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觀音跳”名字的由來:傳此石為觀音菩薩初開普陀山之弘法聖地,從洛迦山一躍而至時的借力之石;又說此石是菩薩眺望大海,反觀自身,修證圓通時所踏之石,故又名“觀音眺海石”。
有岩石斜置,基岩平整,上覆一石,巨石平坦,高約2米餘,巍巍斜置,臨險而止,巖巔有一足印,長約42釐米,寬約15釐米,深陷入石,趾跗分明,力之所使,勢之所至,盡顯無餘。石壁鐫有“觀音跳”、“靈異古蹟”、“至此心善”等題刻。
另有題贊雲:觀音大士聞思修,洛迦成道駕慈舟。慶雲堆裡現示跡,萬古升秋永存留。我們站在觀音跳海的巨石極目四望,觀音跳風光旖旎,西方淨苑梵唄不絕。海映白雲遊,舟行天地間。洛迦遙遙,普陀疊嶂。西方淨苑,實乃清修之佳所;觀音跳,當為朝拜之聖地。
普陀洛迦山上,有觀世音宮殿。釋迦牟尼佛在此山與觀世音菩薩等無央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聚會說法。觀世音菩薩除成就大慈悲外,還善能修持無量陀羅尼門,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師到印度時,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觀音聖地。
《大唐西域》玄奘所記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難以攀登,唯觀自在菩薩往來於此。觀自在菩薩常現自在天形,或塗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滿足。以何身得度者,菩薩即現何身而為。
觀世音菩薩在此山為無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說法外,還常隨釋迦牟尼佛到各地說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經》說:佛在室羅伐竹林道場,觀自在菩薩與無量俱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後圍繞。
洛迦山西距普陀山5.3公里,呈銳長三角形,南北長約1.05公里,東西寬0.6公里,面積0.36平方公里。岸線長3公里,海拔97.1米。從普陀山遠望如一尊海上臥佛。
普陀山“觀音跳”名字的由來:傳此石為觀音菩薩初開普陀山之弘法聖地,從洛迦山一躍而至時的借力之石;又說此石是菩薩眺望大海,反觀自身,修證圓通時所踏之石,故又名“觀音眺海石”。
有岩石斜置,基岩平整,上覆一石,巨石平坦,高約2米餘,巍巍斜置,臨險而止,巖巔有一足印,長約42釐米,寬約15釐米,深陷入石,趾跗分明,力之所使,勢之所至,盡顯無餘。石壁鐫有“觀音跳”、“靈異古蹟”、“至此心善”等題刻。
另有題贊雲:觀音大士聞思修,洛迦成道駕慈舟。慶雲堆裡現示跡,萬古升秋永存留。我們站在觀音跳海的巨石極目四望,觀音跳風光旖旎,西方淨苑梵唄不絕。海映白雲遊,舟行天地間。洛迦遙遙,普陀疊嶂。西方淨苑,實乃清修之佳所;觀音跳,當為朝拜之聖地。
普陀洛迦山上,有觀世音宮殿。釋迦牟尼佛在此山與觀世音菩薩等無央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聚會說法。觀世音菩薩除成就大慈悲外,還善能修持無量陀羅尼門,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師到印度時,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觀音聖地。
《大唐西域》玄奘所記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難以攀登,唯觀自在菩薩往來於此。觀自在菩薩常現自在天形,或塗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滿足。以何身得度者,菩薩即現何身而為。
觀世音菩薩在此山為無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說法外,還常隨釋迦牟尼佛到各地說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經》說:佛在室羅伐竹林道場,觀自在菩薩與無量俱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後圍繞。
洛迦山西距普陀山5.3公里,呈銳長三角形,南北長約1.05公里,東西寬0.6公里,面積0.36平方公里。岸線長3公里,海拔97.1米。從普陀山遠望如一尊海上臥佛。