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伏吃餃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三伏的來歷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中國獨有的“三伏”節氣,並都印在中國的日曆上,三伏”的來歷:
中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金怕火燒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就規定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
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熱,從日地關係上看,自春分日開始到夏天,太陽從直射赤道逐漸變為直射北迴歸線。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散熱最少。
但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並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後的伏天,特別是中伏和三伏天。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中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
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一般“三九”時最冷。樓上朋友說的“冬至後第三個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並非“三九”。
老北京的習俗,冬至曰起要畫“九九消寒圖”,這一習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記載,這圖是一幅梅花圖,畫一枝梅花.上面有81個花辦(代表九九八十一天)。
每過一天就用筆染一個花辦。待過完這8l天,81個花辦也全染過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圖”。而且在明代北京,還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圖”,在市面銷售,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這圖旁還有《九九歌》。
這《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即因天氣氣溫的變化而導致動植物的變化的現象,如柳樹發芽,桃樹開花,大雁飛來等等,均與當時氣溫有關,而這些與幾月幾日並無必然關係)來反映天氣的冷暖。
筆者小時候北京地區流行的《九九歌》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這“九九”之說。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了。當時民間從冬至日數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過完了。
而這(九九歌)大約起源於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間流行時,卻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及詳略均不同。我們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說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雜俎》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
籬頭吹篥(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這聲篥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內睡覺卻像在露天睡覺一樣冷);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指天熱了,脫掉衣服擔著);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這一說法較為詳盡。而據該書記載,當時(明代)的北菪功乜區流行的,《九九歌》則遠沒這麼複雜,十分簡單明瞭:“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記。
而明代專門記載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記的《九九歌》與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鹽虎本來指古代一種虎形的鹽.這兒比喻人們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屹蚤出。
”這最後幾句對於冬天受凍的窮漢給予了很大的同情。這兩個複雜的《九九歌》版本互有異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說法為“太陽開門戶”;後一說法為“家家堆鹽虎”。這可能反映了這兩首《九九歌》產生的時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著很大的差別。
上述明代北京地區流行的簡單版本《九九歌》中說:“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而上一世紀時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這一改動不可忽視,它反映了明代時北京的天氣比上一世紀時北京天氣要冷,以至於從物候現象表現出來,柳樹出芽長葉要相差一段時間。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為零冷的天氣讓人感到十分難熬,其實夏天也有《九九歌》,不過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樣。
要畫什麼“九九消暑圖”了。夏天的九九與冬天相對應,從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據明代《五雜俎》記載為:“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應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難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促織指蛐蛐)。
”這夏天的《九九歌》寫得十分生動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觀感覺為主。
上述冬夏(九九歌)反映了老北京地區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的瞭解與關心。
。
頭伏吃餃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三伏的來歷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中國獨有的“三伏”節氣,並都印在中國的日曆上,三伏”的來歷:
中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金怕火燒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就規定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
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熱,從日地關係上看,自春分日開始到夏天,太陽從直射赤道逐漸變為直射北迴歸線。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散熱最少。
但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並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後的伏天,特別是中伏和三伏天。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中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
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一般“三九”時最冷。樓上朋友說的“冬至後第三個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並非“三九”。
老北京的習俗,冬至曰起要畫“九九消寒圖”,這一習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記載,這圖是一幅梅花圖,畫一枝梅花.上面有81個花辦(代表九九八十一天)。
每過一天就用筆染一個花辦。待過完這8l天,81個花辦也全染過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圖”。而且在明代北京,還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圖”,在市面銷售,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這圖旁還有《九九歌》。
這《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即因天氣氣溫的變化而導致動植物的變化的現象,如柳樹發芽,桃樹開花,大雁飛來等等,均與當時氣溫有關,而這些與幾月幾日並無必然關係)來反映天氣的冷暖。
筆者小時候北京地區流行的《九九歌》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這“九九”之說。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了。當時民間從冬至日數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過完了。
而這(九九歌)大約起源於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間流行時,卻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及詳略均不同。我們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說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雜俎》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
籬頭吹篥(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這聲篥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內睡覺卻像在露天睡覺一樣冷);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指天熱了,脫掉衣服擔著);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這一說法較為詳盡。而據該書記載,當時(明代)的北菪功乜區流行的,《九九歌》則遠沒這麼複雜,十分簡單明瞭:“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記。
而明代專門記載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記的《九九歌》與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鹽虎本來指古代一種虎形的鹽.這兒比喻人們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屹蚤出。
”這最後幾句對於冬天受凍的窮漢給予了很大的同情。這兩個複雜的《九九歌》版本互有異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說法為“太陽開門戶”;後一說法為“家家堆鹽虎”。這可能反映了這兩首《九九歌》產生的時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著很大的差別。
上述明代北京地區流行的簡單版本《九九歌》中說:“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而上一世紀時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這一改動不可忽視,它反映了明代時北京的天氣比上一世紀時北京天氣要冷,以至於從物候現象表現出來,柳樹出芽長葉要相差一段時間。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為零冷的天氣讓人感到十分難熬,其實夏天也有《九九歌》,不過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樣。
要畫什麼“九九消暑圖”了。夏天的九九與冬天相對應,從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據明代《五雜俎》記載為:“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應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難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促織指蛐蛐)。
”這夏天的《九九歌》寫得十分生動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觀感覺為主。
上述冬夏(九九歌)反映了老北京地區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的瞭解與關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