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速閱讀推動者

    無可懷疑的事,兒童身上正在形成的“我”的情感,是“善”的情感。同時,包含著利己傾向的發展基礎。如果這種“我”的情感沿著自私要求的道路發展的話,這種傾向將會愈演愈烈:“全都給我,一切是都是為了我”、“除了我之外,任何人都江堰都不應當成為注意的中心”、“周圍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我的願望而存在的”。我們有時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私自利:“只要自己知道就行”、“不必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別人,會給弄壞的,那可是我花錢買的”、“不要把自己的書借給別人,瞧,弄破了”、“在學校裡,蘋果你自己吃就好,不必分給別人”、“你幹嘛請來這麼一屋子的朋友”、“別沒出息,還給他一拳”、“要有強壯的身體,才能隨時保衛自己”、“哪裡還談什麼尊重別人!有錢就行,有錢就可以買到尊重”。這樣,我們就是在培養反社會的、無道德的人。

    著名的俄國教育家彼·費·卡普捷列夫寫道:

    “形形色色的偷、搶、騙,就實質而言,和兒童從自己的弟弟或小朋友手裡搶過糖果,是完全一樣的。”

    至於說到父母的無意識地培養兒童的自私心,則可以拿出以後一些例子。把一切都獻給孩子,只求他一切都好;不僅滿足他的正當要求,還滿足他的一切荒唐的要求;無視兒童表現自己的主動性和獨立性的任何微小的願望,特別是在萬事開頭難的最初階段,還有誇大兒童的優點,竭力加以拔高。一切都替孩子做好,會導致他們很難糾正的,日後難以應付的心理變化。透過這會轉化為兒子(或女兒)對父母的忘恩負義,冷酷無情和漠不關心,或是向父母要這要那,沒完沒了。那時,我們會感到莫名其妙:“我一切都替兒子做了,沒有了丈夫,我孤身一人,但是為了兒子,我沒有再嫁,為的是不讓外人傷害孩子。可是,結果呢?他不想學校,他喝酒,結了婚,離了,兩次結婚,可是又不行了。我真難過,真焦心啊!”

    一位母親訴說道:“不知怎地,我非常痛苦,我覺得在我女兒身上什麼也沒有得到,既沒有溫暖,也沒有真正的的相互瞭解,有的只是是她的沒有止境的要求。我在那兒節衣縮食,為的是多攢一點錢,以便女兒以後什麼也不缺。她呢?當然是買衣服,買鞋子,還買了小汽車、房子。如今,她不需要我了,而且還怪我:‘你偷走了我的童年的歡樂:我不知道什麼叫朋友,因為我不能邀請任何人到我們家裡來。我沒有嘗過糖果點心的滋味,我不僅沒體驗過穿新衣的快樂,連玩玩具的快樂也沒有。我連家裡也常常看不見你——你老是幹活,掙錢。’女兒只在需要用錢時你才到我這兒來。”

    這些完全意料不到的後果,有時是由於我們沒有意識到在孩子身上出現的自私自利的苗頭。我們以為我們做得很對,我們關心孩子的幸福,我們一心希望他(她),稱心、舒適,而結果卻是可悲的。當然,誰也不主張讓孩子的童年過得貧困,處處受制,使孩子只在規定的框框裡成長,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予滿足。相反地我們的的愛撫、慈祥,我們要讓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歡樂和願望,我們為使孩子長成寧靜、豁達的人所操的心,這一切都是孩子所需要的。我們這種態度兢會在積極、善良和富於同情心的人身上開花結果,但是要有一個條件,既孩子不能依賴別人來獲取舒適與成功。孩子不應當形成這樣的想法:我們得為他犧牲自己,為了讓他高興,我們隨時可以拒絕一切享受。他更不能認為,周圍的人都可以被利用來達到他個人的某種目的;到處可以索取,而無需為此付出什麼。

    我們常常不分析造成孩子自私自利的原因是什麼,找出根源,便找出這樣一個相當流行的理由:“家裡只有一個孩子,一切為了他,為他而活,為他而工作,於是他成長成了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要是有兩個,三個孩子什麼都均分,他們就知道想到別人了。”其實,這只是掩蓋我們的無能或過錯的最簡便不過的辦法而已。一個家庭有兩個呀三個孩子的,也可以都成為自私自利的人,而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也可以成為善良的、富於同情心的人,顯然,問題不在孩子的數目,一切全在於教育方法。

    對產生利己主義的根源,還有一個相當流行的錯誤觀點,認為只有當孩子的願望漫無邊際而成人在滿足他們時又不知掌控分寸的時候,才會產生自私自利、實利主義的態度,對周圍和有漠不關心。這種說法確實相當流行。但是,利己主義並不只是在愛護關心過頭時才產生,更多的是由於愛護關心不夠引起的。不管這是多麼奇怪,但事物確實如此而已,而且也不難理解。

    可見,造成一個人自私自利地對待周圍的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最迷茫的時候,你那時候在想什麼,又是如何走出那段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