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未明的《野薔薇》,篇幅不長,含義卻十分深刻。
相鄰兩個國家的國境線上,駐紮著一老一少兩個士兵。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在此保衛著各自祖國的界碑。國境線上還有一株野薔薇。
由於天天見面,兩個士兵很快成了朋友。他們在蜜蜂的嗡嗡聲中起床,用石縫間的清泉洗漱,常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小鳥在樹梢上愉快地鳴叫著。白色的薔薇花發出陣陣清香。”
可是好景不長,兩國間因為一些利益糾紛,發生了戰爭。兩個士兵瞬間從朋友變成了敵人。然而他們的心態變化卻沒有跟上他們的身份變化,都不願意去憎恨對方。老年士兵建議青年士兵殺死自己,帶著自己的首級回去升官加爵。青年士兵馬上拒絕他的提議,選擇去真正的戰場上為國效力。
青年走後,老兵一直惦記著他的安危。一天,老兵從一個過路人口中,聽說自己的國家勝利了,青年所在的國家,所有士兵都被處決了。
老兵隨後做了個夢,夢中他認識的那個青年帶著一列軍隊向他走來,經過他時,青年停下來向他敬了個禮,又嗅了嗅路邊的野薔薇。
老兵醒來。一個月後,野薔薇枯萎,老兵歸鄉。故事結束。
這是一個讓人惆悵的故事。故事的前半部分是溫暖的,後半部分是殘忍的。
前半部分的溫暖更突出後半部分的殘忍。
故事的前半段,風平浪靜的兩國關係、明媚的Sunny、蜜蜂令人愉快的振翅聲、野薔薇的陣陣清香……這些無不讓人感到愉快,感到溫暖。
到了後半段,兩國關係破裂,朋友瞬間變成敵人。這種身份上的驟變令人難以接受。“你把我的首級帶回去吧,這樣你就可以升官加爵了。”多麼殘忍的一句話。
這樣的一個故事,想要表達什麼?我的理解有三點,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展現人生的無常。
二,刻畫小人物在大環境下的無力感。
三,追問戰爭的意義。
“人生無常”是句老話,出自佛教。意思是人的一生中充滿變數,世事是難以預料的,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野薔薇》中的“無常”體現在這兩個國家說開戰就開戰的突然性上,令人猝不及防。
在我們的一生中,一定會遇到親人的亡故,可能會遭受愛人的背叛,或許不得不面對天災和戰亂……而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升學、轉學、搬家、離職等各種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內部心理困惑更是數不勝數。
“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有人認為“人生無常”這幾個字有些消極。我覺得這要看人們如何面對“無常”。如果認為人生反正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做什麼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天天將“人間不值得”掛在嘴邊什麼也不做,那麼,對於“人生無常”的理解確實是消極的。相反,如果能適應這種“無常”,提前預估這種“無常”,那麼,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至少能保持住內心的平靜。而這種平靜,應該並不是消極的。
不過,我們即使保持著內心的平靜,也無法阻止“無常”帶來的客觀變化。《野薔薇》中,“兩國關係”這個大環境發生了變化,開戰了。於是兩個曾經的摯友在客觀上就變成了敵對雙方。
客觀上的變化沒有影響他們的內心,他們還是互相友愛,不願將槍口對著對方。但他們也不得不對外部變化做出反應:一個願意立刻赴死,成全對方,另一個下不去手,遠走戰場。
他們能死,能逃,能戰,但無力改變這種變化。他們只能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而不能無視變化,繼續下棋,繼續賞花。
他們只是普通士兵而已,這類小人物在大環境的變化下是“無力”的。
可是,我們又難免對這種局面感到荒唐。
為什麼一發生戰爭,我們就要殺死一個昨天還在跟自己開開心心下棋的人?
或者跳出故事,為什麼一發生戰爭,我們就要殺死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場戰爭是我或他導致的嗎?為什麼我們不得不互相殺戮?
在真實世界的戰爭中,士兵基本上都是在跟自己素不相識的人互相廝殺。在大規模的持久戰中,如果交戰雙方都已將自己的正規軍隊消耗殆盡,開始從平民中抽調“壯丁”,那麼,在戰場上廝殺的兩個士兵,很可能不久前都還是兩個普通的農夫,甚至是學生。這讓人感覺更加悲哀。
我想,在人類歷史上的每場戰爭後,甚至戰爭中,都會有人發出這樣的追問。這種追問最後會上升為對戰爭意義的懷疑。
這場戰爭是有意義的嗎?
誰來鑑定戰爭的意義?
能不能在戰爭開始前,就避免那些沒有意義的戰爭?
追問戰爭意義的作品,顯然是帶著反戰色彩的。
《野薔薇》發表於1928年,三年後的1931年,當時的日本軍隊在中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逐步霸佔了中國東北三省。此後,日軍又在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掀起全面侵華序幕,在1941年偷襲美國珍珠港,點燃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
不難想象,在《野薔薇》發表時,日本的侵略行為雖未正式開始,但在日本國內,戰爭的氣氛無疑是很濃的。考慮到日本是主動發起戰爭的一方,是侵略的一方,日本國內支援戰爭的呼聲應該也是很高的。
《野薔薇》這種反戰題材的童話就發表在這樣的時代。
然而,這篇給兒童閱讀的小故事,顯然對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毫無幫助。
不過,敢於在當時的日本發表反戰童話,對於小川未明的這一行為,我覺得還是要致以敬意。
我們也要意識到,在當時的日本,不是所有人都支援戰爭的。要將普通的愛好和平的日本老百姓,和日本軍國主義戰犯區分開來。
戰後,《野薔薇》入選了日本的小學國語教科書。
有時候,“反戰”兩個字也帶著幾分“天真”,有些戰爭可能也屬於非打不可的戰爭。不過,《野薔薇》中播下的反戰的種子,或許對阻止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有那麼一絲幫助。
小川未明的《野薔薇》,篇幅不長,含義卻十分深刻。
相鄰兩個國家的國境線上,駐紮著一老一少兩個士兵。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在此保衛著各自祖國的界碑。國境線上還有一株野薔薇。
由於天天見面,兩個士兵很快成了朋友。他們在蜜蜂的嗡嗡聲中起床,用石縫間的清泉洗漱,常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小鳥在樹梢上愉快地鳴叫著。白色的薔薇花發出陣陣清香。”
可是好景不長,兩國間因為一些利益糾紛,發生了戰爭。兩個士兵瞬間從朋友變成了敵人。然而他們的心態變化卻沒有跟上他們的身份變化,都不願意去憎恨對方。老年士兵建議青年士兵殺死自己,帶著自己的首級回去升官加爵。青年士兵馬上拒絕他的提議,選擇去真正的戰場上為國效力。
青年走後,老兵一直惦記著他的安危。一天,老兵從一個過路人口中,聽說自己的國家勝利了,青年所在的國家,所有士兵都被處決了。
老兵隨後做了個夢,夢中他認識的那個青年帶著一列軍隊向他走來,經過他時,青年停下來向他敬了個禮,又嗅了嗅路邊的野薔薇。
老兵醒來。一個月後,野薔薇枯萎,老兵歸鄉。故事結束。
這是一個讓人惆悵的故事。故事的前半部分是溫暖的,後半部分是殘忍的。
前半部分的溫暖更突出後半部分的殘忍。
故事的前半段,風平浪靜的兩國關係、明媚的Sunny、蜜蜂令人愉快的振翅聲、野薔薇的陣陣清香……這些無不讓人感到愉快,感到溫暖。
到了後半段,兩國關係破裂,朋友瞬間變成敵人。這種身份上的驟變令人難以接受。“你把我的首級帶回去吧,這樣你就可以升官加爵了。”多麼殘忍的一句話。
這樣的一個故事,想要表達什麼?我的理解有三點,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展現人生的無常。
二,刻畫小人物在大環境下的無力感。
三,追問戰爭的意義。
“人生無常”是句老話,出自佛教。意思是人的一生中充滿變數,世事是難以預料的,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野薔薇》中的“無常”體現在這兩個國家說開戰就開戰的突然性上,令人猝不及防。
在我們的一生中,一定會遇到親人的亡故,可能會遭受愛人的背叛,或許不得不面對天災和戰亂……而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升學、轉學、搬家、離職等各種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內部心理困惑更是數不勝數。
“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有人認為“人生無常”這幾個字有些消極。我覺得這要看人們如何面對“無常”。如果認為人生反正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做什麼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天天將“人間不值得”掛在嘴邊什麼也不做,那麼,對於“人生無常”的理解確實是消極的。相反,如果能適應這種“無常”,提前預估這種“無常”,那麼,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至少能保持住內心的平靜。而這種平靜,應該並不是消極的。
不過,我們即使保持著內心的平靜,也無法阻止“無常”帶來的客觀變化。《野薔薇》中,“兩國關係”這個大環境發生了變化,開戰了。於是兩個曾經的摯友在客觀上就變成了敵對雙方。
客觀上的變化沒有影響他們的內心,他們還是互相友愛,不願將槍口對著對方。但他們也不得不對外部變化做出反應:一個願意立刻赴死,成全對方,另一個下不去手,遠走戰場。
他們能死,能逃,能戰,但無力改變這種變化。他們只能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而不能無視變化,繼續下棋,繼續賞花。
他們只是普通士兵而已,這類小人物在大環境的變化下是“無力”的。
可是,我們又難免對這種局面感到荒唐。
為什麼一發生戰爭,我們就要殺死一個昨天還在跟自己開開心心下棋的人?
或者跳出故事,為什麼一發生戰爭,我們就要殺死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場戰爭是我或他導致的嗎?為什麼我們不得不互相殺戮?
在真實世界的戰爭中,士兵基本上都是在跟自己素不相識的人互相廝殺。在大規模的持久戰中,如果交戰雙方都已將自己的正規軍隊消耗殆盡,開始從平民中抽調“壯丁”,那麼,在戰場上廝殺的兩個士兵,很可能不久前都還是兩個普通的農夫,甚至是學生。這讓人感覺更加悲哀。
我想,在人類歷史上的每場戰爭後,甚至戰爭中,都會有人發出這樣的追問。這種追問最後會上升為對戰爭意義的懷疑。
這場戰爭是有意義的嗎?
誰來鑑定戰爭的意義?
能不能在戰爭開始前,就避免那些沒有意義的戰爭?
追問戰爭意義的作品,顯然是帶著反戰色彩的。
《野薔薇》發表於1928年,三年後的1931年,當時的日本軍隊在中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逐步霸佔了中國東北三省。此後,日軍又在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掀起全面侵華序幕,在1941年偷襲美國珍珠港,點燃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
不難想象,在《野薔薇》發表時,日本的侵略行為雖未正式開始,但在日本國內,戰爭的氣氛無疑是很濃的。考慮到日本是主動發起戰爭的一方,是侵略的一方,日本國內支援戰爭的呼聲應該也是很高的。
《野薔薇》這種反戰題材的童話就發表在這樣的時代。
然而,這篇給兒童閱讀的小故事,顯然對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毫無幫助。
不過,敢於在當時的日本發表反戰童話,對於小川未明的這一行為,我覺得還是要致以敬意。
我們也要意識到,在當時的日本,不是所有人都支援戰爭的。要將普通的愛好和平的日本老百姓,和日本軍國主義戰犯區分開來。
戰後,《野薔薇》入選了日本的小學國語教科書。
有時候,“反戰”兩個字也帶著幾分“天真”,有些戰爭可能也屬於非打不可的戰爭。不過,《野薔薇》中播下的反戰的種子,或許對阻止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有那麼一絲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