了祭祀祖宗的時候,大大小小的男丁全員出動,烏央烏央的往祖宗的墳頭上聚集。這人少了所有人他不高興,人多了所有人他開心的事。

    燒香的燒香,拔草的拔草,最隆重的就是整上燒豬肉當貢品給老祖宗們享用,在咱民間就這事,一年就這麼一回。

    其中這燒豬肉就是胙肉,也就是祭拜咱老祖宗用的肉。咱老祖宗吃完喝完了,實物他也拿不走,得,這幫子孝子賢孫一合計,不能浪費啊,所以大傢伙一分,回家各找各媽。

    所以這胙肉它也叫福肉。

    當年齊恆公和一幫子大大小小的諸侯,跑到葵丘整了個會盟。

    一幫子諸侯頭頭腦腦們都拜在地上,一人領一塊周襄王賞的胙肉。瞅見沒,能讓皇帝賞你一塊胙肉吃吃,您這身份得上去,沒這身份,你還是那熱鬧那轉悠去吧!

    再有,大傢伙知道孔子他老人家吧。人家是極為重視禮儀的一個人,當年就是因為一塊胙肉,把老人家給氣壞了,這才把那官帽子丟給了魯定公,拍拍屁股走了。

    那這事是咋回事呢?話說這有一次魯定公在魯國整了一次超大型的祭祀活動,這祭祀完畢之後,就要把祭祀用的胙肉分給手下的大臣表示肯定他在魯國中的地位。

    這要是按照級別劃分,孔子在魯國的官位是夠的上分胙肉的級別,居然沒有,啥意思?你這是啥意思?

    老人家出離了憤怒,帶著一大幫子弟,拍屁股走了,從這時候起,孔子他老人家遊走各個諸侯國推銷自己的理念。

    從這件事,咱不難看出來,胙肉往小了說,這就是一塊祭祀用的肉,這往大了說,這就是你的身份象徵。能撈到一塊胙肉吃,說明您的地位是牢固的,您的思想是受到皇帝的肯定的,是皇帝身邊的近臣。撈不到,不僅地位不保,這也表示皇帝開始疏遠你,你還整啥作為呢?那涼快那呆著去吧!您就說是不是這個理?

    好了,話頭拉回來咱接著聊。

    當年雍正還在的時候,還是四阿哥的乾隆,就領到一塊胙肉,這乾隆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連皮帶肉的全吞了下去,把個蹲在一邊瞅的雍正開心壞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那些個細心的小夥伴要問了:“吃一塊燒豬肉,乾隆還想皺一下眉頭,這是咋回事?不好吃?”

    您還猜對了,這東西真心的不好吃,過去咱還燒一下,可到了滿清的時候,他直接那白水煮,而且還只煮八成熟。

    為嘛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滿族發跡於白山黑水之間,創業艱難,生活艱難,白水煮肉,這是常有的事。所以這祭祀用的胙肉他是不加一丁點的作料,用來警示後人。問題是你不加作料也就罷了,他還只煮八成熟的,這讓那些個吃大魚大肉的官,整上一口不吐了都難。

    所以您這白水煮肉,有腥味,加上這肉還只是八成熟,你自己個想哇,這一般人要整一口吞下去,這得有點子毅力才成。

    咱說滿清之前,一年也就那麼一兩回整個祭祀,給大臣們賞點胙肉就完了。

    可這到了滿清的時候,那祭祀的頻繁,都有點頭皮發麻,基本上月月有,而且一個月一兩回都算正常的。

    好吧,這幫子大臣就吃吧,不想吃也得吃。咱回頭就說這滿清的皇帝賞你一塊這種豬肘子,您扔一個試一試,您這屬於吃飯吃撐著了不想吃了是吧,想下去涼快涼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卓璇的風評為何變化這麼大,大家是什麼時候開始粉上陳卓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